陘城之戰,秦國的轉折點武安君白起斬韓軍五萬奪九城

陘城之戰,是秦國武安君白起在周赧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64年),率領軍隊攻打韓國,並且占領了韓國陘城(今山西曲沃東北)等9座城邑的一場戰爭。這是自好戰的秦昭襄王頻繁發動戰爭以來,取得成果最多的一場戰爭。

戰爭的起因:

范雎劇照范雎劇照

魏人范雎因受魏國相國魏齊迫害而逃往秦國,當然大家都知道後來范雎成了秦國的相國,剛開始范雎還只是秦國的客卿,范雎向秦昭襄王獻上了“遠交近攻”的國策,其詳細說明了秦國此前經常“越人之國”進攻,結果是勞多獲少的弊端,如果從張儀的伐交,再進一步梳理秦國與其他國家的關係:即先交好與秦為鄰,處中原地帶的韓、魏兩國,以威服楚、趙;楚國強,則與趙友好,以威服楚;趙國強,則與楚通和,以威服趙;楚趙親附後,東面臨海的齊國必定恐懼,會自動親附秦國。那時,再向近處的韓、魏兩國進攻。這樣,得寸土則為秦國之寸土;得尺土則秦國的尺土。這戰略思想不正合秦昭襄王的心意,秦昭襄王採納了范雎的建議,慢慢使用外交手段實現了范雎的構想。既然時機已經成熟,秦昭襄王當然要向與秦國相近的韓國動手了。

戰爭的過程:

此前武安君白起已經數次征戰韓國,韓國的國力已經消耗巨大。這次秦昭襄王再派武安君白起率領軍隊,去攻打韓國的陘城,怎么說吧實力相差太多,攻下陘城後,秦軍一路勢如劈竹接連打下韓國九座城池,韓國的生力軍也被斬殺了五萬,韓國完全沒有抵擋之力,而且此時的韓國想反抗也為時已晚了。

戰爭的結果:

白起劇照白起劇照

武安君白起攻下陘城等九座韓國城池後,在第二年就派秦軍封鎖了南陽太行山道。之後武安君白起又攻打了韓國野王,切斷了“上黨郡”與韓國的聯繫,本準備吃下“上黨郡”,結果被趙國虎口奪食,這才引發了“長平之戰”,其實這是打亂了秦昭襄王“遠交近攻”的戰略計畫,但是“無心插柳,柳成蔭”,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成果,算是被武安君白起一戰給滅了,為秦國幹掉了一隻攔路虎,掃平了秦國統一天下的道路。

戰爭的意義:

陘城之戰,雖然是一場一邊倒的戰役,但卻是秦國制定東出國策以來,最大的轉折點。秦昭襄王剛開始是亂用“兵道”,就算擁有戰神白起,那也是窮兵黷武,白白消耗秦國的國力,范雎“遠交近攻”的戰略思想,就像是“方向標”,讓秦昭襄王有目標有方向的施展自己的“兵道”,也為秦國一統天下指引了方向。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