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隨口說出“老百姓給臉不要臉”的官,大多是小官、地方官。心裡想的,大概都是如何和老百姓周鏇,老百姓告官就是刁民了。嘴上罵著,心裡可能還覺得委屈、生氣。大點兒的官,不這么直接,絕大多數時候,喜怒不形於色,畢竟是有修養。
今天不說大官,只說地方官,對老百姓特厲害的那種。
唐朝,宋州(今河南商丘一帶)有位官員,叫趙在禮,這人就是個瞧不上老百姓的傢伙。此在任上“所為不法”,老百姓都特討厭他。終於有一天,他被調走了,人們奔走相賀:“哈哈哈,這回眼中釘被拔掉了。”當官當成這樣沒人緣,也夠失敗的。
沒想到這趙在禮還是個特別喜歡頂牛的人,聽到這話就急了,上表朝廷,要求調回宋州,朝廷還就真準了。趙在禮回去頭一件事,就是收稅——每天一千錢,叫作“拔釘錢”。
這也是秋後算賬的一種吧?
這么乾的不止一位。《江南余載》說南唐事,廬州主官張崇,也是這么一位。有一次張崇去京城了,老百姓傳了個謠:“渠伊(他)一定是不回來了。”張崇知道後,回來就加了道人頭稅,叫“渠伊錢”。真是禍從口出啊。第二年張崇又去京城,這回大家不敢傳話了,見了面就“捋須相慶”,結果張崇又回來了,再加稅,叫“捋須錢”。
瞧,這還沒完沒了了。
官員嘴上沒把門的,有種原因,就是素質不行,腦子有點兒秀逗。元末張士誠手下就有這么一位——呂珍。此人駐守紹興,直接面對元軍。有一天,張士誠手下的謀士送給呂珍一個小小的禮物——扇子。上面是謀士們寫的詩、配的畫。詩云:“聞說錦袍酣戰罷,不驚越女采荷花。”這是夸呂珍呢,說他能打,瞬間就能打贏。打了勝仗,越女還在采荷,仿佛什麼都沒發生。
沒想到呂珍看完生氣了:“老子鎮守前線,萬死鋒鏑間,怎么能為了照顧女孩子不去驚嚇她們呢?見則必殺之。”得,驢唇不對馬嘴,說的不是一個次元的事兒。
還有一位姓李的元帥,打了勝仗。有個讀書人寫詩讚頌他,其中有一句:“黃金合鑄李將軍”。這是誇他像古代名將李廣呢。沒想到這位李元帥急了:“老子拚死、拼活這么多年,以後才得個將軍嗎?老子今年剛升了元帥,怎么能又讓我當將軍啊?”二話不說,讓人把獻詩的讀書人給叉出去了。
這是沒文化。人家剛起義沒來得及提高文化素質,還有情可原,要是總這個水平,幾十年如一日,就算不得好官了吧?
其實也不是全傻,該精的時候,精著呢——得看對誰。比如對待上司吧,上司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記在心裡,察言觀色的本領可強了。晚清時有篇諷刺小文,專說官員百態:
一曰鴉集,喻集公所候見也(在辦公室外等候著上司接見,像烏鴉聚集一樣);二曰鵲噪,喻同人之嬉笑也(官員們好久不見聊會兒天,像喜鵲喳喳叫喚);三曰雁行,喻站班也(上班了,大家像大雁一樣排好隊);四曰鳧趨,喻傳進見也(上司接見了,像鴨子一樣快步走進去);五曰猴飲,喻待茶也(在領導面前喝茶像猴子);六曰狐聽,喻茶罷之候諭也(聽上司講話要像狐狸一樣);七曰蟹行,喻謁見後退出也(像螃蟹一樣側身窸窸窣窣地退出,恭敬之情溢於言表);八曰虎視,喻轎中之作威怒視也(進了轎子,虎目圓睜,對下人厲害起來,媚上欺下之態顯露無遺)。
瞧瞧,對上司的卑微謹慎和對下屬百姓的不怒自威,往往是相伴相生的。用時髦的話說,這就是角色扮演,又叫有眼力見兒。
當然,也有自我膨脹得誰都不放在眼裡的人。
話說鹹豐年間,江蘇布政使王有齡,就是這么一位。他膨脹到什麼程度呢?去見上司巡撫趙德轍,“仰面朝天,言如泉涌,但自陳其所辦之事,而不請示焉。”趙德轍拿他真沒轍,最後竟然稱病辭職——人和妖都是爹媽養的,實在是受不了啦。接替老趙的是徐有仁。這位徐有仁知道王有齡跋扈,就想殺殺他的威風。
王有齡有個嗜好——吸菸。見徐有仁時,左右各有一位僕人伺候著,一人捧著一個白銅水煙筒,輪著裝煙,往他手裡遞。徐有仁一見面就說:“你都當了布政使了,還不知道官場的規矩嗎?藩司拜見巡撫,只準吸旱菸,不準吸水煙。”還沒容對方反應過來呢,就沖僕人一揮手:“你們倆,下去。”
真是出其不意,王有齡沒反應過來,愣是一句話都沒說出口,“喪氣而出”。
膨脹了,眼裡沒上司,官場互掐,不過仇都記著呢,看以後有沒有機會了。徐、王二位,最後都在和太平軍的作戰中戰死,這段過節也就到此為止了。
當官,實際上是做人。心裡想著自己是父母官,把老百姓看得低一輩兒,就會掛相,言語行為,也就時不時流露。這都是必然的。古代這種認識天經地義,到了現代社會,就得改改了,公僕就是公僕,老想自己是爹媽,想替百姓當家做主,這個意識是清朝以前的。而且,素質也得提高,有精力學點兒文化,別老憋著吃喝玩,淨琢磨賺錢,這樣輕則讓人笑話,重則千夫所指。要是這么留名史冊了,確實——不好看。
唐朝 古代 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