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人們能記住的往往是第一、最優秀、最富有,很少能記住第二、第三,對排名末尾的更是“置之不理”。身為將軍,打敗仗不可怕,可怕的是每次都能打敗仗。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盤點一下歷史上有名的“常敗將軍”。
1、 李廣利(西漢)
第一次征匈奴,李廣利率三萬大軍在天山大戰右賢王,先勝後敗,被匈奴人重重圍困,險些腦袋搬家。
第二次征匈奴,漢武帝動了血本,把二十一萬大軍交給李廣利,與匈奴單于10萬大軍在蒙古土拉河血戰,久戰不下後匆忙撤軍,靠著漢朝斷後部隊的殊死奮戰總算全身而退。
第三次征匈奴,李廣利率七萬精銳,在內蒙古杭愛山與匈奴決戰,先是打了個開門紅,迫使匈奴撤軍,之後又被匈奴來了個反包圍,七萬大軍全軍覆沒,連李廣利本人也投降匈奴。
2、 王玄謨(南北朝-宋)
公元450年,北魏太武帝舉兵南征,宋軍在彭城嚴防死守,硬是擋住了魏軍的鐵騎。王玄謨作為大將一路連下數城,可謂勢如破竹。而在大好形勢下,王玄謨卻對歸附過來的中原義軍非常不信任,不但肆意拆散,更在占領區橫徵暴斂,使宋軍大失民心。不久,又在滑台之戰中,因貪圖城中財物而禁止使用各種攻城器械,結果圍城200多天卻始終不能拿下,給北魏贏得了集結兵力反撲的時間。
3、 鮮于仲通(唐朝)
鮮于仲通身為邊鎮大將,只知道橫徵暴斂迎合權貴,卻全無一個將領應有的戰略眼光。唐朝與南詔一百多年的友好關係毀在了他手裡,直接把原來的朋友推向了敵人吐蕃的懷抱。更要命的是,西洱河之敗讓唐朝把四川地區的精兵幾乎賠光,使四川防務能力大為削弱。南詔堅決投靠吐蕃,配合吐蕃連年禍害唐朝邊境,給四川百姓帶來了無盡的災難,其為禍一直延續到中唐時期。
4、 范雍(宋朝)
范雍任延州知州時,元昊扯旗自立,拉開了宋夏戰爭的大幕,並將攻擊的首要目標選在了范雍鎮守的延州上。由於宋朝在這條防線上守衛甚嚴,於是元昊便首先致書范雍,提出要去宋朝議和,這種詐和伎倆恐怕只能哄哄小孩子,可范雍偏偏信了,接著元昊派遣大批部下,假意向范雍投降,范雍反而把這些降兵安置在延州軍事要地金明寨周圍。至此,范雍的前兩步回應全落到了元昊的陷阱里。
5、 范文虎(南宋--元)
1269年襄樊爭奪戰,范大將軍率南宋主力水軍馳援襄樊,水陸軍佇列陣幾十里,結果蒙古人拿回回炮一轟,范大將軍嗷的一聲拔馬狂逃,把幾萬大軍扔下任蒙古人宰割。兩年後,襄樊爭奪戰,在老丈人的支持下,范大將軍獨立統兵進軍襄陽,一路上慢慢騰騰,帶兵打仗還帶著妓女小妾,整日尋歡做樂,十足的沒出息樣。
6、 也先帖木兒(元朝)
某日夜裡,起義軍搞了次夜襲活動,估計也就是個試探性進攻,三十萬元軍當場炸了營。也先帖木兒蠢材一個,以為是發生了軍變,二話不說拔馬就逃,跑的比南宋長腿將軍范文虎還快。三十萬元軍不明就裡,自相踐踏攻殺,至天亮時已經潰散的一個不剩,最後也先貼木兒帶回來的只有一萬殘兵,一次深夜炸營便報銷了二十九萬大軍,實為中國戰爭史上的不二奇蹟。
7、 李景隆(明朝)
朱棣於1399年起兵造反,率所屬北軍首先在真定戰役中擊敗耿炳文的30萬大軍,但老將耿炳文用頑強的防守將戰役拖入了相持戰。這時,明朝建文皇帝做出了一個愚蠢的決定,派李景隆替換耿炳文,主持討伐燕王的戰事。李景隆首戰先拿朱棣的老窩北平開練,以五十萬大軍強攻只有幾萬守軍的北平,居然猛攻一個月毫無收穫,反而被城裡守軍反扑打退了幾十里。
8、 袁應泰(明朝)
公元1612年,清軍先發制人,八路大軍出攻瀋陽,揭開了遼瀋大戰的序幕。袁應泰開始了他冒傻氣的鬧劇,一開始袁經略雄心勃勃,想一戰擊敗清軍,誰料瀋陽一戰,清軍以事前被袁應泰安置在瀋陽的蒙古人為內應,僅用一天時間就攻克了瀋陽堅城。更要命的是,在瀋陽被清軍猛攻的時候,袁應泰腦袋注了水,居然忘記瀋陽城外還有一支由川浙部隊組成的精兵,竟然沒有下令救援瀋陽,結果,浴血奮戰的川浙軍雖殺敵無數,最終寡不敵眾,被數倍於己的八旗鐵騎全殲,也使明軍失去了一支最可為倚重的力量。
9、 楊嗣昌(明朝)
楊嗣昌是一個不錯的理論家,在鎮壓中原李自成的方略上,他提出的"四正六隅十面網"的戰術構想和"攘外必先安內"的外交方略都是解決明末問題的良策。可理論好是一回事,執行又是另一回事了。楊嗣昌偏屬於那種動嘴皮子強動手能力差的人,要是放到個參謀位置上,估計還能發揮大作用,可偏偏坐到明朝國防部長(兵部尚書)的位置上,於是好方略變成了爛方略,直到把大明朝禍害了個乾淨。
10、 賽尚阿(清朝)
太平天國金田起義後,鹹豐帝賜賽尚阿“尚方寶刀”,命其率領大軍南下平亂。賽尚阿大軍出京後,一路走走停停,磨蹭了倆月才到廣西,而此時的太平軍在永安建制,初步確立了其政治制度。說起來,也正是因為賽尚阿進軍緩慢,給了太平軍一展拳腳的空間。賽尚阿終於趕到前線後,聽聞永安淪陷,第一反應就是撤,火速把軍營向北移到了陽朔,想以靜制動,結果兵勢有限的太平軍得到了最好的休整機會,清軍也喪失了拿下永安一舉殲滅太平軍的最好戰機。
官場出沒 李廣利 內蒙古自治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