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開創了大明王朝之後,實行了分封藩王制度,以便自己能夠更好地管理天下,並且規定了藩王不能隨意離開自己的封地,間接地削弱了藩王之間的聯繫,穩固了之後的皇位。
朱元璋在位期間,沒有一個藩王敢反抗,到了建文帝時期,朱棣馬上就打著“清君側”的名義起兵,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眾所周知,古人是非常在意自己“歷史評價”的,為什麼朱棣冒著遺臭萬年的危險造反呢?
朱棣旁邊有一個僧人,平日裡充當朱棣謀士的角色。這位僧人第一次見到朱棣,就說朱棣有帝王之相,之後又送了一頂白帽子給朱棣,朱棣本來就是王爺,王字加白字那就是皇,暗示朱棣以後能當皇帝。
建文帝朱允炆即位之後,對藩王還是存有擔憂的。建文帝曾經問過朱元璋如何處理諸王叛亂,朱元璋反問之,朱允炆答道,“以德懷之,以禮制之”,再不行就只能派兵討伐了。因此,朱允炆繼位後,便著手考慮削藩問題。
然而朱允炆削藩的順序錯了,他先除去那些勢力最小的藩王,這給了朱棣起兵準備的時間,朱棣本身就是藩王之首,常年的征戰沙場讓他有了極高的威望,所以能一呼百應,短時間內集合部隊。
加上朱棣底下的謀士,大臣整天慫恿這朱棣起兵,於是朱棣就自認為順應民意,起兵造反,沒想到還真成功了,朱棣也成為歷史上有名的皇帝。
其實當初如果朱允炆不是急著削藩,像康熙和雍正對付吳三桂和年羹堯一樣,慢慢地來,說不定朱棣也不會造反。
朱棣 建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