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網球公開賽

美國網球公開賽

美國網球公開賽(U.S. Open)是每年度第4項也是最後一項網球大滿貫賽事,通常在美國紐約每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賽事共分為男子單打、女子單打、男子雙打、女子雙打和男女混合雙打五項。 並且也有青少年組的比賽。自1978年開始賽事在紐約USTA國家網球中心舉行。目前男、女單打的冠軍都可獲得高達3,700,000美元的獎金。

基本信息

賽事設定

美國網球公開賽一共包含了五個單項,即男子單打、女子單打、女子雙打、男子雙打和混合雙打,值得一提的是混合雙打是二十世紀初葉時由男子單打表演項目演變而來的。 第一屆美國男子網球錦標賽於1881年8月在美國羅得島的紐波特的娛樂場(Newport Casino)舉行,當時只有美國國家網球協會的會員才可以參加,從那時起紐波特作為網球中心連續舉辦了34年的網球賽。

男子雙打的比賽在前7年(1881—86)是與男子單打一起進行的,事實上美國網球錦標賽即美國網球公開賽在歷史上曾九次在不同地點舉辦,這其中就包括美國網球協會的國家網球中心。

1887年,也就是男子錦標賽作為每年一次的賽事規範的6年後,第一屆官方組織的美國女子單打錦標賽在費城的板球俱樂部舉行,1889年女子雙打也成為這項比賽的一個項目。在美國網球公開賽的所有五個單項中,女子單打的比賽場地是最穩定的一個——只在三個地點舉辦過:費城,西邊網球俱樂部和美國網球中心。

全美混和雙打錦標賽官方的正式開始時間為1892年,當時是與女子單打和雙打一同進行的。直到1921年,混雙與美國網球錦標賽的男子雙打一同進行。

從1968年開始,在紐約森林山舉行的集美國五項主要網球錦標賽為一體的美國網球錦標賽被列為正式公開賽。那一年的總獎金為10萬美元,共有96名男選手和63名女選手參加了男子和女子項目的比賽。(混雙在1968年沒有列為比賽項目。)

美國公開賽的影響雖比不上溫布爾登,卻高於澳大利亞、甚至法國公開賽。每年一屆,通常在8-9月間。開始名為“全美冠軍賽” ,那只是由業餘選手參賽的一項錦標賽。經過組委會的不懈努力,美網才從業餘賽事發展到現在世界上獎金最豐厚的大滿貫賽事。每年的夏天在美國國家網球中心進行的美國網球公開賽都能吸引超過50萬的球迷到現場觀看。

歷屆冠軍

美網頒獎儀式 美網頒獎儀式

公開賽時代以來,約翰·麥肯羅曾於1979-1981年取得過三連冠的紀錄,倫德爾自1985至1987年取得三連冠的紀錄,桑普拉斯曾在這裡取得過五次冠軍,但只有費德勒,他是自1924年比爾·蒂爾凳之後首位在美網取得五連冠的男子選手。

公開賽時代以來,“冰美人”克里斯·埃弗特,這位美國名將曾經取得過四連冠(1975、1976、1977、1978),並以六次冠軍傲視群芳,德國女皇史蒂芬·格拉芙也曾五次奪冠,威廉士姐妹自1999年至2014年這15年間共獲得八次冠軍,可謂占據了半壁江山。

單打冠軍

男子單打

年份冠軍亞軍決賽比分
2018諾瓦克·德約科維奇(塞爾維亞)胡安·馬丁·德爾波特羅(阿根廷)6–3,7–6,6–3
2017拉菲爾·納達爾(西班牙)凱文·安德森(南非)6–3, 6–3, 6–4
2016斯坦尼斯拉斯·瓦林卡(瑞士)諾瓦克·德約科維奇(塞爾維亞)6–7, 6–4, 7–5, 6–3
2015諾瓦克·德約科維奇(塞爾維亞)羅傑·費德勒(瑞士)6–4, 5–7, 6–4, 6–4
2014馬林·西里奇(克羅埃西亞)錦織圭(日本)6–3, 6–3, 6–3
2013拉菲爾·納達爾(西班牙)諾瓦克·德約科維奇(塞爾維亞)6–2, 3–6, 6–4, 6–1
2012安迪·穆雷(英國)諾瓦克·德約科維奇(塞爾維亞)7–6, 7–5, 2–6, 3–6, 6–2
2011諾瓦克·德約科維奇(塞爾維亞)拉菲爾·納達爾(西班牙)6–2, 6–4, 6–7, 6–1
2010拉菲爾·納達爾(西班牙)諾瓦克·德約科維奇(塞爾維亞)6–4, 5–7, 6–4, 6–2
2009胡安·馬丁·德爾波特羅(阿根廷)羅傑·費德勒(瑞士)3–6, 7–6, 4–6, 7–6, 6–2
2008羅傑·費德勒(瑞士)安迪·穆雷(英國)6–2, 7–5, 6–2
2007羅傑·費德勒(瑞士)諾瓦克·德約科維奇(塞爾維亞)7–6, 7–6, 6–4
2006羅傑·費德勒(瑞士)安迪·羅迪克(美國)6–2, 4–6, 7–5, 6–1
2005羅傑·費德勒(瑞士)安德烈·阿加西(美國)6–3, 2–6, 7–6, 6–1
2004羅傑·費德勒(瑞士)萊頓·休伊特(澳大利亞)6–0, 7–6, 6–0
2003安迪·羅迪克(美國)胡安·卡洛斯·費雷羅(西班牙)6–3, 7–6, 6–3
2002皮特·桑普拉斯(美國)安德烈·阿加西(美國)6–3, 6–4, 5–7, 6–4
2001萊頓·休伊特(澳大利亞)皮特·桑普拉斯(美國)7–6, 6–1, 6–1
2000馬拉特·薩芬(俄羅斯)皮特·桑普拉斯(美國)6–4, 6–3, 6–3
1999安德烈·阿加西(美國)托德·馬丁(美國)6–4, 6–7, 6–7, 6–3, 6–2
1998派屈克·拉夫特(澳大利亞)馬克·菲利普西斯(澳大利亞)6–3, 3–6, 6–2, 6–0
1997派屈克·拉夫特(澳大利亞)格雷格·拉斯德斯基(英國)6–3, 6–2, 4–6, 7–5
1996皮特·桑普拉斯(美國)張德培(美國)6–1, 6–4, 7–6
1995皮特·桑普拉斯(美國)安德烈·阿加西(美國)6–4, 6–3, 4–6, 7–5
1994安德烈·阿加西(美國)米夏埃爾·施蒂希(德國)6–1, 7–6, 7–5
1993皮特·桑普拉斯(美國)塞德里克·皮奧林(法國)6–4, 6–4, 6–3
1992史蒂芬·埃德伯格(瑞典)皮特·桑普拉斯(美國)3–6, 6–4, 7–6, 6–2
1991史蒂芬·埃德伯格(瑞典)吉姆·考瑞爾(美國)6–2, 6–4, 6–0
1990皮特·桑普拉斯(美國)安德烈·阿加西(美國)6–4, 6–3, 6–2
1989鮑里斯·貝克爾(西德)伊萬·倫德爾(捷克斯洛伐克)7–6, 1–6, 6–3, 7–6
1988馬茨·維蘭德(瑞典)伊萬·倫德爾(捷克斯洛伐克)6–4, 4–6, 6–3, 5–7, 6–4
1987伊萬·倫德爾(捷克斯洛伐克)馬茨·維蘭德(瑞典)6–7, 6–0, 7–6, 6–4
1986伊萬·倫德爾(捷克斯洛伐克)米羅斯拉夫·梅西爾(捷克斯洛伐克)6–4, 6–2, 6–0
1985伊萬·倫德爾(捷克斯洛伐克)約翰·麥肯羅(美國)7–6, 6–3, 6–4
1984約翰·麥肯羅(美國)伊萬·倫德爾(捷克斯洛伐克)6–3, 6–4, 6–1
1983吉米·康納斯(美國)伊萬·倫德爾(捷克斯洛伐克)6–3, 6–7, 7–5, 6–0
1982吉米·康納斯(美國)伊萬·倫德爾(捷克斯洛伐克)6–3, 6–2, 4–6, 6–4
1981約翰·麥肯羅(美國)比約·博格(瑞典)4–6, 6–2, 6–4, 6–3
1980約翰·麥肯羅(美國)比約·博格(瑞典)7–6, 6–1, 6–7, 5–7, 6–4
1979約翰·麥肯羅(美國)維塔斯‧古庫拉提斯(美國)7–5, 6–3, 6–3
1978吉米·康納斯(美國)比約·博格(瑞典)6–4, 6–2, 6–2
1977圭勒莫·維拉斯(阿根廷)吉米·康納斯(美國)2–6, 6–3, 7–6, 6–0
1976吉米·康納斯(美國)比約·博格(瑞典)6–4, 3–6, 7–6, 6–4
1975曼努埃爾·奧蘭特斯(西班牙)吉米·康納斯(美國)6–4, 6–3, 6–3
1974吉米·康納斯(美國)肯·羅斯威爾(澳大利亞)6–1, 6–0, 6–1
1973約翰·紐康姆(澳大利亞)揚·科德斯(捷克斯洛伐克)6–4, 1–6, 4–6, 6–2, 6–3
1972伊利耶·納斯塔塞(羅馬尼亞)阿瑟·阿什(美國)3–6, 6–3, 6–7, 6–4, 6–3*
1971斯坦·史密斯(美國)揚·科德斯(捷克斯洛伐克)3–6, 6–3, 6–2, 7–6*
1970肯·羅斯威爾(澳大利亞)托尼·羅切(澳大利亞)2–6, 6–4, 7–6, 6–3*
1969羅德·拉沃爾(澳大利亞)托尼·羅切(澳大利亞)7–9, 6–1, 6–2, 6–2
1968阿瑟·阿什(美國)湯姆·歐克(荷蘭)14–12, 5–7, 6–3, 3–6, 6–3

(*註:1970、1971、1972年比賽為搶五賽制 )

女子單打

年份冠軍亞軍決賽比分
2017斯隆·史蒂芬斯(美國)麥迪遜·凱斯(美國)6–3, 6–0
2016安立奎·科貝爾(德國)卡洛琳娜·普利斯科娃(捷克)6–3, 4–6, 6–4
2015弗拉維婭·佩內塔(義大利)羅貝塔·文奇(義大利)7–6, 6–2
2014塞雷娜·威廉士(美國)卡洛琳·沃茲尼亞奇(丹麥)6–3, 6–3
2013塞雷娜·威廉士(美國)維多利亞·阿扎倫卡(白俄羅斯)7–5, 6–7, 6–1
2012塞雷娜·威廉士(美國)維多利亞·阿扎倫卡(白俄羅斯)6–2, 2–6, 7–5
2011薩曼莎·斯托瑟(澳大利亞)塞雷娜·威廉士(美國)6–2, 6–3
2010吉姆·克里斯特爾斯(比利時)薇拉·茲沃納列娃(俄羅斯)6–2, 6–1
2009吉姆·克里斯特爾斯(比利時)卡洛琳·沃茲尼亞奇(丹麥)7–5, 6–3
2008塞雷娜·威廉士(美國)耶萊娜·揚科維奇(塞爾維亞)6–4, 7–5
2007賈斯汀·海寧(比利時)斯沃特拉娜·庫茲涅佐娃(俄羅斯)6–1, 6–3
2006瑪利亞·莎拉波娃(俄羅斯)賈斯汀·海寧(比利時)6–4, 6–4
2005吉姆·克里斯特爾斯(比利時)瑪麗·皮爾斯(法國)6–3, 6–1
2004斯沃特拉娜·庫茲涅佐娃(俄羅斯)伊琳娜·德門蒂耶娃(俄羅斯)6–3, 7–5
2003賈斯汀·海寧(比利時)吉姆·克里斯特爾斯(比利時)7–5, 6–1
2002塞雷娜·威廉士(美國)維納斯·威廉士(美國)6–4, 6–3
2001維納斯·威廉士(美國)塞雷娜·威廉士(美國)6–2, 6–4
2000維納斯·威廉士(美國)林德茜·達文波特(美國)6–4, 7–5
1999塞雷娜·威廉士(美國)瑪蒂娜·辛吉斯(瑞士)6–3, 7–6
1998林德茜·達文波特(美國)瑪蒂娜·辛吉斯(瑞士)6–3, 7–5
1997瑪蒂娜·辛吉斯(瑞士)維納斯·威廉士(美國)6–0, 6–4
1996施特菲·格拉芙(德國)莫妮卡·塞萊斯(美國)7–5, 6–4
1995施特菲·格拉芙(德國)莫妮卡·塞萊斯(美國)7–6, 0–6, 6–3
1994阿蘭特查·桑切斯·維卡里奧(西班牙)施特菲·格拉芙(德國)1–6, 7–6, 6–4
1993施特菲·格拉芙(德國)海倫娜·蘇科娃(捷克)6–3, 6–3
1992莫妮卡·塞萊斯(南斯拉夫)阿蘭特查·桑切斯·維卡里奧(西班牙)6–3, 6–3
1991莫妮卡·塞萊斯(南斯拉夫)瑪蒂娜·納芙拉蒂洛娃(美國)7–6, 6–1
1990加布里埃拉·薩巴蒂尼(阿根廷)施特菲·格拉芙(西德)6–2, 7–6
1989施特菲·格拉芙(西德)瑪蒂娜·納芙拉蒂洛娃(美國)3–6, 7–5, 6–1
1988施特菲·格拉芙(西德)加布里埃拉·薩巴蒂尼(阿根廷)6–3, 3–6, 6–1
1987瑪蒂娜·納芙拉蒂洛娃(美國)施特菲·格拉芙(西德)7–6, 6–1
1986瑪蒂娜·納芙拉蒂洛娃(美國)海倫娜·蘇科娃(捷克)6–3, 6–2
1985哈娜·曼德利科娃(捷克斯洛伐克)瑪蒂娜·納芙拉蒂洛娃(美國)7–6, 1–6, 7–6
1984瑪蒂娜·納芙拉蒂洛娃(美國)克里斯·埃弗特(美國)4–6, 6–4, 6–4
1983瑪蒂娜·納芙拉蒂洛娃(美國)克里斯·埃弗特(美國)6–1, 6–3
1982克里斯·埃弗特(美國)哈娜·曼德利科娃(捷克斯洛伐克)6–3, 6–1
1981翠西·奧斯汀(美國)瑪蒂娜·納芙拉蒂洛娃(美國)1–6, 7–6, 7–6
1980克里斯·埃弗特(美國)哈娜·曼德利科娃(捷克斯洛伐克)5–7, 6–1, 6–1
1979翠西·奧斯汀(美國)維塔斯‧古庫拉提斯(美國)6–4, 6–3
1978克里斯·埃弗特(美國)帕姆·施里弗(美國)7–5, 6–4
1977克里斯·埃弗特(美國)溫蒂·端布爾(澳大利亞)7–6, 6–2
1976克里斯·埃弗特(美國)伊文·古拉貢(澳大利亞)6–3, 6–0
1975克里斯·埃弗特(美國)伊文·古拉貢(澳大利亞)5–7, 6–4, 6–2
1974比利·簡·金(美國)伊文·古拉貢(澳大利亞)3–6, 6–3, 7–5
1973瑪格麗特·考特(澳大利亞)伊文·古拉貢(澳大利亞)7–6, 5–7, 6–2
1972比利·簡·金(美國)凱莉·麥爾維爾·里德(澳大利亞)6–3, 7–5
1971比利·簡·金(美國)羅斯瑪麗·卡薩爾斯(美國)6–4, 7–6
1970瑪格麗特·考特(澳大利亞)羅斯瑪麗·卡薩爾斯(美國)6–2, 2–6, 6–1
1969瑪格麗特·考特(澳大利亞)南希·里奇(美國)6–2, 6–2
1968維吉尼亞·韋德(英國)比利·簡·金(美國)6–4, 6–2

雙打冠軍

年份男雙冠軍女雙冠軍混雙冠軍
2017年傑米·穆雷/索阿雷斯辛吉斯/詹詠然傑米·穆雷/辛吉斯
2016年傑米·穆雷/索阿雷斯馬泰克/薩法洛娃西格蒙德/帕維奇
2015年赫伯特/馬胡辛吉斯/米爾扎辛吉斯/佩斯
2014年鮑勃·布賴恩/邁克·布萊恩馬卡洛娃/維斯尼娜米爾扎/索阿雷斯
2013年 佩亞/索阿雷斯 赫拉德卡/赫拉瓦科娃 赫拉瓦科娃/米爾尼
2012年 鮑勃·布賴恩/邁克·布萊恩 埃拉尼/文奇 馬卡洛娃/蘇亞雷斯
2011年 梅爾澤/佩特斯奇納爾 胡貝爾/雷蒙德 奧丁/索科
2010年 鮑勃·布賴恩/邁克·布萊恩 金久慈/舍夫多娃 胡貝爾/布萊恩
2009年 德盧西/佩斯 小威廉士/大威廉士 古里克森/帕洛特
2008年 鮑勃·布賴恩/邁克·布萊恩 布萊克/胡貝爾 布萊克/佩斯
2007年 阿斯皮林/諾爾 德切/薩芬娜 阿扎倫卡/米爾尼
2006年 佩斯/達姆 德切/茲沃娜列娃 納芙拉蒂洛娃/布賴恩搭
2005年 鮑勃·布賴恩/邁克·布萊恩 雷蒙德/斯托瑟 漢圖楚娃/布帕蒂
2004年 諾樂斯/內斯特爾 帕斯奎爾/蘇亞雷斯 茲沃納列娃/布萊恩
2003年 伍德布里奇/比約克曼 蘇亞雷茲/帕斯奎爾 鮑勃·布賴恩/斯萊伯尼克
2002年 布帕蒂/米爾尼 帕斯奎爾/蘇亞雷茲 布里揚/雷蒙德
2001年 維恩·布萊克/凱文·烏里耶特 利薩·雷蒙德/倫尼·斯塔布斯 斯塔布斯/伍德布里奇
2000年 休伊特/米納伊 杉山愛/哈拉德·德庫吉斯 桑切斯/帕爾莫
1999年 拉瑞弗/澳布里恩 小威廉士/大威廉士 杉山愛/布帕蒂
1998年 斯多勒/蘇科 辛吉斯/諾沃特娜 塞萊納·威廉士/邁克斯·米亞
1997年 卡費尼科夫/范斯克 達文波特/諾沃特娜 博爾高弗/里奇
1996年 馬克·伍德夫得/泰德·伍得布里奇 費爾南德斯/茲弗列瓦 莉薩·羅曼德/高博斯
1995年 馬克·伍德夫得/泰德·伍得布里奇 費爾南德斯/茲弗列瓦 瑪克格斯/馬特·羅克那
1994年 埃爾廷夫/哈慧斯 諾沃特納/桑切斯 高波茲/里那奇
1993年 弗萊奇/里奇 桑切斯/海勒納·蘇克瓦 蘇克娃/伍德布里奇
1992年 格萊博/來諾伯克 費爾南德斯/茲弗列瓦 波維斯/伍德弗德
1991年 弗茲格萊德/加里德 謝利弗/茲弗列瓦 博爾高弗/奈金森
1990年 埃德克/維瑟 費爾南德斯/馬蒂娜·納芙拉蒂諾娃 斯蜜爾/伍德布里奇
1989年 瓊·麥科恩魯/馬克·伍得弗德 曼德林克瓦/馬蒂娜·納芙拉蒂諾娃 懷特/坎努
1988年 卡塞爾/艾米利奧·桑切斯 費爾南德斯/羅賓·懷特 諾沃特娜/波弗
1987年 史蒂弗·埃德伯格/安德魯·加瑞德 謝利弗/馬蒂娜·納芙拉蒂諾娃 納芙娜蒂諾娃/桑奇茲
1986年 高麥斯/斯佛金諾維奇 謝利弗/馬蒂娜·納芙拉蒂諾娃 里格/卡斯爾
1985年 肯·弗萊奇/羅伯特·斯古索 考德/海勒納·蘇克瓦 納芙娜蒂諾娃/格斯德特
1984年 瓊·費茲格萊德/托馬斯·斯密德 謝利弗/馬蒂娜·納芙拉蒂諾娃 曼莉娃/格爾克森
1983年 麥科恩魯/皮特·弗萊明 謝利弗/馬蒂娜·納芙拉蒂諾娃 塞斯/弗特茲高蘭德
1982年 凱文·科倫/史蒂芬·丹頓 卡塞爾/騰布爾 史密斯/塞倫
1981年 麥科恩魯/皮特·弗萊明 史密斯/凱西·喬丹 史密斯/塞倫
1980年 羅伯特·盧茲/史密斯 簡·金/馬蒂娜·納芙拉蒂諾娃 特波爾/羅森
1979年 麥科恩魯/皮特·弗萊明 斯多夫/騰布爾 斯蒂文森/漢維特
1978年 羅伯特·盧茲/史密斯 簡·金/馬蒂娜·納芙拉蒂諾娃 斯多芬/米克米蘭
1977年 羅伯·何維特/麥克米蘭 馬蒂娜·納芙拉蒂諾娃/貝迪·西多弗 斯多芬/米克米蘭
1976年 馬蒂·雷森/湯姆·澳克 波索夫/克勞斯 金/飛利浦·多奈特
1975年 吉米·科納斯/埃里·納斯塔斯 史密斯·卡特/瓦德 卡斯羅斯/斯多克頓
1974年 羅伯特·盧茲/斯坦·史密斯 卡塞爾/簡·金 特格頓/穆斯特
1973年 戴維森/瓊·紐科比 史密斯·卡特/瓦德 金/戴維森
1972年 科里弗·達塞德爾/容戈·泰勒 弗朗西斯克·杜爾/貝迪·西多弗 史密斯·考特/羅森
1971年 瓊·紐科比/容戈·泰勒 卡塞爾/戴爾頓 金/戴維森
1970年 皮瑞爾·巴斯/皮里克 史密斯·庫特/戴爾頓 史密斯·考特/羅森
1969年 羅斯維爾/弗萊德·斯托勒 弗朗西斯克·杜爾/哈德 史密斯·考特/羅森
1968年 羅伯特·盧茲/史密斯 馬利亞·布諾/史密斯·庫特

歷屆之最

美網歷史之最
總冠軍數量最多的男子球員 比爾·蒂爾登(美國) 16次
總冠軍數量最多的女子球員 瑪格里特·奧斯本·杜邦(美國) 25次
單打冠軍數量最多的男子球員 理察·希爾斯、威廉姆·拉那德、比爾·蒂爾登(美國) 7次
單打冠軍數量最多的女子球員 摩拉·莫洛里(美國) 8次
蟬聯冠軍數量最多的男子球員 理察·希爾斯(美國) 7次
蟬聯冠軍數量最多的女子球員 摩拉·莫洛里、克里斯·埃弗特(美國) 4次
雙打冠軍數量最多的男子球員 比爾·蒂爾登(美國) 5次
雙打冠軍數量最多的女子球員 瑪格里特 奧斯本·杜邦(美國) 13次

賽事歷史

美國網球公開賽 美國網球公開賽

美國公開賽的首屆比賽,是於1881年在羅得島新港舉行,當時只是國內賽事,而且只有男子單打,通常在八至九月間舉行,以後每年一屆。後來為了追求更多的娛樂因素,才增加了女單,男雙,女雙,混雙四個項目。女子比賽始於1887年。1968年起美網正式被列為四大公開賽之一,設有5個單項的比賽,是每年四大公開賽中最後舉行的大賽。1915年起移至紐約林山進行比賽,1970年改名為全美公開賽。美網歷史上第一個男單冠軍被紐波特俱樂部的卡西諾獲得,當時只有在美國國家網球聯合會註冊的俱樂部才有資格參加美網賽。

美國網球公開賽起初是由二項不同的賽事而來:男子賽事和女子賽事。第一屆的比賽(僅男子比賽)於1881年8月首次於 Rhode Island 的 Newport Casino 舉辦,賽事名稱為 U.S. National Singles Championship,只有屬於美國國家草地網球協會(United States National Lawn Tennis Association)會員的俱樂部能獲準參加比賽。

1900年 U.S. National Men's Doubles Championship 首次舉辦。比賽分別在美國東、西部舉行,以角逐出最佳的隊伍(地區冠軍)。而後這些隊伍將參加play-off,獲勝者將可和衛冕冠軍進行比賽。

在男子賽事舉辦了6年之後,第一屆 U.S. Women's National Singles Championship 於1887年在 Philadelphia Cricket Club 舉行,之後又於1889年舉辦了 U.S. Women's National Doubles Championship。首次的 U.S. Mixed Doubles Championship 也伴隨著女子單打和雙打而展開。

美網冠軍及其獎盃 美網冠軍及其獎盃

1968年「開放年代」開始時,上述五項賽事合併成為“美國公開賽”,比賽於紐約市 Forest Hills 的 West Side Tennis Club 舉行。從1968年開始,這項賽事開放給所有的職業選手參加。當年有96名男子選手和63名女子選手參賽,總獎金為100,000美元。1978年,比賽場地從 Forest Hills 移至現今位於Flushing Meadows 的場地(USTA國家網球中心)。

比賽球場

美網球場 美網球場

主要球場為有23,000個座位的阿瑟·阿什球場(Arthur Ashe Stadium),以1968年贏得男子單打冠軍著名非洲裔美國網球選手阿瑟·阿什命名。阿瑟·阿什在1993年死於愛滋病,原因為他在接受心臟手術時因輸血而感染的。2號球場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球場(Louis Armstrong Stadium),在阿瑟·阿什球場落成前為主要球場。所有球場均為硬地球場,這也使得美國公開賽的比賽球速總是非常地快。

美國公開賽有一獨特的地方,就是它是僅有的大滿貫賽事在大部分球場設有照明設備。這意味著電視轉播能夠延伸到晚上的黃金時段以增加收視率。甚至因此女單決賽由星期六下午移至晚上,就是為了能有更好的收視率。

在2005年,美國公開賽和所有的美國公開賽系列賽的球場都採用藍色內場和綠色外場以顯示同一性,並為了更容易看清楚球。這項改變使得球員和觀眾都有了各式各樣的反應。很多球員說,藍色的場地並不能使球看得更清晰。

2016年起,斥資1億5千萬美金、面積為270,400平方英尺 (約合25120平方米)的阿瑟阿什球場頂棚將正式投入使用,從而能確保美網的中央球場賽事不會再因為下雨而無法進行。當下雨的時候,頂棚只需要不到6分鐘就能完全閉合,而製冷系統會立刻啟動,保證場內保持合適的溫度和濕度。

比賽獎金

美國是一個高度商業化社會,因此,它的職業網球商業化程度絕不亞於職業拳擊。獲美國男、女單打冠軍者均可得190萬美元。而總獎金是"四大公開賽"中最高的,獎金總額高達600多萬美元。由於美國網球賽的地位和高額獎金,以及中速硬地場地,吸引眾多好手參加。據世界網球雜誌統計,1989年美國公開賽涉及的金錢往來總額高達1億美元。

美國網球協會31日公布了2013年度美國網球公開賽獎金額度,相比2012年,各個級別獎金將均有大幅度提升。本屆賽事的總獎金為3430萬美元,比2012年增長35%,其中男、女單打冠軍將分別舀走260萬美元,相比2012年的190萬美元增加了70萬美元。 單打亞軍選手將得到130萬美元,四強選手將得到65萬美元,八強選手將得到32·5萬美元,即便首輪被淘汰出局,選手依然可以拿到32000美元的獎金。與此同時,2012年雙打選手的獎金也比上一年提高了13%。 隨著選手們增加獎金的呼聲越來越高,2013年度的四大滿貫賽事獎金均較2012年有大幅度的提升,如溫網單打冠軍獎金就從2012年的175萬美元上升到了2013年的240萬美元。

美網系列賽

與其他三項大滿貫不同的是,為了鼓勵球員參賽,美網組委會在2004年創辦了美網系列賽,以2010年的美網系列賽為例,美網系列賽由六站ATP賽事和五站WTA賽事組成,ATP賽事則比WTA賽事早一周進入美網系列賽時間。2010年的美網系列賽由7月19日開賽的亞特蘭大網球冠軍賽開始,連續六周,直到8月30日迎來美國網球公開賽的到來。其中ATP1000賽羅傑斯杯和辛辛那提大師賽(WTA中這兩項賽事是“超五賽”)為重點賽事,在此二項賽事中取得好的成績,會獲得更高的賽事獎金,世界積分,美網系列賽積分,甚至在美網中拿到額外的獎金。

美網系列賽賽程

ATPWTA
Week 1 ATP250賽 亞特蘭大網球冠軍賽
Week 2 ATP250賽 洛杉磯公開賽 頂級巡迴賽 西部銀行精英賽(斯坦福)
Week 3 ATP500賽 雷格梅森精英賽(華盛頓) 頂級巡迴賽 水星保險公開賽(聖迭戈)
Week 4 ATP1000賽 羅傑斯杯(多倫多大師賽) 頂級巡迴賽 西南財團女子公開賽(辛辛那提)
Week 5 ATP1000賽 西南財團大師賽(辛辛那提) 頂級巡迴賽 羅傑斯杯(蒙特婁)
Week 6 ATP250賽 耶魯大學百樂筆賽(紐哈芬) 頂級巡迴賽 耶魯大學百樂筆賽(紐哈芬)

美網系列賽積分規則

冠軍亞軍四強八強十六強
ATP大師賽,WTA超五賽 100 70 45 25 15
ATP500賽、250賽,WTA頂級賽 70 45 25 15

以ATP賽事為例,1000賽、500賽和250賽的冠軍積分分別對應1000、500和250,而各級別的亞軍、四強、八強積分分別為該級別冠軍積分的60%、36%和18%。再對比美網系列賽的積分規則,不難看出這樣設定的目的就是鼓勵參賽,當小比賽引來了大明星,收視率、贊助費等等自然也水漲船高。

美網系列賽前三名美網追加獎金分配

排名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
冠軍 100萬 50萬 25萬
亞軍 50萬 25萬 12.5萬
四強 25萬 12.5萬 6.25萬
八強 12.5萬 6.25萬 3.125萬
十六強 7萬 3.5萬 1.75萬
第三輪 4萬 2萬 1萬
第二輪 2.5萬 1.25萬 0.625萬
第一輪 1.5萬 0.75萬 0.375萬

通過獎金的分配情況也不難看出美網系列賽鼓勵參賽的目的,只有系列賽積分前三名並參加至少兩項美網系列賽的選手才有資格在美網獲得追加獎金,而只要進入前三名,哪怕你美網首輪出局,也會有追加獎金作為安慰。大牌球星為了把狀態留到美網而有節制的參加比賽,使得真正實現了美網系列賽+美網雙冠,拿到巨額獎金的只有2007年的費德勒和2005年、2010年的克里斯特爾斯以及2013年的小威廉士和納達爾。

奪冠排名

下表列出了公開賽時代(Open Era)以來的美國網球公開賽男子和女子單打奪冠次數排名。

男子單打

奪冠次數排名(男子單打)
姓名次數年份
羅傑.費德勒52004、2005、2006、2007、2008
桑普拉斯 5 1990、1993、1995、1996、2002
康納斯 5 1974、1976、1978、1982、1983
麥肯羅 4 1979、1980、1981、1984
納達爾32010、2013、2017
德約科維奇32011、2015、2018
倫德爾 3 1985、1986、1987

女子單打

奪冠次數排名(女子單打)
姓名次數年份圖片
埃弗特 6 1975、1976、1977、1978、1980、1982
塞雷娜 威廉士 6 1999、2002、2008、2012、2013、2014
美網冠軍 美網冠軍
格拉芙 51988、1989、1993、1995、1996
納芙拉蒂諾娃 4 1983、1984、1986、1987
克里斯特爾斯 3 2005、2009、2010
瑪格麗特·史密斯·考特 3 1969、1970、1973
比利·簡·金 3 1971、1972、1974

中國選手戰績

2004年 中國選手彭帥、李惠芝闖入 美網女雙八強 最終止步於1/4決賽。

2005年 中國選手鄭潔、晏紫闖入 美網女雙八強 最終止步於1/4決賽。

2006年 中國選手鄭潔、晏紫再次闖入 美網女雙八強 但最終止步於1/4決賽。

2008年 中國選手鄭潔、晏紫第三次闖入 美網女雙八強 但最終止步於1/4決賽。

2009年 中國選手李娜闖入 美網女單八強,雖然最終止步於1/4決賽,但是創造了中國網球的歷史,成為 中國首位闖入美網女單八強的選手

2010年 中國選手鄭潔搭檔詹詠然闖入 美網女雙四強 雖然最終止步於半決賽,但是鄭潔創造了中國網球的歷史,成為 中國首位闖入美網女雙四強的選手

2012年 中國選手彭帥搭檔利斯基闖入 美網女雙八強,但最終止步於1/4決賽。

2012年 中國選手張帥闖入 美網 女雙八強 雖然最終止步於1/4決賽,但是張帥創造了個人大滿貫雙打成績最佳紀錄(2012美網女雙八強)的歷史。

2013年 中國選手李娜闖入 美網女單四強,雖然最終止步於半決賽,但是又創造了中國網球歷史,成為 中國乃至全亞洲首位闖入美網女單四強的選手

2013年 中國選手李娜獲得了美國網球公開賽組委會頒出的女選手體育道德風尚獎(Sportsmanship Awards)。

2013年 中國選手鄭潔搭檔米爾扎闖入 美網女雙四強 但最終止步於半決賽。

2013年 中國選手彭帥搭檔謝淑薇闖入 美網女雙八強 但最終止步於1/4決賽。

2014年 中國選手彭帥闖入 美網女單四強,雖然最終止步於半決賽,但是彭帥創造了個人大滿貫單打成績最佳紀錄(2014美網女單四強)的歷史,同時又是中國第二位闖入大滿貫美網女單四強的選手。

2017年青少組中國小將吳易昺以6-4/6-4戰勝賽會頭號種子、阿根廷人蓋勒,奪得冠軍。 這是中國球員首次在大滿貫青少年賽獲得單打冠軍,而前一天吳易昺搭檔中國台北選手許育修已經拿下雙打冠軍,他也成為了美網青少年賽會歷史上第三位雙冠王。 此外,中國台北選手詹詠然搭檔辛吉斯獲得女雙冠軍。另外,在女子青少年組,中國小將王曦雨也搭檔波斯科維奇獲得女雙亞軍。

冠軍次數統計

男單冠軍次數

年份美網男單冠軍冠軍次數
2017拉菲爾·納達爾(西班牙)3
2016斯坦尼斯拉斯·瓦林卡(瑞士)1
2015諾瓦克·德約科維奇(塞爾維亞)2
2014馬林·西里奇(克羅埃西亞)1
2013拉菲爾·納達爾(西班牙)2
2012安迪·穆雷(英國)1
2011諾瓦克·德約科維奇(塞爾維亞)1
2010拉菲爾·納達爾(西班牙)1
2009胡安·馬丁·德爾波特羅(阿根廷)1
2008羅傑·費德勒(瑞士)5
2007羅傑·費德勒(瑞士)4
2006羅傑·費德勒(瑞士)3
2005羅傑·費德勒(瑞士)2
2004羅傑·費德勒(瑞士)1
2003安迪·羅迪克(美國)1
2002皮特·桑普拉斯(美國)5
2001萊頓·休伊特(澳大利亞)1
2000馬拉特·薩芬(俄羅斯)1
1999安德烈·阿加西(美國)2
1998派屈克·拉夫特(澳大利亞)2
1997派屈克·拉夫特(澳大利亞)1
1996皮特·桑普拉斯(美國)4
1995皮特·桑普拉斯(美國)3
1994安德烈·阿加西(美國)1
1993皮特·桑普拉斯(美國)2
1992史蒂芬·埃德伯格(瑞典)2
1991史蒂芬·埃德伯格(瑞典)1
1990皮特·桑普拉斯(美國)1
1989鮑里斯·貝克爾(德國)1
1988馬茨·維蘭德(瑞典)1
1987伊萬·倫德爾(捷克斯洛伐克)3
1986伊萬·倫德爾(捷克斯洛伐克)2
1985伊萬·倫德爾(捷克斯洛伐克)1
1984約翰·麥肯羅(美國)4
1983吉米·康諾斯(美國)5
1982吉米·康諾斯(美國)4
1981約翰·麥肯羅(美國)3
1980約翰·麥肯羅(美國)2
1979約翰·麥肯羅(美國)1
1978吉米·康諾斯(美國)3
1977吉列爾莫·維拉斯(阿根廷)1
1976吉米·康諾斯(美國)2
1975曼努埃爾·奧蘭茨(西班牙)1
1974吉米·康諾斯(美國)1
1973約翰·紐康比(澳大利亞)1
1972伊利耶·納斯塔斯(羅馬尼亞)1
1971斯坦·史密斯(美國)1
1970肯·羅斯維爾(澳大利亞)1
1969羅德·拉沃爾(澳大利亞)1
1968阿瑟·阿什(美國)1
美國網球公開賽(次數重新統計)
1967約翰·紐康比(澳大利亞)1
1966弗雷德·斯托利(澳大利亞)1
1965曼努埃爾·桑塔納(西班牙)1
1964羅伊·艾默生(澳大利亞)2
1963拉斐爾·奧斯納(墨西哥)1
1962羅德·拉沃爾(澳大利亞)1
1961羅伊·艾默生(澳大利亞)1
1960尼爾·弗拉舍(澳大利亞)2
1959尼爾·弗拉舍(澳大利亞)1
1958阿什利·庫珀(澳大利亞)1
1957馬爾科姆·安德森(澳大利亞)1
1956肯·羅斯維爾(澳大利亞)1
1955托尼·特拉伯特(美國)2
1954維克·Seixas(美國)1
1953托尼·特拉伯特(美國)1
1952弗蘭科·塞奇曼(澳大利亞)2
1951弗蘭科·塞奇曼(澳大利亞)1
1950亞瑟·拉森(美國)1
1949潘喬·岡薩雷斯(美國)2
1948潘喬·岡薩雷斯(美國)1
1947傑克·克拉默(美國)2
1946傑克·克拉默(美國)1
1945弗蘭克·帕克(美國)2
1944弗蘭克·帕克(美國)1
1943約瑟夫·亨特(美國)1
1942泰德·施洛德(美國)1
1941鮑比·里格斯(美國)2
1940唐納德·麥克尼爾(美國)1
1939鮑比·里格斯(美國)1
1938唐·布吉(美國)2
1937唐·布吉(美國)1
1936弗雷德·佩里(英國)3
1935威爾默·艾里森(美國)1
1934弗雷德·佩里(英國)2
1933弗雷德·佩里(英國)1
1932埃爾斯沃斯·藤(美國)2
1931埃爾斯沃斯·藤(美國)1
1930約翰·多克(美國)1
1929比爾·蒂爾登(美國)7
1928亨利·科奇特(法國)1
1927勒內·拉科斯特(法國)2
1926勒內·拉科斯特(法國)1
1925比爾·蒂爾登(美國)6
1924比爾·蒂爾登(美國)5
1923比爾·蒂爾登(美國)4
1922比爾·蒂爾登(美國)3
1921比爾·蒂爾登(美國)2
1920比爾·蒂爾登(美國)1
1919比爾·約翰斯頓(美國)2
1918羅伯特·林德利穆雷(美國)2
1917羅伯特·林德利穆雷(美國)1
1916理察·諾里斯威廉士(美國)2
1915比爾·約翰斯頓(美國)1
1914理察·諾里斯威廉士(美國)1
1913莫里斯·麥克勞林(美國)2
1912莫里斯·麥克勞林(美國)1
1911威廉·拉尼德(美國)7
1910威廉·拉尼德(美國)6
1909威廉·拉尼德(美國)5
1908威廉·拉尼德(美國)4
1907威廉·拉尼德(美國)3
1906威廉·布萊爾(美國)1
1905比爾·萊特1
1904霍爾科姆·沃德(美國)1
1903勞倫斯·多爾蒂(英國)1
1902威廉·拉尼德(美國)2
1901威廉·拉尼德(美國)1
1900馬爾科姆·惠特曼(美國)3
1899馬爾科姆·惠特曼(美國)2
1898馬爾科姆·惠特曼(美國)1
1897羅伯特·溫倫(美國)4
1896羅伯特·溫倫(美國)3
1895弗雷德里克·霍維(美國)1
1894羅伯特·溫倫(美國)2
1893羅伯特·溫倫(美國)1
1892奧利弗·坎貝爾(美國)3
1891奧利弗·坎貝爾(美國)2
1890奧利弗·坎貝爾(美國)1
1889亨利·斯洛庫姆(美國)2
1888亨利·斯洛庫姆(美國)1
1887理察·西爾斯(美國)7
1886理察·西爾斯(美國)6
1885理察·西爾斯(美國)5
1884理察·西爾斯(美國)4
1883理察·西爾斯(美國)3
1882理察·西爾斯(美國)2
1881理察·西爾斯(美國)1
美國網球錦標賽

女單冠軍次數

年份美網女單冠軍冠軍次數
20170
2016安傑利克·科波爾(德國)1
2015弗拉維亞·佩內塔(義大利)1
2014塞雷娜·威廉士(美國)6
2013塞雷娜·威廉士(美國)5
2012塞雷娜·威廉士(美國)4
2011薩曼莎·斯托瑟(澳大利亞)1
2010吉姆·克里斯特爾斯(比利時)3
2009吉姆·克里斯特爾斯(比利時)2
2008塞雷娜·威廉士(美國)3
2007賈斯汀·海寧(比利時)2
2006瑪利亞·莎拉波娃(俄羅斯)1
2005吉姆·克里斯特爾斯(比利時)1
2004斯沃特拉娜·庫茲涅佐娃(俄羅斯)1
2003賈斯汀·海寧(比利時)1
2002塞雷娜·威廉士(美國)2
2001維納斯·威廉士(美國)2
2000維納斯·威廉士(美國)1
1999塞雷娜·威廉士(美國)1
1998林塞·達文波特(美國)1
1997瑪蒂娜·辛吉斯(瑞士)1
1996施特菲·格拉芙(德國)5
1995施特菲·格拉芙(德國)4
1994阿蘭特查·桑切斯·維卡里奧(西班牙)1
1993施特菲·格拉芙(德國)3
1992莫妮卡·塞萊斯(美國)2
1991莫妮卡·塞萊斯(美國)1
1990加布里埃拉·薩巴蒂尼(阿根廷)1
1989施特菲·格拉芙(德國)2
1988施特菲·格拉芙(德國)1
1987瑪蒂娜·納芙拉蒂洛娃(美國)4
1986瑪蒂娜·納芙拉蒂洛娃(美國)3
1985哈娜·曼德利科娃(捷克斯洛伐克)1
1984瑪蒂娜·納芙拉蒂洛娃(美國)2
1983瑪蒂娜·納芙拉蒂洛娃(美國)1
1982克里斯·埃弗特(美國)6
1981特雷西·奧斯汀(美國)2
1980克里斯·埃弗特(美國)5
1979特雷西·奧斯汀(美國)1
1978克里斯·埃弗特(美國)4
1977克里斯·埃弗特(美國)3
1976克里斯·埃弗特(美國)2
1975克里斯·埃弗特(美國)1
1974比利·簡·金(美國)3
1973瑪格麗特·考特(澳大利亞)3
1972比利·簡·金(美國)2
1971比利·簡·金(美國)1
1970瑪格麗特·考特(澳大利亞)2
1969瑪格麗特·考特(澳大利亞)1
1968維吉尼亞·韋德(英國)1
美國網球公開賽(次數重新統計)
1967比利·簡·金(美國)1
1966瑪麗亞·布埃諾(巴西)4
1965瑪格麗特·考特(澳大利亞)2
1964瑪麗亞·布埃諾(巴西)3
1963瑪麗亞·布埃諾(巴西)2
1962瑪格麗特·考特(澳大利亞)1
1961達蓮娜·努力(美國)2
1960達蓮娜·努力(美國)1
1959瑪麗亞·布埃諾(巴西)1
1958阿爾薩·吉布森(美國)2
1957阿爾薩·吉布森(美國)1
1956雪莉·弗里·歐文(美國)1
1955多麗絲·哈特(美國)2
1954多麗絲·哈特(美國)1
1953莫林·康諾利(美國)3
1952莫林·康諾利(美國)2
1951莫林·康諾利(美國)1
1950瑪格麗特·奧斯本杜邦(美國)3
1949瑪格麗特·奧斯本杜邦(美國)2
1948瑪格麗特·奧斯本杜邦(美國)1
1947路易斯·布拉夫(美國)1
1946保利娜·貝茨(美國)4
1945薩拉·帕爾弗雷·庫克(美國)2
1944保利娜·貝茨(美國)3
1943保利娜·貝茨(美國)2
1942保利娜·貝茨(美國)1
1941薩拉·帕爾弗雷·庫克(美國)1
1940艾麗絲·瑪布爾(美國)4
1939艾麗絲·瑪布爾(美國)3
1938艾麗絲·瑪布爾(美國)2
1937安妮塔·利扎納(智利)1
1936艾麗絲·瑪布爾(美國)1
1935海倫·雅各布斯(美國)4
1934海倫·雅各布斯(美國)3
1933海倫·雅各布斯(美國)2
1932海倫·雅各布斯(美國)1
1931海倫·威爾斯·穆迪(美國)7
1930貝蒂·諾塔爾(英國)1
1929海倫·威爾斯·穆迪(美國)6
1928海倫·威爾斯·穆迪(美國)5
1927海倫·威爾斯·穆迪(美國)4
1926莫拉·馬洛里(挪威)8
1925海倫·威爾斯·穆迪(美國)3
1924海倫·威爾斯·穆迪(美國)2
1923海倫·威爾斯·穆迪(美國)1
1922莫拉·馬洛里(挪威)7
1921莫拉·馬洛里(挪威)6
1920莫拉·馬洛里(挪威)5
1919黑澤爾·霍徹基斯·懷特曼(美國)4
1918莫拉·馬洛里(挪威)4
1917莫拉·馬洛里(挪威)3
1916莫拉·馬洛里(挪威)2
1915莫拉·馬洛里(挪威)1
1914瑪麗·布朗(美國)3
1913瑪麗·布朗(美國)2
1912瑪麗·布朗(美國)1
1911黑澤爾·霍徹基斯·懷特曼(美國)3
1910黑澤爾·霍徹基斯·懷特曼(美國)2
1909黑澤爾·霍徹基斯·懷特曼(美國)1
1908毛德·巴爾傑·瓦拉赫(美國)1
1907伊芙琳·西爾斯(美國)1
1906海倫·麥克萊恩(美國)1
1905伊莉莎白·穆爾(美國)4
1904梅·薩頓(美國)1
1903伊莉莎白·穆爾(美國)3
1902馬里恩·瓊斯·法夸爾(美國)2
1901伊莉莎白·穆爾(美國)2
1900美特爾·麥卡特(美國)1
1899馬里恩·瓊斯·法夸爾(美國)1
1898朱麗葉·阿特金森(美國)3
1897朱麗葉·阿特金森(美國)2
1896伊莉莎白·穆爾(美國)1
1895朱麗葉·阿特金森(美國)1
1894海倫·赫爾維希(美國)1
1893艾琳·特里(美國)1
1892馬貝爾·卡希爾(英國)2
1891馬貝爾·卡希爾(英國)1
1890埃倫·羅斯福(美國)1
1889伯莎·湯森德(美國)2
1888伯莎·湯森德(美國)1
1887艾倫·漢塞爾(美國)1
美國網球錦標賽

WTA網球賽事

WTA2012賽季的大幕於1月1日揭開,布里斯班國際賽將成為新賽季的首項賽事,賽季首項大滿貫賽事--澳網將於1月16日舉行,為其兩周,恰逢中國的春節假期。7月28日倫敦奧運會網球比賽的大幕也將開啟,中網依然在國慶期間舉行,年終總決賽則安排到了10月23日舉行。整個賽季歷時10個月,為了給倫敦奧運會讓路,賽事安排與往年相比有一定變化。

ATP賽事信息

大滿貫賽
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 | 法國網球公開賽 | 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 | 美國網球公開賽
大師杯 網球大師杯賽
ATP世界巡迴賽大師1000賽 辛辛那提大師賽 | 印地安維爾斯大師賽 | 邁阿密大師賽 | 馬德里大師賽 | 蒙特卡羅大師賽 | 蒙特婁大師賽 | 巴黎大師賽 | 羅馬大師賽 | 上海大師賽
ATP世界巡迴賽500賽事 墨西哥網球公開賽 | 巴塞隆納網球公開賽 | 巴塞爾網球公開賽 | 中國網球公開賽 | 杜拜網球公開賽 | 漢堡網球公開賽 | 孟菲斯網球公開賽 | 鹿特丹網球公開賽 | 東京網球公開賽 | 華盛頓網球公開賽
ATP世界巡迴賽250賽事 奧克蘭網球公開賽 | 曼谷網球公開賽 | 瑞典網球公開賽 | 塞爾維亞網球公開賽 | 布里斯班網球公開賽 | 羅馬尼亞網球公開賽 | 阿根廷網球公開賽 | 摩洛哥哈桑二世大獎賽 | 印度網球公開賽 | 巴西網球公開賽 | 多哈網球公開賽 | 伊斯特本網球公開賽 | 埃斯托利爾網球公開賽 | 瑞士網球公開賽 | 哈雷網球公開賽 | 休斯敦網球公開賽 | 印第安納波利斯網球公開賽 | 南非網球公開賽 | 奧地利網球公開賽 | 洛杉磯網球公開賽 | 里昂網球公開賽 | 馬賽網球公開賽 | 卡達網球公開賽 | 莫斯科網球公開賽 | 慕尼黑網球公開賽 | 聖彼得堡網球公開賽 | 斯德哥爾摩網球公開賽 | 斯圖加特網球公開賽 | 悉尼網球公開賽 | 克羅埃西亞網球公開賽 | 維也納網球公開賽 | 智利網球公開賽 | 薩格勒布網球公開賽 | 孟菲斯網球公開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