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星人幫你克服社交恐懼症

人類為什麼喜歡養寵物?僅僅是因為寵物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樂趣嗎?50年來,心理學家一直在探究這個問題。澳大利亞樂卓博大學人與動物關係學家Pauleen Bennett說:“這些都與人們的心理有關,寵物滿足了我們社交的需要。”

人類天生喜歡動物嗎?

我們對動物的喜愛有一部分是天生的。2013年,羅格斯大學心理學家Vanessa LoBue和她的同事揭示了這樣的現象:相比於不會動的玩具,一到三歲的孩子會花更多的時間和活的動物進行交流,而不論這種動物是魚、倉鼠、蜘蛛還是壁虎。

人類甚至有專門識別動物的腦細胞。艾倫腦科學研究院的Christof Koch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杏仁核中有一類偏好對動物圖片作出反應的神經元,而杏仁核是一個和情感相關的區域。這項2011年的研究成為一條線索,它可以使我們更了解人類對動物強烈情感的神經基礎。

另有一些學者認為,人類喜歡寵物是因為它們有著與人類嬰兒相似的特徵,例如大眼睛、圓潤的輪廓,而這種喜愛是與生俱來的。

網路配圖網路配圖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種可愛的特徵引發的反應,廣島大學心理學家Hiroshi Nittono和同事們在2012年發表了一系列的實驗,在實驗中共有132名大學生在數字矩陣中尋找一個數字或者用鑷子從小洞中夾起小物體。隨後,參與者會看一系列照片,然後再進行第二次實驗。

Nittono和同事們發現看成年動物或者美食的學生會認為這些東西令人愉悅但並不可愛,再次實驗時他們的表現並沒有提升。但是看到可愛的小動物的學生完成鑷子取物的任務時表現得更好也更快、尋找數字時也更快。這項研究表明,接觸可愛的小動物會使人的注意力更加集中。這個發現說明人類總是傾向於照顧那些脆弱、幼小、需要更多關注的嬰兒。很明顯,幼齡的動物和人類嬰兒一樣會激起我們的直覺反應。

有人認為我們對於寵物的興趣來自生物學家E。 O。 Wilson所稱的“親生命性”,即一種關注生命或者類生命現象的本能。這些發現讓這個想法有了可信度。從狼蛛到蠑螈,人類養的動物多種多樣,而這種現象或許可以由我們對所有形式的動物的喜愛來解釋。

但是Wilson也承認,我們對動物的興趣與個人經歷和文化經歷有關。比如,西方國家的人大多喜歡狗,而傳統伊斯蘭社會中人們認為狗是不乾淨的。西卡萊羅納大學心理學家Harold A。 Herzog稱,文化是促成養寵物的主要因素。Herzog和同事在2013年發表的論文中,用美國犬業俱樂部從1926年到2005年的註冊情況評估了各種狗的受歡迎程度的漲落。他們發現一種狗的健康狀況、壽命或者攻擊性和可訓練性這些行為模式和其受歡迎程度之間沒有關係。狗的流行趨勢並沒有什麼規律而且變化很快。2014年,包括Herzog在內的三位研究者進一步發現,電影中特定種類的狗的形象可以使這種狗流行起來,這一效果可以持續十年以上。例如,1963年的電影《一貓二狗三分親》(The Incredible Journey)中有一隻拉布拉多,在其上映後的十年中,人們平均每年在犬類俱樂部中註冊2223隻拉布拉多,而在之前的十年中這一數字只有452。

電影《一貓二狗三分親》海報電影《一貓二狗三分親》海報

可以讓你“占便宜”的朋友

大多數人被問到為什麼喜歡養寵物時,都會回答“需要陪伴”。養寵物雖然會消耗金錢和精力,但是寵物朋友可以陪伴人類。一些動物和人的關係在某些方面也確實和人際關係很像。麻省總醫院的獸醫Lori Palley和同事在2014年發表了一項研究,他們讓14位母親分別看自己孩子、自己家狗、別人的孩子或是別人家狗的照片,與此同時,研究人員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來監測她們的大腦活動。研究人員發現,看到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狗引起的大腦活動模式十分相似,這與看到陌生的孩子和狗所引發的大腦活動模式十分不同,這意味著母親的感覺可能會擴展到動物身上。所以寵物可能會滿足人類照顧其他生物的需求。

有時這種人類和動物的關係會倒過來,動物會為人類提供安慰。上世紀60年代,葉史瓦大學兒童心理學家Boris levinson發現,只要自己的狗Jingles在旁邊,那些社交障礙的孩子們的話就會變多,也會對治療更有興趣。這個發現引起了一系列對於養寵物是否會提升生活質量的調查。1980年,賓夕法尼亞大學生物學家Erika Friedmann進行了一項研究,發現養寵物的人在心臟病發後活過一年的可能性更大,這有可能是因為動物會釋放人的壓力。但是後來又有一些人重複了這項研究,結果卻各不相同。在Levinson工作的基礎上,動物輔助治療發展了起來,但是這個領域因為過度強調動物對精神疾病的治療效果而受到批評。

但是,有些人確實可以從寵物身上獲得心理支持,這也正是他們養寵物的原因。心理學家Sigal Zilcha-Mano在2012年時於以色列的赫茲利亞跨學科研究中心工作,她當時發表了一項研究,在研究中她和同事要求285位養貓或養狗的人填一份問捲來測評他們和寵物間的情感聯繫。接下來研究者要求這些人中的120位進行一項有挑戰性的辭彙測試。通過測量被試者在測試過程中的血壓,他們可以評估他們的壓力,最終結果表明有寵物在場或者想起過寵物的人在測試中壓力更小。但是這種心理壓力疏解的有效程度取決於主人和寵物間聯繫的緊密程度。換句話說,主人獲得的情感支持取決於與寵物的親密程度。

網路配圖網路配圖

不同的荷爾蒙分泌情況似乎決定了人類對動物的依賴程度。瑞典舍夫德大學生物學家Linda Handlin和同事在2012年發表一項研究,他們找到十個養了母拉布拉多犬的人,測量了他們的兩種激素水平,第一種是促進親密關係的催產素,第二種是產生壓力的皮脂素,然後研究者得到了他們對於和寵物的關係的一份自我報告,並將激素水平與其進行了比對。催產素水平高,皮脂素水平低的人和狗的關係更近一些。比如經常親吻狗的人催產素水平就會比較高,報告說害怕狗會死的女主人的皮脂素水平就會低一些,這或許是他們靠寵物來釋放壓力的結果。

一個人的社會態度也會影響寵物和人的關係強弱。德國羅斯托克大學心理學家Andrea Beetz和同事在2012年發表了一項研究,他們讓47個七到十一歲有社交障礙的男孩在一群不熟悉的成人面前講一個故事,然後再做一套數學題。在完成這項對他們來說有點難受的任務時,有20個孩子旁邊有一隻狗,10個孩子身邊有一個很友好的人,另外的孩子身邊有一隻玩具狗。

Beetz發現有狗陪伴的孩子皮脂素水平最低,旁邊有人類的孩子皮脂素水平最高,這或許是因為這些孩子在人前會感到緊張。另外,和狗一起講故事的孩子中,接觸狗最多的孩子唾液皮脂素水平最低,這表示他們的壓力最小。所以對於社交障礙的人來說,和動物接觸或許有很好的減壓效果。Beetz說:“和動物打交道會比較簡單,它們總會原諒你,不會說話,進行肢體接觸時也沒有那么多顧慮。”

網路配圖網路配圖

動物不只是人類的替代品

很多沒有明顯社交障礙的人都因為寵物得到了各種心理上的滿足。2012年Bennett展示了學生Jordan Schaan的初步研究結果,Jordan Schaan是一位心理學家,當時在澳大利亞的莫納什大學,他採訪了37位家庭事業都很成功的人,這些人都和自己的寵物狗有著超出平均水平的親密關係。(“成功”舉例來說就是研究對象都受過良好教育,生活富裕並且家庭美滿。)這些狗主人都說養狗的一個好處就是狗總會把他們逗樂,並且養狗時你需要對另一個生命負責,這會讓你感覺生命更有意義。養狗同時也可以帶來新的生活體驗,幫你結交新的朋友:如果有一隻小狗的話,你總是難免要和鄰居打交道。

很多人還將他們的寵物描述為讓生活方式更加簡單、更加高尚的人生導師。Bennett和Schaan發現,他們調查的成功人士們實際上將自己的狗看作一種擁有更好的生活的榜樣。人們發現狗可以無條件地愛,容易原諒他人。但是人類似乎更容易讓彼此失望。Bennett說:”動物身上有種真誠的品質,這正是我們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所渴望的。”

網路配圖網路配圖

包括Bennett在內的人與動物關係學家承認,這些品質其實可能是人強加在動物身上的。有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方式解讀動物的行為,而動物的意圖與人的想法可能不盡相同。但是這種強加的行為也正使人與動物關係學形成了一門成熟的學科,這種行為揭示了人類自己的社會需要和渴望。人與動物的關係可能終有一日會用於和人際關係進行比較,形成一種標尺來研究更複雜的事物,比如同理心、照顧行為,甚至決策行為。儘管動物們和人類差異巨大,它們和人類的關係卻與多種人際關係有共通之處,這讓我們和動物間的友情變得愈加珍貴。

對動物夥伴的研究才剛剛開始,尚未成熟。但是沒有這項研究,我們就無從理解人類生活中更豐富多樣的關係。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