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天馳想和你聊的話題是:用筷子夾得起的傳統文化。
全世界有30%的人使用筷子用餐、有30%的人使用刀叉,40%的人直接用手就餐。我們,就是善用筷子的30%中的一員。其實,除了筷子,我們也使用勺子、叉子等餐具,而且這些餐具都有悠久的歷史。勺子大約是在8000年前便開始使用,叉子是大約4000年前使用的,而筷子的歷史沒有定論,大約為3000年前的樣子。
在過去,筷子成為“箸”,還有跟“箸”有關的成語,比如“臨食廢箸”(形容人心神不寧)。筷子發明的傳說有很多種,有一種是大禹治水時為了節省時間,所以用樹枝撈取熱食,從而發明了筷子,這種說法倒是又接地氣又合情合理。不過因為筷子是木質的,容易腐爛,所以從出土文物中很難辨別究竟是筷子還是樹枝,也就無從斷定筷子具體的發明時期了。
筷子在607年,由遣隋使小野妹子從中國帶到日本,聖德太子最先在宮廷中使用,之後傳到民間使用。在日本為筷子設立了“筷子日”,是每年的8月4日和11月11日,當我們在為了雙11血拚購物車的時候,日本人卻悄悄地為筷子過起了光棍節。
日語裡筷子寫成“箸”與我們對筷子的稱呼相同,那么“筷子”這個稱呼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據說“筷子”的說法最早出現在吳中地區。江南地區河運發達,有很多船家。行船最怕的是停航,停船就不能賺錢,而“箸”的發音恰恰和“住”的發音相同,有“停下”,“停住”的意思。所以船家避諱這個字,就將“箸”改成了“快”,於是有了“快子”的稱呼。而筷子多是由竹子、木頭製成,所以“快子”又變成了“筷子”。不過在現代,很多地區依然保留了“箸”這個說法。
使用筷子也講究一定的方法,通常是一根筷子主動,一根筷子不動,含有陰陽兩極之意。不過每個人拿筷子的方式都不同,在漢學實踐局裡,有幾位局子的筷子使用方法就不合乎陰陽之理,當然也不影響正常就餐。在使用筷子的國家中,對筷子的使用方法都有嚴格的規範,也有很多忌諱的用法。比如中國和日本有共識的筷子忌用方法就包括:用筷子敲擊餐具、用筷子撥弄菜品、顛倒使用筷子、將筷子豎著插在米飯中、用筷子指點他人、夾菜時筷子上的菜掉到其他菜品中,等等。
另外,作為商務禮儀,與客人共同用餐時,要使用公筷夾菜,不能用筷子去扎盤子中的菜。這些不僅是常識性的禮儀,也是作為一名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認同和傳承。即便不知道筷子的來歷,不知道“箸”是如何變成“筷子”的,不知道筷子包含了多少世間和陰陽的道理,但是作為生活在筷子發祥地的一員,起碼要懂得尊重筷子的文化,遵守筷子禮儀。
筷子 箸 小野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