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年末,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后先後去逝,繼承皇位的是年僅3歲的溥儀。
慈禧太后在重回北京後,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這些並沒有挽救搖搖欲墜的大清朝。在溥儀即位第三年,武昌起義成功,華南各行省紛紛宣布獨立,脫離中央,但清廷仍控有北京附近省份,並派遣袁世凱以其北洋軍鎮壓。
在孫中山與袁世凱南北議和,達成袁世凱若能逼迫溥儀退位,即可就任大總統的密約後,清王朝的結局就注定了。
1912年2月12日,養心殿里舉行了清王朝也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次朝見儀式。
這一天,攝政王載灃已退歸藩邸,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則稱病不入朝。清王朝的最後一班大臣在胡惟德的帶領下,向養心殿走去。片刻後,隆裕太后在兩個太監的引領下,牽著六歲的溥儀進了殿,坐到寶座之上。隆裕太后在眾官行李後交出退位詔書,蓋上印章,由胡惟德捧起清帝退位詔書大聲宣讀。在念完詔書後,最後一次朝見儀式便宣告結束,胡惟德拿著詔書,領著各大臣向隆裕太后和宣統皇帝再次三鞠躬,隨後退出殿外。至此,延續了上千年的封建制度就此終結。
只是清王朝結束了,溥儀仍然住在故宮裡。按照與袁世凱達成的《清室優待條件》,筒子河內的四方天地依然是清末帝溥儀及其皇族的私人財產,不屬於民國政府所有。
此後,溥儀仍沿用宣統年號,以及一批大臣、太監、宮女、僕人、侍衛,保持帝王氣派,儼然是個小朝廷。依然擁有特權的他們也很善於利用紫禁城裡的文物為自己的生活鋪路——即使民國政府承諾“清帝歲用400萬兩由民國政府撥發”,但這一筆常人眼中的巨款難以維持紫禁城的基本開銷,更不用說溥儀想要外出留學,需要一大筆學費。
溥儀家族作為珍寶的所有權人,僅從1922年7月至12月12日,便以賞賜、借去等名目盜運出宋、元、明版書籍二百多種,唐、宋、元、明、清書畫一千多件。而太監的偷盜更是觸目驚心,溥儀自述偷盜已經到了“剛行過了婚禮,皇后的鳳冠上原來的全部珍寶,都被換成了贗品”的程度。1923年,溥儀決定整頓內府,清點庫房。6月26日晚,建福宮花園突然起火,大火共燒毀房屋三四百間和大量珍貴收藏。內務府稱,僅書畫就燒毀了1,157件。
當然,按照協定,這些都是溥儀的家務事。從1912年至1924年,短短12年間民國換了八任主政者——包括大總統、代理大總統和國務院國務總理攝行大總統職——從袁世凱到徐世昌再到黎元洪,一律遵守著優待清室的承諾,紫禁城的宮闈之內也一直得以維繫著一個微型小朝廷,溥儀照樣按時發布著“上諭”,北洋政府歷屆總統接替時,還循例派遣“專使”,以外國君主之禮前往清宮送國書。溥儀大婚之時,遺老遺少頭戴頂翎、身穿袍褂出現在大街上,就連各方軍閥也紛紛送禮。
帝制結束了,可是皇帝還活在人民的心中。閃耀的龍椅,也一直讓人覬覦。
1915年12月,在國會、高校、民眾請願團、籌安會和各省國民代表的推戴下,袁世凱經多次揖讓,最終接受皇帝之尊號,準備成立中華帝國,將1916年定為洪憲元年,行君主立憲政體,把中南海改造成的總統府更名為新華宮。這個計畫在各方討伐下流產了,袁世凱憂憤成疾而於1916年6月病逝。
隨之而來的是張勛復辟,1917年6月,張勛利用黎元洪與段祺瑞的矛盾,率3,000“辮子兵”,借調停為名,於6月14日進北京。入京後,張勛急電各地清朝遺老進京,“襄贊復辟大業”。30日,他在清宮召開御前會議,年僅12歲的溥儀宣布復辟,改稱此年為宣統九年。
在北京郊外的西山賦閒的馮玉祥聽到這個訊息以後,迅速回到部隊,組織討伐軍,通電反對張勛復辟。隨後攻入北京,讓12天的短暫復辟落幕。當時馮玉祥提出,要把末代皇帝溥儀趕出故宮,把皇宮的財產和文物收歸國有。只是由於段祺瑞反對,馮玉祥的主張不了了之。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馮玉祥趁機殺到北京,驅逐溥儀出宮,修改《清室優待條件》,溥儀成為“民國的公民”,清宮收藏的珍寶古物為民國政府所有。至此,紫禁城的寶座永遠失去了主人。
溥儀 袁世凱 慈禧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