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關條約》簽定後,李鴻章政治上開始失勢。清廷把他擔任的、並且能革除的職位基本都給革除了。但由於日本在東北勢力的急劇膨脹,俄國便開始有了深深的警惕和擔憂。
於是在1896年5月26日,俄國藉助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禮的機會,便向清政府發出了邀請,希望能派員參加,實則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是想保存自己在中國的利益而已。於是,清廷又派李鴻章攜使團赴俄了。
無獨有偶,在1896年5月,十歲的貝塔·克虜伯小女孩隨父親也應邀參加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現如今,有人發現她當時在日記里這樣寫道:
“俄國的司儀每念到一個國家的時候,這個國家的代表就出來,並奏這個國家的國歌。當念到清國的時候,清國沒有國歌,只見一個老頭推著另外一個老頭出來了。
司儀宣布奏國歌,場地上一片死寂,沒有任何動靜,所有目光都投向了輪椅上的老頭。隨即,場地上又變得吵吵鬧鬧——大家都在嘲笑,清國竟然沒有自己的國歌?
只見輪椅上的老頭,他的臉從白到灰、從灰到紅、從紅到紫……突然,在眾目睽睽之下,在各國使節驚訝之下,輪椅上的老頭豁然站了起來,他清了清嗓子,用他沙啞的嗓子發出一種聲音出來——
那是一種高亢、蒼涼又很悠揚的聲音!全場很安靜,只聽到這個老人的歌唱。當老人唱完後,全場陸陸續續響起了掌聲。
這個老人真是“太可愛了、太好了、太偉大了!,我眼帘掛著兩行熱淚,覺得這位老人太棒了!”
後來,我爸爸告訴我,這老人是清國的最高官員,他叫李鴻章,他唱的是他自己家鄉的廬劇。
而這位老人在拜訪俄國後,又去了英、法、德、美等國。途徑日本橫濱時,他記起了《馬關條約》自己曾發誓“終身不履日地”。
可當時需要換乘輪船,要用小船擺渡到岸休整,可他一看是日本船,就怎么也不肯上,最後沒有辦法,有人就在兩艘輪船之間架了一塊木板,那個75歲高齡的老人,在呼呼悠悠地海面上,毅然決然地蹣跚著步子,慢慢騰騰地挪了過去。
最終,老人大浪不死。
1900年8月15日,清廷都城卻淪陷了,緊接著,政府和朝廷逃亡。9月29日,李鴻章到達天津。10月11日,李鴻章到達北京。
1901年1月15日,李鴻章和慶親王奕劻在“議和大綱”上籤字。
國人聲討:“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
李鴻章病痛積壓,開始咳血,他知道自己的時日不多,李鴻章想儘快地結束談判。可“議和大綱”簽字後,聯軍並沒有撤軍的跡象。
各國的態度是:必須把賠款的數額定下來!
李鴻章聽罷,擺手,他覺得自己已經沒有力氣與洋人爭來爭去了,因為他吐血已經吐到了“瀕危”了。
他躺在病榻之上,指揮著下級官員把損失降到了最低點——從一開始提出的10億兩白銀降到了4億5000萬兩,分39年還清,年息4厘;
4億5000萬兩,是對4億5000萬中國人所定的數字,“人均一兩,以示侮辱”。李鴻章默認接受了這個侮辱。
1901年(光緒27年)簽訂《辛丑條約》。
李鴻章在簽字回來後大口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塊”,“痰咳不支,飲食不進”,被診斷為胃血管破裂。爾後,病逝北京,享年79歲。
訊息傳到慈禧,她眼淚當場就流了下來,感嘆說:“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可不是,沒有誰再能經受得住她的作死了…
“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李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吾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梁啓超
李鴻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