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巫山縣古墓 恐現一種特殊的“墓葬”,讓眾多遊客受驚不已

導語:三峽地區墓葬資料內容豐富,從目前三峽地區考古發現的墓葬資料獲知,歷史上三峽地區的人們安葬死者的方式大致上有三種葬法:一為土坑葬;二為瓮棺(罐)葬;三為崖葬墓。其中發現一種特殊的埋葬習俗——懸棺。

三峽巫山縣古墓 恐現一種特殊的“墓葬”,讓眾多遊客受驚不已

在我國的東南方的武夷山地區,西南的雲南、貴州、四川一帶,北至重慶的小三峽,大約有10多個省市,發現了放置在懸崖絕壁上的棺木,甚至於近來在陝西的商洛地區,也發現了類似的崖葬。

懸棺不僅中國有,在東南亞和太平洋群島也有。這些懸棺或崖葬,有的在崖洞中,有的擱在橫木上,有的近貼水面,有的高離水面,遙遙在上。

這些懸棺或崖葬是什麼時代的?它們屬於什麼人的葬俗?又因為有的懸棺或崖葬處在離水面60至100米的絕壁或絕壁的洞中,就使人們不禁要問,它們是怎樣被放置進去的?這些問題就成了千古之謎。

三峽巫山縣古墓 恐現一種特殊的“墓葬”,讓眾多遊客受驚不已

一、三峽流域懸棺出現的時間

小三峽位於重慶市巫山縣境內,是長江支流大寧河風光最秀美的一段。這裡也散布著許多懸棺。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考古學家在大寧河上游取下一具棺木,從棺木的主人和殉葬品判斷,這具棺木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

四川珙縣麻塘壩和蘇麻灣兩地的僰人懸棺,起於秦,止於明。四川內江發現的古代崖墓,其年代為東漢。

三峽巫山縣古墓 恐現一種特殊的“墓葬”,讓眾多遊客受驚不已

二、何人留下的懸棺葬

三峽發現的懸棺葬,葬具與年代各不相同。小三峽位於重慶市巫山縣境內的多系整木挖制的船形棺,屬春秋、戰國之物。

這一地區白崖懸棺的隨葬品有龜狀木盤及大麻、苧麻、絲、棉紡織品殘片、殘竹蓆等。

四川珙縣、興文一帶的多系整木挖制的長方形棺,其上為人字坡蓋,屬元、明時期之物。珙縣洛表懸棺的隨葬品以衣服為主,其上裝飾繁縟,隨葬的竹筷上寫有漢字。

三峽巫山縣古墓 恐現一種特殊的“墓葬”,讓眾多遊客受驚不已

秦漢時期,武夷山屬閩越,是閩越人的活動中心。三千年前,《周禮·夏官》記載:“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

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之民。”“七閩”,經學家鄭玄註解:“七乃周所服之因子。”

《逸周書》載周成王二十五年大會諸侯於東部,四方貢獻方物:“東越海直(蛤),頤人蟬(繕)蛇”。 再上溯《商書·伊尹朝獻》中記伊尹為四方令,管理四方部族,正東有“漚(頤)深之民等九夷十蠻,越漚(頤)箭(剪)發文身……”武夷山可歸入越漚之中,這是三乾五百年前。

三峽巫山縣古墓 恐現一種特殊的“墓葬”,讓眾多遊客受驚不已

因而就推斷,武夷山的懸棺是閩越人的遺物了。春秋、戰國之際的江西貴溪龍虎山船棺,據考察推斷也是越人遺蹟。陝西商洛一帶的崖葬,據推斷是古巴人的葬俗。

重慶巫山小三峽的懸棺,據推斷當屬古代巴人所為了。東漢至唐,湘、川、黔、鄂邊境的五溪蠻,有懸棺葬之俗,為古三苗後裔所為。三國時浙江臨海境內的“安家族”,葬俗與武夷相似。明代,四川珙縣懸棺屬於僰人。也有人把僰人和古越人關聯了起來。

有人據於懸棺或崖葬風俗的沿續性考慮,認為散布在全國各地及東南亞和太平洋群島的懸棺或崖葬都是古越人及其後人所為,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要考慮到進行這種葬俗的民族的生產生活環境影響。

三峽巫山縣古墓 恐現一種特殊的“墓葬”,讓眾多遊客受驚不已

三、懸棺是如何放置的

確定了懸棺和崖葬是古代山溪漁民所為後,對我們認識這些漁民為什麼要把棺木放置在山崖和怎樣把棺木放上去很有幫助。

作為漁民,他們特有的本領是造船和織網了,而在建築、農具製造、手工工具製作等方面,肯定要落後於農耕民了。

所以,同時代農耕民已有的技術,漁民不大可能具備。

三峽巫山縣古墓 恐現一種特殊的“墓葬”,讓眾多遊客受驚不已

像現在大家所推崇的吊裝法,需要有技術、物資、人力和財力,以家族為主的漁民很顯然無法辦到。

而且,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僅僅是為把棺木草草地放置到天然的崖洞中或簡單地擱置在插入崖壁的兩橫木上究竟又為了什麼?

所以,我們就不能以農耕文明來構想山溪漁民的生產生活狀況。也許,他們放置的方法是極其簡單的。

三峽巫山縣古墓 恐現一種特殊的“墓葬”,讓眾多遊客受驚不已

四、遊客練膽探懸棺

相對於本地人來說懸棺是一件很習以為常的是,從下接受這樣的風俗已經沒有什麼對此害怕的感覺了。

如果有一天在這個地區,國家禁止這樣的墓葬,他們可能還會感覺到不適應,反而覺得是對祖宗的一種不敬。

這么一個神秘的墓葬同樣也吸引了許多閒得慌而膽大的“驢友”慕名前來探險,但是有些“驢友”在此地,如此眾多懸棺的野外過夜,還沒到嚇半夜,就嚇得連夜跑到附近的小山村避難,甚有些膽大的死命撐到白天,第二天就匆忙返回家中,由於驚嚇過度,大病一場。

三峽巫山縣古墓 恐現一種特殊的“墓葬”,讓眾多遊客受驚不已

綜上所述,可知自秦漢以後,隨著大量移民進入三峽地區,漢族文化與當地土著文化相結合,對三峽地區喪葬文化發生了很大的影響。

形成了三峽地區喪葬文化的地域性特色。這其中,既包括巴、苗、楚喪葬文化因素長期流承並融匯到漢族的喪葬習俗之中,也使該地墓制演變及隨葬器物自成體系。

同時,三峽地區不同的自然與地理條件,所受到的不同漢族亞文化的影響,其喪葬習俗的內部地域性變異亦很突出。這充分說明,三峽地區文化既與中原文化有密切的聯繫,亦有自己獨特的地域性特色。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