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清代古裝劇的人肯定會發現,在皇帝面前,有的大臣自稱“臣”,而有的大臣則自稱“奴才”,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臣”的地位應該比“奴才”要高、要體面啊,但是當年清朝的大臣可不這么想,你看和珅最受乾隆皇帝的寵愛,可是他卻總是自稱“奴才”,而且叫的十分樂意,這又是為什麼呢?
關於“臣”和“奴才”兩種稱呼,在清朝有著很大的學問,而且身為臣子,一定要注意,不能叫錯了,叫錯了可是一件大事,會被罰,甚至有可能會被皇帝猜疑。
滿清在入關之前實行的是奴隸制,各旗的貴族是奴隸主,家裡會有奴隸,稱為“包衣阿哈”,就是“家養的奴隸”,從事一些重體力活,後來在滿清入關之後很多包衣奴才在戰爭中立功變得顯貴,但是在自己的本主面前還是得自稱“奴才”,否則就是犯上。
在滿清入關之後,滿清的制度中依然有奴隸制的殘餘,這就造成了在清朝大臣中稱呼的混亂,這一混亂基本延續了整整一個朝代,按照不同的稱呼慣例,大體上可以分為五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入關之前,混亂而隨意
由於入關之前的文獻較少,而且那個時候漢人也不是很多,所以究竟叫什麼,也沒有太多的資料可查。稱“奴才”、“臣”的都有,甚至還有自稱“我”的,總之,那個時候政權還沒有很成熟,所以各方面制度還不完善,所以稱呼比較混亂。
第二個時期——順治康熙年間,基本形成慣例
在滿清入關之後,各種規章制度逐漸建立,但是關於如何自稱,也並沒有做出明文規定,但是大家基本形成了一種慣例。
漢人一般自稱“臣”,因為漢人一般和滿人之間沒有主僕關係,所以對皇帝不能稱“奴才”,但是武將例外,漢人武將也要自稱“奴才”,原因不詳,也許是覺得武將地位比較低吧,或者是為了更好的控制武將。
而滿人的慣例則是在朝廷上稱“臣”,非正式場合則稱“奴才”,同樣在文書之中也遵循同樣的規則,正式的奏事公文則稱“臣”,請安摺子等非正式摺子則稱“奴才”。
第三個時期——雍正年間,統一稱“臣”
在雍正皇帝登基之後,關於官員的自稱問題曾經專門發過一道上諭,“凡奏章稱臣、稱奴才,俱是臣下之詞,不宜兩樣書寫。嗣後著一槩書寫臣字。”雍正皇帝讓大家統一稱臣,也許是為了標榜滿漢統一,營造一種新的君臣關係,要與之前的奴隸制殘餘割裂。
但是,即使如此,仍有少數滿臣在非正式文本中自稱“奴才”。
第四個時期——乾隆年間,形成制度
到了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又恢復了順治、康熙年間滿漢臣子自稱的慣例,並且發表上諭將慣例形成了制度,即“滿臣公事稱臣,私事稱奴才,而漢臣則公事私事都要稱臣”。
如果漢臣自稱“奴才”,是不能接受的,屬於自抬身價,皇帝也會斥責其冒稱之罪,而滿臣如果私事不稱“奴才”則是忘本,也會被斥責。
所以,在乾隆皇帝面前,聊天的時候和珅可以稱奴才,因為他是滿臣,而紀曉嵐則不能稱自己為“奴才”,他這是冒稱,屬於自抬身價,因為當時雖然說是滿漢一體,實際上滿人自認為還是要高人一等的,而且滿臣自稱“奴才”顯得和皇帝比較親近,是一家人,而漢臣則沒有這個待遇了。
第五個時期——晚清新政,一概稱臣
這個時間很短,到了宣統二年,清政府宣布實行所謂的新政,為了順應歷史潮流,朝廷下旨宣布“滿漢一體稱臣”。至此混亂的局面就告一段落了,當然“臣”沒稱多久“君”就沒了,宣統皇帝只能在紫禁城裡關起門來做他的皇帝了。
滿清由於其自身的特殊性,在臣子的稱號上也有著區別於其他朝代之處,從中也可以看出滿清在官員制度方面相比較於宋和明還是比較落後的。
清朝 和珅 紀曉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