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力禁止的一件事,100多年後,成了滅亡大清的導火索

乾隆十九年(1754年)十一月,福建興化府仙遊縣生員李冠春跑到福州,攔了福建巡撫鍾音的轎子,投遞條陳《濟時十策》。結果鍾音不但將他抓起來審訊,還派人到他家中掘地三尺,看看有沒有其他違禁書稿。

按大清律例,“生員不許一言建白”。乾隆大力禁止此事,而書生的這些改革方案,在統治者眼裡,自然是荒誕迂謬的。不過,僅限於此,李冠春可能還不至於死,要命的是,他踩了雷區,提出“請改明季衣冠”。

乾隆乾隆

這么一來,李冠春人頭落地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李冠春獻策被誅案在《清代文字獄檔(增訂本)》中僅有四個相關檔案,案子雖小,但為此案上摺子的,全是省部級官員。

也就是說,在乾隆朝,思想鉗制並不僅僅是文宣系統的職責,軍、政、學皆責無旁貸,地方上出了壞分子,幾套班子都沒有好果子吃。

乾隆在上諭中,借警告陳宏謀(鍾音的前任)敲打了那些對異議分子不夠重視的地方官。

其實,兩年前李冠春就曾將《濟時十策》呈送過陳宏謀,但原稿中並無服色、河決諸說,所以陳宏謀沒有當回事。但乾隆認為,以陳宏謀的為人,即便有此等荒謬之語,他也不會將李冠春怎樣。這一點,乾隆倒也說得不差。陳宏謀是一個以清廉、愛民出名的名臣。

李冠春李冠春

在乾隆心目中,因為陳宏謀未能及早發現苗頭,放縱了李冠春,才導致他越走越遠。說到最後,乾隆對陳宏謀亮劍了:下次再不忠誠不老實,就別怪我無情了。

這么一來,那些封疆大吏,誰敢不盯緊治下不肯安分守己的知識分子們,把所有不穩苗頭扼殺在搖籃里?但是,乾隆三十八年年底,找死的又來了。

59歲的山西人戎英跑到四庫全書館獻書,稱於河圖洛書中衍出《萬年配天策》一本,又見朝廷欲掃平金川,別作《天人平西策》,還開列了幼年所作之書,如《避炮攻碉法》等,“懇求奏聞”。

這個迂腐呆子所獻的兵法,在上奏摺的軍機大臣眼裡,雖都是小說中的無稽之談,但他們還是秉承不能錯放一個的原則,除了將戎英關押外,還請旨派人到戎英的家中搜查有無不法字跡。

此話正中乾隆下懷,於是乾隆命山西按察使派人前去搜查,若發現有悖逆語句,即從重從嚴處理。

抄家人員將戎英家掘地三尺,也沒有發現什麼悖逆語句。但戎英最後還是被發配到烏魯木齊種地,以示警誡。

攔輿獻策攔輿獻策

戎英獻書七年後,廣西平南縣生員吳英又演了一出“攔輿獻策”的戲碼。

吳英獻策時已是六十高齡,平時靠訓蒙度日。一開始他便聲明,他獻策是為“廣聖恩、固國本”,他也明白,以生員之身而行此舉是在找死,但是為國、為民、為自己,還是得說。

吳英所獻五策——備荒、鹽政、弭盜、種煙、減僧,逐條看去,可不可行另說,相對還是比較理性的。而且,他也沒扯什麼更易衣冠。

但是,他踩到了一個更大的雷區——沒有避諱皇帝名字:“聖上遵太后之遺命,免各省稅糧,其德非不弘也……”“是聖上有萬斛之弘恩……”

吳英是不懂?不可能。估計是疏忽,忘了致命的“弘”字,也沒有專業校對來把關。結果,就因為這兩個“弘”字,吳英被凌遲處死,他的兄弟子侄凡在16歲以上的,均被斬立決,其妻、妾、幼子等均淪為奴僕。

儒家提倡修齊治平,讀書人學得滿腹經綸,如果不貨與帝王家,什麼都不是;但屢考不中怎么辦?

上書、獻策是首選。自漢尊儒始,歷代書生都有公車上書的傳統,而上書人多有因此被破格重用者,最著名的就是東方朔了。這條傳統的上書之路,到了清代,就被滾滾人頭堵住了。

就這樣,一個又一個的愛國書生,前仆後繼,把肉往砧板上送,染紅了康乾盛世。

吳英實在死得太慘了,愛國書生們應該都被嚇破了膽,自乾隆四十五年後,文字獄仍不斷,但天真自撞的倒是沒有了,全國噤聲,萬馬齊喑,乾隆的目的也達到了。

只是,115年後,公車上書再次出現。這一次,書生們不再孤軍奮戰了,康、梁振臂一呼,18省舉人回響,一千二百多人連署,數千人參加,統治者再也控制不了了,大清不可逆轉地走向了滅亡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