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廣,曾經是很多年輕人畢業後打拚的首選之地,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打拚,很多年輕人開始面臨買不起房、交通堵塞、生活壓力大……種種現實問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選擇逃離“北上廣”。
700多年前,中國的“福爾摩斯”——狄仁傑就果斷選擇了逃離“北上廣”。
在電視劇《神探狄仁傑》中,狄仁傑的斷案如神、剛正不阿,以及為官一任、心繫民生……無一不令人嘖嘖稱奇。
狄仁傑斷案能力高超,還是個工作狂,上任才一年就處理了積壓多年的近萬件懸案,使17000多人的冤情得以昭雪;他剛正不阿、公正嚴明,就算是皇上犯錯,他也要上書教訓一番。聖曆元年,武則天要立自己的侄子為皇帝,狄仁傑勸說,哪有侄子當皇帝,還在太廟祭祀姑姑的。武則天說,這是朕的家事,你別摻和。狄仁傑可不示弱,接著說:“當皇帝的人,家及四海,什麼事情不是陛下的家事!我是宰相,怎么能不管?”最終,武則天還是聽從了狄仁傑的建議,召回廬陵王立為皇嗣,延續了唐祚。
歷史上的狄仁傑文武雙全,被女帝武則天所器重,兩次做宰相,一生為官。文能治國輔政,武能鎮守邊疆,擊退契丹。武則天時代,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之治,狄仁傑為此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宰相做得好好的,他卻毅然選擇了逃離“北上廣”。這是怎么回事?小編吐血整理了幾點原因,僅供參考。
1. 中國人講究“落葉歸根”
在幾千年的農耕文化積澱下,中國人世世代代都生活在一個地方,因此對故土、故鄉的依戀,以及和故鄉有關的風土人情、宗族傳統等情感就凝結成了縈繞在遊子們心頭的鄉愁,這種鄉愁貫穿於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間。所謂魂歸故土,隨著年齡的增長,每一個中國人都渴望回到自己生命開始的故里。
2. 江湖險惡,人心叵測
狄仁傑出生於官宦之家,從小就受到了嚴格的訓練,後來參加明經科考試及第,順利進入仕途。有史籍記載,狄仁傑在當大理寺丞時,一年斷案就高達17000多起,這是一個很驚人的數字,意味著他即使一年中一天都不休息的話,平均每天要斷案49起。按照現在的律師事務收費標準,擔任被告人的辯護人相當於一個案件是2500元到20000元,這樣來說狄仁傑一年收入少說也有4000萬。
然而狄仁傑一生為官,為民請命,懲治腐敗。為了大局利益,他敢於在朝堂上諫言,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但他也因此屢遭小人陷害,數次陷入性命攸關的境地。因此,在風雲詭譎的政壇,歸隱田園反而是一道避免被官場潛規則的“護身符”。
3. 農民地位高、農業經濟是政府錢袋子
在古代,農業可以說是占據了國家財政稅收的半壁江山。據了解,唐朝中後期農業稅高達約2000萬貫。這是什麼概念?要知道,古代各個朝代的銀兩和銅錢換算是不同的。錢幣史專家經過考察歷代資料得出,大概1兩黃金=10兩白銀=10貫銅錢=10000文銅錢,所以按銅錢來算的話,2000萬貫就相當於2000萬兩白銀,相當於400億人民幣。可見,古代農業經濟相當於財政的錢袋子,歷朝歷代但凡涉及農業改革,那都是要觸及利益、觸及靈魂,搞不好,分分鐘就能引發血案的。而從個人自我價值的實現角度考慮,統治階級將社會等級劃分為士農工商,在這種社會等級制度的支配下,要想發家,學農學、搞農業不僅社會地位高,還有機會建功立業,作出一番成績。如此說來,回家種地既有錢途又有前途,此時不回更待何時?
所以後來我們在《神探狄仁傑》第二部里也有看到,狄仁傑在破案之後對元芳說:是該退隱朝政的時候了。然後告老還鄉,皇帝還幫他選地安家封賞。
不如……我們逃回“北上廣”?
但是,回到現實社會。逃離“北上廣”的這股浪潮還未散去,一部分年輕人又開始想要“逃回‘北上廣’”。
經過調查發現,這些年輕人原本期望能夠回到自己的家鄉,回到二、三線城市過上安穩的日子,可回來後,一系列的現實問題又讓他們陷入糾結。因為回來之後他們發現,曾經的故鄉或者期待中的二三線城市,房價漲了,工作機會少,幹事要拼爹,就連堵車也成了家常便飯。因此,逃離有逃離的無奈,回鄉也有回鄉的苦楚。
狄仁傑 北上廣 神探狄仁傑 士農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