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後來不能打,竟是因當初與亞歷山大大帝拼得太狠?

亞歷山大大帝,西方軍事史上的傳奇人物。他弱冠之年領兵出征,破波斯,收埃及,定中亞,入印度,親征數十戰,無不勝者,僅僅花了十餘年時間就建立了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馬其頓帝國,幅員逾五百萬平方公里。他還將希臘文化散布到其所到之處,歷數百年而不熄。甚至連遙遠東方的中國都在史書里,把亞歷山大大帝稱為“聖人徂葛尼(即亞歷山大的阿拉伯語名發音)”,把歐洲(即宋朝記載的茶弼沙國)開化都歸功於亞歷山大(宋代《事林廣記》載“茶弼沙國前後無人到,惟古來有聖人名徂葛尼曾到其國,遂立文字”)。

網路配圖

作為迦太基名將漢尼拔眼中的“歐洲古代第一名將”,亞歷山大大帝的戰績的確過硬,三次會戰就擊垮了國土橫跨亞歐非的波斯帝國,也攻克過海城泰爾和山城阿爾諾斯之岩這樣易守難攻的堅城,還打的遊牧民鼻祖斯基泰人卑躬屈膝,可謂軍事全才。但亞歷山大的傳奇之處遠遠不止此,他親自指揮的每次戰役都傷亡極小,然後都能擊潰遠遠超過自身的敵人。

格拉尼卡斯河之戰,亞歷山大大帝的馬其頓三萬七千軍隊對抗四萬波斯軍。亞歷山大大帝冒著被波斯人半渡而擊的風險強行渡河,在河岸邊擊潰了波斯騎兵,隨後擊潰了波斯步兵,馬其頓軍隊只陣亡一百一十五人,總傷亡一千到三千不等。

伊蘇斯會戰,亞歷山大四萬軍隊對抗號稱“六十萬大軍”的波斯軍隊(現代估計波斯兵力在十萬上下),馬其頓軍大勝,而陣亡數字最高也僅僅只有四百五十人,總傷亡五千人左右。

高加米拉會戰,亞歷山大四萬七千軍隊對抗號稱“百萬大軍”的波斯人(實際可能在五萬到十萬人左右),結果仍然是馬其頓軍大勝,陣亡步騎五百人。

伊蘇斯之戰伊蘇斯之戰

這還是三次史詩大戰的傷亡數字,在一些其他大大小小的戰役中,亞歷山大軍隊傷亡數字從幾十到幾百不等,與被其擊潰的“數萬蠻族”相比簡直不值一提。在這樣的輝煌功績照耀下,公元前326年,也就是中國趙武靈王剛剛繼位的同一年,亞歷山大大帝帶領從各地徵募而來的“十二萬大軍”進軍印度,這也是亞歷山大東征史上最大的出兵數字。

在亞歷山大來到印度河地區時,西北印度還是無休止的諸侯征戰狀態。儘管在更東方的恆河流域,難陀王朝已經完成了初步的統一,但是對於亞歷山大來說,這個敵人還很遠,他現在只需要用自己強而有力的軍隊碾碎西北印度的諸多小國就行了。

亞歷山大大帝征戰路線亞歷山大大帝征戰路線

沒錯,對於亞歷山大大帝來說,西北印度的敵人相對於之前的波斯帝國來說簡直判若雲泥。印度當地軍隊對於亞歷山大的馬其頓軍隊來說,外表看上去簡直是不堪一擊——亞歷山大擊敗過的敵人曾裝備馬披甲,輪帶刃的卷鐮戰車,有人馬具鎧的重甲騎兵,有比電影《斯巴達三百勇士》裝備更好的重裝希臘傭兵,也有來去如風的斯基泰遊牧騎射手。然而這些軍隊都被亞歷山大的軍隊輕而易舉地擊潰了,馬其頓軍隊還受損甚微。印度軍隊呢?騎兵沒有馬鎧,步兵大多無甲,戰車往往是兩馬六人的笨重配置,僅僅有一個戰象是特色——但是戰象這種戰爭巨獸,亞歷山大在高加米拉會戰里早就見過了。印度河的小邦土王們除了給馬其頓軍隊提供了糧草,還有數萬印度“偽軍”外,也送來了數十頭戰象讓亞歷山大的軍隊熟悉如何使用和對抗戰象。因此對於當地準備抵抗的印度人來說,亞歷山大已經做到了兵法里說的“知己知彼”,而印度抵抗者還“不知彼”。

古印度步兵古印度步兵

會戰很快就爆發了。亞歷山大的軍隊擁有百戰百勝的重裝騎兵“夥伴騎兵”,比匈奴人更早的遊牧民族斯基泰人的騎射手,無堅不摧的馬其頓長矛方陣,靈活機動的輕盾兵等精銳輕裝山地步兵,可謂軍種體系完整,人數更是有十二萬之多。而他的對手,西北印度的波魯斯,此時也只不過是個小邦的君主,勉強能湊得出三萬步兵,三千騎兵,數百戰車和幾十頭戰象的軍隊。面對以泰山壓頂之勢而來的馬其頓軍隊,波魯斯只有選擇依託當地的海達斯佩斯河天險進行防禦。

但是海達斯佩斯河會戰進行的並不順利,亞歷山大大帝巧妙地運用了一系列謀略,聲東擊西,迷惑了波魯斯,成功將馬其頓軍隊毫髮無損地渡過了天險海達斯佩斯河。

海達斯佩斯河會戰海達斯佩斯河會戰

海達斯佩斯河天險一失,意味著波魯斯只能依靠手中的三萬裝備簡陋的軍隊對抗裝備、訓練全面優勢的馬其頓大軍。現在馬其頓軍隊在亞歷山大大帝的英明指揮下在異國之地掌握了天時地利人和,按照之前的流程,只需要輕輕一擊,就可以擊潰面前這支比波斯軍隊不知道落後多少年的印度小邦軍隊了。

但是波魯斯沒有選擇像波斯帝國的薛西斯大王那樣,在兩次會戰中局勢不利的情況下就棄軍逃跑。他擺開了一個大橫陣,意圖和馬其頓軍隊決一死戰。結果馬其頓軍隊為了勝利能夠更加輕鬆,採用了印度人從沒見過的斜線陣型,先擊潰印度人翼側的機動兵力,然後從側後方包圍了印度軍隊,發起猛烈的前後夾擊。

海達斯佩斯河會戰示意,紅色為波魯斯軍,藍色為亞歷山大軍海達斯佩斯河會戰示意,紅色為波魯斯軍,藍色為亞歷山大軍

激烈的會戰持續了八個小時,面對從戰術、訓練、裝備全面落後於敵人的局面,波魯斯的印度軍隊竟然爆發出了驚人的戰鬥力,而沒有潰散。

在戰鬥中,波魯斯國王的三個兒子先後犧牲,參戰的印度貴族幾乎全部殉國,波魯斯國王在負傷九處的情況下依然在前線指揮作戰。根據古希臘史學家阿里安的記載,“當他(波魯斯)看到自己的騎兵和戰象遭到屠殺,有些大象倒下,有些則由於無人駕馭而到處狂奔,猶如喪家之犬,而且他的步兵也已經大部分犧牲時,他並沒有效法大流士大王,在士卒面前率先逃命。與之正相反,只要哪怕還有一部分部隊仍在堅守陣地繼續戰鬥,他本人也就堅持繼續英勇戰鬥”。

網路配圖

最後,由於實力上的巨大差距,波魯斯還是失敗了。但是他也創造了一個記錄,亞歷山大東征史上,由其親自指揮的戰役中馬,其頓軍隊損失最嚴重的戰役記錄——馬其頓軍隊在海達斯佩斯河會戰中陣亡步兵七百人,騎兵二百八十人,亞歷山大的愛馬也在戰鬥中斃命。當時傷亡統計一般不計算輕裝部隊的損失,這近千人可都是馬其頓實打實的精銳,就在和這么一群缺盔少甲的印度人的戰鬥中陣亡了,幾乎是之前三次和波斯帝國野戰陣亡人數的總和。馬其頓軍總的傷亡也第一次達到了上萬人,甚至有說法稱,馬其頓軍“回到營地中,幾乎沒有一人不帶傷”。

後世所繪波魯斯見亞歷山大圖後世所繪波魯斯見亞歷山大圖

戰鬥結束後,亞歷山大讓人去勸降波魯斯。但是讓征服了希臘人眼中世界的亞歷山大驚訝的是,前來相見的波魯斯“毫無降伏之意”,只是“像一個勇士來見另一個勇士,一個剛剛親自保家衛國的國王來見另一位國王”。敬佩波魯斯勇氣的亞歷山大問波魯斯想要什麼,波魯斯只回答了一句:“亞歷山大,你就用國王應有的風度來對待我好了!”

之後,飽受印度雨季氣候之苦,且聽說比波魯斯強大十倍的難陀王已經準備了“三十五萬大軍”在恆河枕戈待旦後,亞歷山大的部下堅決反對繼續進軍,亞歷山大的東征也就到印度河為止了。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魔蛸菲格,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獲取更多知識兵器知識請關注微信公眾號:lbqyjs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