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客是陝西,乃至西北地區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同東北鬍子、山東響馬一樣,都是是帶有地域色彩的綠林好漢。
然而在歷史上,刀客的評價顯然要比鬍子和響馬正面許多,尤其是關中許多知識分子對刀客非常推崇。
“關中刀客”最早出現於清朝中後期。天災人禍使得一小部分破產農民和手工業者鋌而走險成為,自發地組成了對抗地主和官府的暴力組織。
因成員都以“關山刀子”為武器,所以百姓們都稱其為“刀客”。刀客們秉承了秦漢以來,關中俠客嫉惡如仇、行俠仗義的傳統。
有時甚至不惜犧牲性命,為百姓打抱不平,完事後只供一頓茶飯即可。蒲城刀客王改名是他們中的典型代表。
王改名從小臂力出眾,膽量過人,還練得一身好武藝。20歲時因手刃殺父仇人,從此做刀客。大概因為深知百姓疾苦,王改名經常劫富濟貧,深得百姓擁戴。
由於其武功高強,處事公道,各地的刀客紛紛前來投靠,一時間竟能和縣衙分庭抗禮。鄰裡間發生糾紛,百姓不是告到官府,而是找王改名評理。
王改名的老巢南井家堡因此又被稱為“南縣裡”,蒲城縣為“北縣裡”。百姓們都說南縣裡的官司打得好,北縣裡的官司難打。
總的來說,刀客大都是出身窮苦、武藝高強,最重要的是有冤不得伸者。他們普遍追求公平正義,喜歡行俠仗義,所以在清朝末年的社會大變遷中,刀客們發揮了重大作用。
晚清革命黨在屢次失敗中,總結出了八字箴言“手無刀斧,何以反清”。刀客們具有強烈的反抗意識,同時還有不錯的民眾基礎,所以對於革命黨來說,刀客是一支不容忽略的重要力量。
1905年,同盟會成員井勿幕從日本回國,在陝西籌備革命運動,並介紹多名刀客首領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前夕,陝西著名刀客嚴飛龍曾向革命黨人保證:
“你們將來起義的時候,就把這黃河兩岸全交給我,我以兩千人回響,包打先鋒。”
後來,陝西革命軍在黃河邊與清軍作戰時,嚴飛龍及其部眾被編為秦隴復漢軍第十標。嚴飛龍聯合渭南的幾伙刀客,作為先鋒由大慶關渡河,迅速光復晉南各縣,並繳獲大量武器彈藥和軍需物資,使得革命軍擺脫了經濟困境。
在刀客的幫助下,陝西的革命迅速呈現出燎原之勢,而刀客中也湧現出許多愛國將領,最出名的就是楊虎城和李虎臣二位“虎將”。
不過刀客們由於缺少政治目標,又沒有嚴密的組織紀律,致使其在參加革命後,有一小部分人最終淪為軍閥或其爪牙,但這並不影響他們在西北民眾心中,那個手持關山刀子,行俠仗義的形象。
楊虎城 刀客 嚴飛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