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小時候,過年最期待的事,除了穿新衣,就是放鞭炮!當然,大鞭炮家人是不會讓我們碰的,可是每每守在旁邊,看著霹靂吧啦的大紅色慢慢化作煙霧,也是極其幸福的,尤其過後,踩著鞭炮紙一個個的尋找“漏網之魚”。當然,也少不了小夥伴們成群結隊,大家相互分享自己的小鞭炮,摔炮,魚雷炮,呲花等等各種各樣。這是只有過年才會有的景象。
可是過年為什麼要放鞭炮呢?放鞭炮在是歷史傳統嗎?
古人認為,爆竹可驚惡鬼。另一種說法認為,爆竹之聲可以把喜歡在三十晚上出來吃人的怪獸“年”給嚇跑。
最早在南北朝時期,那時火藥還沒發明,人們過年時候燃放爆竹就已經形成了習俗。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曾經這樣記載,正月初一,雞叫頭遍時,大家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裡放爆竹,來驅逐瘟神惡鬼。由於當時還沒有火藥,沒有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稱之為爆竹。
火藥發明之後,人們不再燃燒竹子了,而是將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里燃燒,產生“爆仗”。不過,這時人們仍然一直沿用“爆竹”的叫法,直到今天。
到了宋代,鞭炮開始有新變化了,因為紙開始用起來了。人們用紙做的筒子代替了竹筒,裡面灌上火藥,內藏藥線,製成了新的爆竹。直到今天,我們還是沿用這個方法,只不過在工藝上有所改進,在花樣上有所翻新罷了。
在宋代,還有人用麻莖把紙制爆竹編成串,管它叫“編炮”。因為成串的爆竹放起來聲音持續時間長,清脆得好像人甩鞭子發出的響聲,因此也就稱它為“鞭炮”。
明清兩代,爆竹的種類已經非常豐富了,燃放的時間也從大年初一凌晨擴散到了從除夕開始直到元宵。這時,無論貧富貴賤均要放爆竹,爆竹燃放到了頂峰。
直到現在,對於很多人來說,沒有鞭炮,就不像過年。可現實中,鞭炮放的太多,也帶給了我們污染問題。從開放到禁止,再到限制,最終還是回到了禁止。每到年三十,空氣便會變味。PM2.5甚至直接爆表,超過一千。
在適宜氣象條件下燃放煙花爆竹,PM2.5濃度雖然也會驟然飆升,但是污染物清除速度也會較快。而在氣象條件較差的情況下,燃放活動排放的污染物不能得到有效清除,很容易導致出現持續重污染天氣。
不過很多地方也都出台了各種過年放鞭炮的政策,比如用氣球代替鞭炮,購買電子鞭炮或者在統一位置放鞭炮等等。其實即使未來的我們不能再放鞭炮,為了我們共同生活的家園,與我們最親近的家人在一起,沒有鞭炮也一樣熱鬧的過年。
過年 污染 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