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國名是怎么來的?

在華夏民族形成的初期,由於受天文地理知識的限制,總是把自己的居域視為“天下之中”,即“中國”,而稱它族的居域為東、南、西、北四方。

公元前21世紀,第一個朝代夏朝的建立,就標誌著中國統一國家政權形式的誕生。應當說,這時“中國”的概念便有了確切的政治涵義。據《左傳·哀公七年》載:“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夏禹被視為“天下共主”,其統轄的區域被稱為“夏”。何以“夏”相稱?《爾雅·釋詁》曰:“夏,大也”。《尚書》注云:“冕服采章曰華,大國曰夏”,“華夏,謂中國也。”

中國的國名是怎么來的?

商原是夏朝統治下的一個諸侯國,後來取代夏朝而成為“天下共主”。商朝之時,被稱為“邑”的城垣有了很大的發展,“邑”形成了不同血緣氏族部落成員雜居的古代都市。當時已出現“中商”、“大商邑”的稱謂,而對中原周圍各族則稱之為“方”。如河北的井方,陝西的鬼方、羌方,淮南的林方,山東的戈方等。

最遲從西周初開始,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河洛地區開始被稱做“中國”。“中國”最初只是一個行政區劃上的概念,最早出現“中國”一詞就是在西周初,周成王五年的“何尊”銘文上。何尊是西周早期成王時的青銅器,其內底鑄銘文12行122字,記載了成王在其親政五年時,於新建成的東都洛邑對其下屬“宗小子”的訓誥,其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時決定遷都於洛邑,即“宅茲中國”,與《尚書》中的《洛誥》、《召誥》等文獻記載可相互證。

中國的國名是怎么來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銘文中“宅茲中國”,是目前所知“中國”一詞的最早出現。“中國”在這裡的含義,是指西周王朝的成周地區,即“天下”的中心——伊河、洛河流域以成周洛邑為中心的中原地區。

周代大量使用的“中國”稱謂,至少具有四種含義:一是地理意義上的所謂“中原”地區。《漢書·地理志》曰:“昔周公營雒邑,以為在於土中,諸侯蕃屏四方”。“雒邑”者,今洛陽城也;“土中”者,今中原大地也。 二是政治意義上的所謂“天子之國”。此義源於夏代的“夏”和商代的“中商”、“中土”,相對於東、南、西、北各族的稱謂。

中國的國名是怎么來的?

周代存在著五大民族集團。《禮記·王制》云:“中國、夷、蠻、戎、狄,五方之民。”這裡的“中國”,主要指以河洛為中心的華夏民族,是文化意義上的“華夏文明”。《禮記·玉制》又云:“中國、夷、蠻、戎、狄,皆有安居、和味、直服、利用、備器。五方之民,語言不通,嗜欲不同。”可見,政治的不同,民族的不同,地域的不同,在更深層次上是文化的差異,即所謂“華夷之辨”,還包括文化意義上的“文明之國”。隨著歷史的發展,“中國”一詞的內涵逐步跨出了中原,繼而指代華夏民族整個居住地和所建立的國家。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