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瀕危語言,指的是使用人數越來越少的、行將滅絕的語言。在全球範圍來看,已經有超過750種語言滅絕,還有許多語言也只有少數的使用者。聯合國估計,目前世界上現存語言中,有一半的語言只有不到一萬名使用者,四分之一的語言只有不到一千名使用者,並且,除非採取有效措施,否則在一個世紀之內這些語言(至少3000種)都要滅亡。鑑定標準
在語言學中並沒有形成對語言瀕危性鑑定的統一方法。判斷的標準有許多種,例如2000年2月在德國科隆召開的瀕危語言學會議,會員們一致通過將語言按現狀分為7個等級,分別是:
影響因素

全球現狀

中國目前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的多樣性正在遭受嚴峻的威脅。譬如塔塔爾族總人口5000餘人,但是塔塔爾語的使用人口不到1000人;赫哲語的使用者只有十幾位60歲以上的老人;仙島語(阿昌族一個支系使用的語言)的使用人數也僅為百人左右;此外瀕危的語言還有土家語、仫佬語等。據官方報導,中國有120多種少數民族語言,只有50多種語言有文字,而只有22種文字實際被使用。沒有文字的語言,使用人數都少於萬人,僅僅保留在老人的山歌、傳說等口頭語言形式中,實際上處在消亡的邊緣。
觀點辯論
對於語言多樣性的流失,人們持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瀕危語言的滅亡是難以估量的損失,因此要不惜一切代價拯救它們。這個觀點的理由包括:
這些即將消失的語言能夠為語言學家、認知科學家和哲學家研究人類的思維提供大量的寶貴資料。
本土語言是該地區的文化和自然資源的唯一載體,是不可替代的。
語言能夠幫助人們了解人類的歷史。
而另一個極端的觀點認為,語言多樣性的消失不但不可惜,而且還應當被政策所鼓勵。這些人認為語言多樣性是一種浪費,所有的語言都應當被一種或幾種強勢語言所取代。更少的語言意味著人們能夠更輕鬆、更徹底地交流,而且還可以省掉多語資源翻譯流通的昂貴費用。但是,一個單語文化的社會能否穩定地存在並為人們帶來如此大的便利,仍是不得而知。對此,中國知名學者周海中教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語言是人類文化的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每種語言都能表達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觀、思維方式、社會特性以及文化、歷史等,都是人類珍貴的無形遺產;當一種語言消失後,與之對應的整個文明也會消失。當今處於弱勢的民族語言正面臨著強勢語言、全球化、網際網路等的衝擊,正處於逐漸消失的危險;因此,有關機構和語言學界都應該採取積極而有效的措施,搶救瀕臨消失的民族語言。“保護民族語言,有利於人類文明的傳承與發展,也有利於民族團結、社會安定。”他說。
復興方法
有兩種方法來補救瀕危語言,它們分別是語言檔案編制和語言復興。語言檔案編制是指將該語言的語法、辭彙、句法以及一些民間文學形式按照語言學科學的方式完整記錄下來的過程。語言復興是指通過政治、媒體或教育的手段來增加某種瀕危語言的使用者數目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