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居住在台灣最著名的旅遊景點日月潭畔的邵族人,是人數最少的台灣少數民族,他們所使用的邵語,也是世界上最瀕危的語種之一。2008年,英國語言學家彼得.奧斯丁從數千種處於消亡邊緣的語言中選出了十大瀕危語言,邵語名列其中。
日月潭周圍的地區舊稱“水紗連”,自古是邵族人的聚居地。在邵族最隆重的豐年祭“水沙連之夜”上,邵族的公主和姑娘們跳舞歡迎賓客。邵族特有的“公媽籃”內,盛放著祖先遺留的衣飾,以代表祖靈之存在,拜公媽籃是邵族主要的宗教活動。
歷史
邵語是邵族人使用的獨特的語言。邵族從前被認為是鄒族的一部分,但根據邵族的口傳歷史,他們的祖先是追逐白鹿翻越阿里山而定居於日月潭附近的獵手,他們的習俗、服飾、體質和鄒族人都明顯不同。2001年,通過“正名運動”,台灣政府正式承認邵族人為台灣原住民部族之一。1999年台灣九一二”地震,邵族人聚集地處於震中地區,原本數千人的族群只剩下280多人,發展至今日也不過600多人。邵族人數量雖略有增多,邵語卻在迅速沒落,據統計2006年邵族中能講邵語的不出十人,而且都是老年人,其他的邵族人大都講閩南語。據語言學家研究,邵語屬於南島語系,是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太平洋島國的南島人3000多年前的原住民所採用的語言。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瀕危語言學教授奧斯丁主要考慮了語言的覆蓋地域、語言結構或者歷史意義,文化因素和社會影響,列出邵語為全球十大瀕危語言。
邵族文化
日月潭上有一個叫做拉魯島的地方,拉魯島為邵族語“心中聖島”之意,位於日月潭中央,曾經是邵族族人的舊聚落,亦是邵族的最高祖靈地,相傳拉魯島原是邵族人祖靈居住的一座聖山,邵族人的“先生媽”,也就是女巫,在選擇人選時必須在黃道吉日拉魯島請示祖靈,得到祖靈同意之後,女巫才能負起念咒語、主持祭典的重任,是邵族人心目中最神聖也是重要的聖地。在921地震中日月潭水壩受損,使日月潭的水位下降了不少,露出水面甚多,當時在島上發現一處邵族遺址,同時相關單位也在島上邵族的祖靈居處種植了茄苳樹,以表示對邵族人的尊重,拉魯島的地位也轉為邵族的祖靈地。
邵族是現今台灣人數最少的少數民族,如今純種的邵族人總共只有200多人,確切數字不詳,據說是280多人,比大熊貓還要珍貴。為此,政府出台了先觀政策鼓勵他們積極生育。一種說法生一個小孩補貼20萬新台幣;另一個說法生一個邵族孩子每年獎勵6萬台幣直至20歲、且讀書一律免費。雖沒有仔細考證實際的獎勵措施,但足見他們的彌足珍貴。不知道哪裡來的模糊印象,韶族流行的是母系文化,只是查到的資料顯示是父系社會。
島上除了有聖樹茄苳樹,還有象徵吉祥和守護的一隻白鹿塑雕和一隻貓頭鷹。邵族的起源,眾說紛紜,布農族人認為“邵”是布農族六大社群之一,這六大社群原本盤踞在中央山脈高峰,以南投縣的群嶺為主,包括郡社、卓社、卡社、丹社、鑾社和蘭社,現已消失的蘭社群據說便是今天是邵族。布農族因和他族獵場的競逐,而分別遷徙到不同的地方,郡社群順著山脊往南到高雄和屏東,卓社就在玉山周緣移動,包括嘉義、台南的山區。鑾社和丹社群則翻越中央山脈到達可以俯海岸山脈日出和花東縱谷平原的山腰上,布農族的遷徙原因,一是獵場的競逐,二是找尋新墾地,三是瘟疫,傳說第三種是蘭社群消失的重要原因。
邵族自稱“以達邵”,“以達邵”自己的口述歷史,沒有布農族蘭社淵源的故事。記錄中述說的是,邵族祖先在高峰地帶,狩獵時追逐一群白色的水鹿,而沿路追逐到日月潭的拉魯島。但白鹿瞬間變成一棵白茄冬樹矗立在島上,因此茄冬樹成了邵族的聖樹,拉魯島也成了祖靈安息的聖地。依“邵族”先人追逐白鹿到水邊的傳奇故事,拉魯島設定雕塑白鹿一隻,刻意半浮在水中,讓遊客聯想當年“邵族”人追隨白鹿神話故事,希望增添此島的神秘性。
邵族宗教信仰的核心是祖靈信仰,亦即最高祖靈pacalar和氏族祖靈,最高祖靈pacalar居住在茄苳樹上,是最具權威的神,其能驅除惡靈,是女祭司求巫的祖師。而氏族祖靈則為各氏族的始祖。祖靈能庇佑族眾,讓族人平安健康,並且賜福給族人,使其代代繁衍並生生不息;當族眾從事農作時,祖靈能使農作豐收,當族人從事狩獵或漁撈時,祖靈能夠讓族人得以豐獵,所以族人遇有困難時,便向祖靈祈求。遇有祭儀時,即恭請祖靈駕臨祭場,接受族眾的奉獻與祈福。
貓頭鷹一直被供奉在拉魯島,我想是因為他們有著祖靈信的關係。因為有這樣的一個傳說,據說是一孕婦難產死掉,後來就蛻變成了貓頭鷹,守護著邵族每一位懷孕的婦人,保佑他們母子平安。
世界上瀕臨消失的語言
語言不僅是一種交流工具,而且還是一種思維工具。在這個越來越趨向同一性的全球化社會,在21世紀的“地球村”,英語是全球通用的“國際國語”。但是對於那些曾經對人類文明起著巨大作用的少數語種,卻正在瀕臨絕跡,讓我們認識一下他們吧,也許以後他們就將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