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語言復興,是指通過熱心人士的運動、政府的語言政策等各種手段實現某種瀕危語言或死語言的復興。最廣為稱道的例子也許是希伯來語從死語恢復到以色列人日常用語的案例。其他的例子也包括了政府對瀕危語言的拯救,諸如愛爾蘭共和國振興愛爾蘭語,但是收效並不太甚。
希伯來語復興
語言消失
公元前70年,羅馬人毀掉了猶太人的都城耶路撒冷。猶太人被逐出家園流落世界各地。他們使用寄居國的語言,致使希伯來語作為口語逐漸消失(但作為書面語繼續存在)。
復活之路
19世紀後半葉,有一個猶太人決心復活希伯來語。他是立陶宛猶太青年埃里澤·本·耶胡達。(本·耶胡達在希伯來語中的含
義就是:“猶太人之子”)1879年,耶胡達發表論文《事關大局的問題》,認為在現代世俗世界同化的壓力下,猶太民族作為一個**民族而生存面臨大問題,而共同的語言和共同的家園,是猶太民族存在的必要條件。為了保證民族延續和民族復興,猶太人必須重說希伯來語。耶胡達決心在與其他猶太人交往時只說希伯來語。他的第一個孩子成了近2000年來第一個把希伯來語當做母語來說的孩子。1884年,他開始編輯一份周報,進一步宣傳他的思想;同時,為了證明古語能夠新生,供現代社會使用,他著手編纂一部字典,並積極擴展辭彙量。1890年12月,他組建了一個希伯來語委員會(即今希伯來語研究院)以發展這項事業。
後來,耶胡達找到了一些願意實踐他語言思想的志同道合之士。他不僅要求他們積極使用希伯來語,還堅持要這批拓荒者的子女把它當做母語來學。不錯,當時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學校都講授希伯來語,但是僅作為一種了解宗教和經書的古語來講授。所以,耶胡達的要求對於祖居聖地的猶太人和定居多年的拓荒者來說,影響甚微。不過,年輕的移民們急於開創一種嶄新的生活,許多人樂於讓孩子去學這種未曾實踐過的語言。
在這個萌芽的教育體系中,建立希伯來語的嘗試所遇到的困難不難想像,正如當時的老師所言:“氣氛濃重壓抑。難以想像和描述第一顆種子是怎么種下去的。我們像啞巴,結結巴巴的,要手和眼來幫忙。”
全面復活
經過艱苦的摸索,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巴勒斯坦地區全部使用希伯來語的幼稚園、中國小和專業學校已達64所。
終於,入學的兒童把自己看成了希伯來語事業的擁護和保衛者。曾有這樣一個報導:有人從一個小女孩手中搶走一個布娃娃。才上學一個月的女孩吃了一驚,抓住那人的衣袖,用希伯來語叫道:“還給我!還給我!”那人裝作聽不懂,要女孩說意第緒語,但女孩堅持說希伯來語,寧可因此失去布娃娃。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的猶太人慈善機構出資在海法市籌建一所技術學院(即後來的海法理工大學)。規劃者認為,由於德語是國際公認的語言,新學院中講課要用德語。訊息披露後,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舉行了一系列的示威、罷工、罷課和抗議集會,開學典禮被迫推遲。
同樣,其他學校也開始用希伯來語講授全部課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技術學院以希伯來語為唯一授課語言;第一代說希伯來語的家庭也出現了。1925年,希伯來大學的創辦成了全民族的大事。
據1916-1917年間統計,巴勒斯坦地區8.5萬猶太人中有3.4萬人把希伯來語當做第一用語或日常用語。有意義的是,其中農業定居村和特拉維夫市75%的兒童及33%的成年人說希伯來語。希伯來語的延續得到了保證。
地位承認
1923年9月29日,英國託管當局承認了希伯來語的地位:“阿拉伯語、英語和希伯來語為該地區的官方語言。”
雖然希伯來語在1948年5月以色列國建立前後還經受了多次挑戰,移民數往往超過了原有居民數,然而希伯來語作為存活語言的地位從未動搖。
希伯萊語是以色列國的正式語言,使用人數750萬人(包括在西岸等地的使用者),195,375美國使用者。
奇蹟評價
隨著猶太人流浪到世界各地,希伯來語滅亡了兩千多年,但以色列建國後,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象學外語一樣學習希伯來語並使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希伯來語人奇蹟地復活了,這在世界語言歷史上是屬於絕無僅有的奇蹟。今天的希伯來語,和兩千多年前的希伯來語是相通的。如果時光可以倒流到古以色列大衛王的年代。現代的以色列人基本可以聽得懂兩千多年前人們的對話。現代的言語能夠做到與兩千多年前的語言相通,這在世界上也是屬於絕無僅有的奇蹟。
2009年的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調查顯示,在全世界現存的6000多種語言中,大約2500種語言瀕臨滅絕;其中538種語言面臨極度滅絕危險,502種語言面臨嚴重滅絕危險,632種有確切滅絕危險,607種存在滅絕可能。瀕危語言的數量超過了世界語言總數的1/3,也比2001年發布的瀕危語言數量增加了好幾倍 。聯合國估計,目前世界上現存語言中,有一半的語言只有不到一萬名使用者,四分之一的語言只有不到一千名使用者,並且除非採取有效措施,否則在一個世紀之內這些語言都要滅亡。
語言復興運動在世界各地都有展開,其中最廣為稱道的例子也許是希伯來語從死語恢復到以色列人日常用語的案例。其他的例子也包括了政府對瀕危語言的拯救,諸如愛爾蘭共和國振興愛爾蘭語,但是收效並不太甚。
世界各地的語言復興運動
聯合國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確定1993年為搶救瀕危語言年,並在1999年的一般性大會上宣布:從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日為“國際母語
日”。其目的是為了幫助人們了解世界各民族母語文化的現狀,推動瀕危語言的搶救和保護工作,促進語言及文化的多元發展。從那以後,國際上成立了數十個搶救和保護瀕危語言的組織和基金。台灣
從台灣日治時期到民國政府統治時期,台灣的各種本土語言就一直遭到打壓。1990年代開始,隨著台灣自主意識脫離政治暗流,其政府開始推廣弱勢語言(包括閩南語、客家話、福州話以及台灣南島語言),具體措施包括立法奠定語言平等法案、在學校教授母語等等。但也有中國民族主義者指責台灣的語言運動的後果是台灣閩南語以同樣的語言霸權主義壓制其它更弱勢語言的發展
歐洲
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歐洲國家(如法國和義大利)通過政治和教育推廣標準語的方式壓制地方語。而20世紀後半葉,隨著民族主義和人權運動的興起,許多地方語甚至都爭取到了官方語言的地位。
全球範圍
在全球範圍來看,已經有超過750種語言滅絕,還有許多語言也只有少數的使用者。聯合國估計,目前世界上現存語言中,有一半的語言只有不到一萬名使用者,四分之一的語言只有不到一千名使用者,並且除非採取有效措施,否則在一個世紀之內這些語言都要滅亡。
瀕危語言基金會是一個致力於對瀕危語言的保護和復興努力的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