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法雨禪寺又稱後寺,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白華頂左、光熙峰下,距普濟寺2.8公里,為普陀三大寺之一。法雨寺占地33408平方米,現存殿宇294間,依山取勢,分列六層台基上。入山門依次升級,中軸線上有天王殿,後有玉佛殿,兩殿之間有鐘鼓樓,又後依次為觀音殿、御碑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方丈殿。觀音殿又稱九龍殿,九龍雕刻十分精緻生動,九龍殿內的九龍藻井及部分琉璃瓦從南京明代宮殿拆遷而來,被譽為普陀山三寶之一。整座寺廟宏大高遠,氣象超凡;不遠處的千步金沙空曠舒坦,海浪聲日夜轟鳴;北宋王安石曾贊之“樹色秋擎書,鐘聲浪答回”。
法雨寺創建於明萬曆八年,因當時此地泉石幽勝,結茅為庵,取“法海潮音”之義,取名“海潮庵”;萬曆二十二年改名“海潮寺”,三十四年又名“護國鎮海禪寺”。後毀於戰火。清康熙二十八年,普濟、法雨二寺領朝廷賜帑,同時興建;後法雨寺的明益禪師又孤身入閩募資,歷時三年,將所募財物用以建圓通殿,專供觀音佛像,兩年後又建大雄寶殿,供諸菩薩。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清朝廷又賜金修寺,修繕大殿,並賜“天華法雨”和“法雨禪寺”匾額,因改今名。同治、光緒年間又陸續建造殿宇,成為名動江南的一代名剎。
2006年05月25日,法雨寺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法雨寺又叫“石寺”,是普陀山的第二大寺院。始建於明萬曆八年(1580),初名“海潮寺”。萬曆三十四年(1601),改名為護國鎮海禪寺,後毀於火。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重建大殿,並賜匾額“天花法雨”,於是改為“法雨禪寺”,後經歷年擴建,法雨寺逐漸成為普陀第二大寺。
法雨寺占地9000平方米,共有殿堂294間,分列在六層台基上,從天王殿、玉佛殿、九龍殿、御碑殿、大雄寶殿、直到方丈殿,殿殿升高。法雨寺中的玉佛殿面寬三間,外加圍欄,黃琉璃頂。現供奉的玉佛高1.3米,是1985年從北京雍和宮移來的,原來供奉的是普陀山僧人慧根從緬甸請得的玉制釋迦牟尼佛像,像高2米,雕刻精細,後被毀。
方丈院中間七間為印光法師紀念堂。印光法師俗名趙紹嚴,陝西人,光緒十九年(1893),印光到普陀山,在法雨寺研究佛經,長達十餘年,著述甚豐,在他的影響下,數百人皈依佛教,1941年圓寂。他是公認的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坐落於射洪柳樹鎮西南二里的通濟山中,建於明永樂九年(1411)。清光緒六年(1880)進行較大培修擴建。 該寺坐西向東,寺前20山門,次第為彌勒佛殿,大雄寶殿,藏經樓,觀音殿,右有廂房,左有戒堂,呈四合院布置。大雄寶殿建於明永樂九年(1411),為明代木結構建築,抬梁式梁架,脊為鏤空花磚建造,二龍纏繞,龍身鑲嵌瓷片。藏經樓主樓建於明萬曆二十六年(1599),右樓為清光緒七年(1882)建,現有清代壁畫31幅,水墨淡彩,繪佛經故事及少量民間故事。人物傳神,帶有濃郁的民間風味。該寺布局合理,結構嚴謹,線條明快,斗拱古樸大方,脊飾壯觀。
歷史背景
法雨寺創建於明萬曆八年,因當時此地泉石幽勝,結茅為庵,取“法海潮音”之義,取名“海潮庵”;萬曆二十二年改名“海潮寺”,三十四年又名“護國鎮海禪寺”。後毀於戰火。 清康熙二十八年,普濟、法雨二寺領朝廷賜帑,同時興建;後法雨寺的明益禪師又孤身入閩募資,歷時三年,將所募財物用以建圓通殿,專供觀音佛像,兩年後又建大雄寶殿,供諸菩薩。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清朝廷又賜金修寺,修繕大殿,並賜“天華法雨”和“法雨禪寺”匾額,因改今名。同治、光緒年寺院高僧近代高僧印光大師,在法雨寺潛心著述40年,文章風行全國,被推為“淨土宗第13代祖師”。
印光法師(1861~1940),號常慚愧僧,俗家姓趙名丹桂,又名聖量。陝西合陽縣赤城東村人。
幼隨胞兄習儒經,涉獵釋教經典,矢志參佛。
光緒四年(1878),舍家離俗,入西安慈恩寺聽經。 光緒七年(1881),至終南山蓮花洞寺,拜道純和尚為師,剃度為僧,道號印光。
次年,入雙溪寺印海定律師座下受具。初,於湖北竹溪蓮花寺充照客時,得讀《龍舒淨土經》殘本,悟其精妙,一以淨土為歸。
光緒十二年(1886),前往北京紅螺山資福寺專修淨土宗三年。其間,曾告假朝拜山西五台山文殊師利道場,回寺後任上客堂香燈、寮元等職,並於誦經之餘,研讀三藏教典,由是深入經藏妙契佛心。
光緒十六年(1890),至北京龍泉寺為寺家“行堂”(為僧眾盛飯菜的僧人)。
光緒十七年(1891),住北京圓廣寺。光緒十九年(1893),應入京請藏經的化聞和尚之邀,赴浙江普陀山法雨寺,居藏經樓,主理藏經。
光緒二十三年(1897),受請為法雨寺僧眾開講《彌陀便蒙鈔》一座。此後,於法雨寺珠寶殿側閉關兩期六年,終日不出房門,由人送飯食誦經念佛,而學行倍進。
光緒三十年(1904),為溫州頭陀寺入都請藏,畢仍住法雨寺經樓。
民國7年(1918)至18年(1929)間,數赴上海,弘楊淨土宗,多寓太平寺。
民國19年(1930),赴蘇州報國寺閉關,指導創辦靈岩淨土宗第二念佛道場。
民國26年(1937),移住靈岩,至29年(1940)農曆十一月初四日五時,在大眾念佛聲中,安祥坐化,享年80歲,僧臘六十載。 其舍利子分置各寺,被尊為佛教淨土法門第十三代蓮宗世祖。
印光大師一生著述甚豐,遺著有《印光法師文鈔》四卷、續編《文鈔》二卷、《增廣印光法師文鈔》。 生前自奉儉約,樂善好施。曾募捐修建法雨寺、上海慈幼院等;先後於民國15年(1926)、24年(1935)、25年(1936)三次為陝西、綏遠賑災,共捐款8000元之多;民國十八年(1929),專為家鄉東、西赤城村施賑1600元。 間又陸續建造殿宇,成為名動江南的一代名剎。
公交線路:513路
線路注釋:市區線路 (五羊新城總站 首班車06:30 末班車21:30 蘿崗街總站 首班車06:15 末班車21:30) [空調車三元,分段收費,月票通用]
站點詳情:
上行:五羊新城總站 - 花城大道 - 星匯園 - 冼村路北 - 石牌村 - 國防大廈 - 華僑醫院(譚村) - 員村山頂 - 員村 - 程介村 - 員村四橫路口 - 科韻路 - 棠下村(天河) - 棠東 - 車陂路口 - 東圃鎮(中山大道) - 羊城花園(黃村) - 東圃客運站 - 珠村 - 蓮溪 - 塘口 - 蟹山西路口 - 珠江村 - 港灣一村 - 大沙地 - 大沙西 - 大沙東 - 豐樂北路 - 黃埔體育館 - 碧山村 - 豐樂北橫路口 - 姬棠 - 上堂 - 連塘 - 加莊 - 姬棠商業街 - 文加路 - 舊圍村 - 枝山村 - 崗頭 - 火村(法雨寺) - 瑞和路口 - 開泰大道(開源路口) - 開泰大道(開拓路口) - 荔紅二路 - 蘿崗村委 - 荔紅中路 - 蘿崗街總站
建築特色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興建大殿時,賜"天花法雨"額,因改名法雨寺。現寺宇龐大,有天王殿、玉佛殿、九龍觀音殿、御碑殿、大雄寶殿、方丈殿、印光法師紀念堂等。
法雨寺曾多次發生過火災和海寇,造成無可估計的損失。後經幾代主持的努力,進行不斷修復、修繕工作。"文革"間全部佛像被毀。
1983年開始由普陀山佛協大規模修復,重建拜經樓,大修九龍殿。
1987年在天王殿外新建九龍壁和石經幢2座,1995年在蓮池畔建石碑坊1座,殿堂樓閣,氣勢非凡。現寺宇龐大,有殿宇194間,計8800平方米,分列六層台基上。有天王殿、玉佛殿、九龍觀音殿、御碑殿、大雄寶殿、方丈殿、印光法師紀念堂等。
其中以九龍觀音殿建築最為輝煌,殿中"九龍盤拱"等建築系康熙時由金陵(南京)明故宮九老殿遷移於此,甚為珍貴,殿分7間,深5間,琉璃頂,內槽九龍藻井,一龍盤頂,八龍環八柱昂首飛舞而下,正中琉璃燈宛若一顆明珠,組成九龍搶珠圖案。
景點介紹
進山門,過九龍壁,對面是一座重檐歇山式建築,檐間額題“天王殿”,現有的兩座五層石經幢塔為1988年重建時設立。
天王殿前古樟成林,甬道兩側豎有旗桿兩根,這也有別于山上其他寺院。據說,其中一根已變換過七八次,而另一根雖常被香客當作神物,剝皮作藥,但仍然巍峨高聳,故有“後寺活旗桿”之稱。
殿內四大天王的位置排列與眾不同,據說是為了避免與普濟寺重複。
天王殿後的玉佛殿面闊三間,外加圍欄,黃琉璃頂,是一座小巧玲瓏的重檐歇山式建築。大殿東西有鐘樓和鼓樓各一,月台上有古柏一株,蒼老勁健,西側植羅漢松一株,圍粗3米多,頗為罕見。
玉佛殿原供有清光緒八年(1882年)普陀山僧人慧根赴印度禮佛,途經緬甸時請得的釋迦牟尼玉佛像一尊,像高2米,玉色皎潔,雕琢極工。後來被毀,現在供奉的玉佛高1.3米,是1985年從北京永樂宮移來的。
殿宇五間,黃瓦蓋頂,西側樓屋內有門可通上佛頂山的香雲路。
大殿面寬五間(寬約32米),進深四間,前有外廊,斗拱承擔,殿中供三世佛。殿東耳殿三間,為“三聖殿”,供三聖立像。西耳殿三間為“關帝殿”,供關公金坐像。兩側配房(客堂)各五間。
為全寺最高處,二層檐樓房一排共27間,分隔為五個院。中間七間過去為印光法師方丈室,後改為紀念堂。
印光法師(1861~1940年),俗名趙紹儼,被稱為“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生於陝西,21歲在終南山蓮花洞出家,光緒十九年(1893年),印光隨僧人化聞赴普陀山法雨禪寺,遂在此研究佛經,長達40餘年。後到蘇州靈岩寺建立淨土道場。
印光法師著有《印光法師文鈔》等佛學名著,在中國佛教界影響深遠。
當地特色
法雨寺是浙江有名的景點之一,這裡悠久的歷史創造了輝煌的吳越文化,大地上文物古蹟比比皆是:杭州的六和塔、岳飛墓、飛來峰造像和寧波天一閣、溪口蔣氏故居等28處文物古蹟被國務院列入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當地人傑地靈,曾湧現出蘇東坡、白居易、王羲之、吳昌碩、蔡元培、金庸等文化名人以及無產階級文化先驅魯迅等。如今,遍布全省各處的許許多多富有影響的博物館和紀念館,無疑是這些大師們留給這片故土的豐富文化遺產。
這裡全省盛產綠茶,有西湖龍井、開化龍頂等享譽海內外的知名品牌。全省的綠茶出口量占全國綠茶出口量的二分之一。
杭嘉湖地區,至今一直是絲綢的主要產地,有關種桑養蠶的風俗活動豐富多采,許多習俗仍保留至今,有軋蠶花、吃蠶花飯、進香、踏青、祀蠶神等。
這裡湖泊眾多,水網密布。大運河縱貫南北,古鎮風貌至今猶存。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中國六大水鄉古鎮中,浙江就占有其中的三席(西塘、南潯、烏鎮),徜徉於小橋、流水、人家,懷古、思鄉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這裡各地星羅棋布的水鄉村落中,至今仍保存有許多明清時代,甚至更早期的古建築、古民居。
那世外桃源般的田園風光,樸實憨厚、聚居而居的民風民俗,使得龍門、諸葛、芙蓉、蒼坡、郭洞、俞源、大昌、前童、廿八都等一大批原來“養在深閨人不識”的小村鎮,正越來越多的為都市人所神往。
交通指南
航空
全省有杭州、寧波、溫州、義烏、黃岩、衢州、舟山7個民用機場,其中杭州蕭山機場和寧波櫟社機場為國際機場,也可稱為旅途的重要中轉地。上海虹橋機場和浦東國際機場距離杭州2-3小時車程,也可從上海出發,抵達杭州。
鐵路
有滬杭、滬昆線浙贛段兩條幹線和蕭甬、宣杭、金千、金溫等支線,杭州、寧波、溫州為主要始發站。
"D"字打頭的動車組在浙贛段等路線上運營以來,各大城市間的通行時間縮得更短,從杭州到溫州只要6小時,從上海南到義烏只需2小時15分,滬杭間只需1小時20分。
杭州能買到全國各地的動車組車票,包括返程票。到杭州站、杭州東站、武林門、浣紗路購買,可買到5天內車票,市區其他火車票代售點也可以購買。滬杭線:東起上海,西抵杭州,全長201公里,途經嘉善、嘉興、海寧等縣市。
滬昆線浙贛段:東起杭州,西至湖南株洲,全長954公里。在金華、鷹潭、向塘和株洲分別與金溫線、鷹廈線、京九線、京廣線相交。浙江省境內途經諸暨、浦江、義烏、金華、龍游、衢州、江山等縣市。
蕭甬線:西起杭州蕭山,東至寧波,全長144公里,途經紹興、上虞、餘姚等縣市。
宣杭線:西起安徽宣城,東至杭州,全長240公里,途經長興、湖州、德清等縣市。
金千線:東起金華西站,西至千島湖,全長79公里,途經蘭溪、建德等縣市。
金溫線:西起金華南站,東至溫州,全長249公里,途經武義、永康、縉雲、麗水、青田等縣市。
公路
高速公路:已建成杭州灣跨海大橋、滬杭、杭甬、上三、甬台溫、金麗溫、杭金衢、寧杭、杭徽、龍麗、乍嘉蘇高速。在建的有杭新景高速、溫福等高速公路。
法雨寺
104國道:(北京--南京--福州),在浙江省境內途經長興、湖州、德清、杭州、紹興、上虞、嵊州、新昌、天台、臨海、黃岩、路橋、樂清、溫州、瑞安、平陽、蒼南等縣市。
320國道:(上海--雲南瑞麗),在浙江省境內途經嘉善、嘉興、桐鄉、餘杭、杭州、富陽、桐廬、建德、壽昌(接330國道)、衢州、常山等縣市。
329國道:(杭州--舟山沈家門),途經、紹興、上虞、慈谿、寧波、北侖、定海、普陀等縣市,其中,杭州--寧波段已建成高速公路,寧波白峰棗舟山鴨蛋山輪渡24小時晝夜通航。
330國道:(壽昌--溫州),途經蘭溪、金華、永康、縉雲、麗水、青田等縣市,這條國道與金千、金溫鐵路並行,其中壽昌--金華段已建成高等級公路,金麗溫高速公路也已通車。
205國道:(秦皇島-廣州),途經開化、常山、江山。
318國道:(上海-西藏友誼橋),途經湖州、長興。
水運
沿海的寧波、上海與舟山群島之間每天都有多班客輪往返,形成了中國最為繁忙的海上客運"金三角"。
寧波是浙江最大的港口,有航線連結全國各大港口以及歐、亞、大洋、南北美洲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溫州港與沿海重要城市上海、寧波、舟山等都有航線。浙江內河航運僅存杭州到蘇州、無錫之間的運河夜班船,千島湖到安徽深渡、建德到銅廬等路線。
特色餐飲
海鮮當地的活海鮮相當豐實。黃魚、墨斗魚、海蟹、花蛤、淡菜、貝殼類、條紋蝦等應有盡有。除各賓館、山莊的餐飲外,飯店主要集中在海鮮園、前寺、後寺和南天門附近。
其中,海鮮園集中了52家海鮮餐館,在海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吸引了不少慕名而來的遊客。另外,普陀山上的海鮮價格偏高,距此不遠的沈家門的海鮮價格要便宜很多,在沈家門轉船的時候,可以痛快的享用一番。
小貼士:在這裡吃海鮮,建議選擇星級賓館,這裡的價格並不比小飯店貴,而且保證質量。如果下榻在家庭式旅館,讓老闆幫助做一頓海鮮也是很實惠的。最好不要去一些小飯館吃海鮮,避免上當受騙。
素齋也一向受到海內外遊客的好評,如果有興趣也可以在寺內吃一頓素齋。齋堂都有方便香客趕齋的時間。一般早餐為5:30~6:00,中飯為10:00~11:00,晚飯16:30-17:00左右。到時候不妨到客堂打聽一下,花十幾塊錢吃一頓齋飯,經濟實惠,別有一種風味。
附近景點
普陀山
北普陀山
公里錦州古塔錦州市博物館
大廣濟寺
古塔歷史文化公園
錦州醫學院
陵園
渤海大學
二郎洞
遼瀋戰役紀念館
河夾信子
沙河堡
王屯
油庫
相關信息
普陀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中唯一座落海上的佛教勝地,秀麗的自然景觀與悠久的佛教文化溶匯一起,成了名揚中外的“海天佛國”。
普陀山不僅遍地佛蹤,還擁有作為海濱城市的最大特色:沙灘和海鮮。島上擁有千步沙和百步沙兩片沙灘。沙灘邊旅館和海鮮酒家雲集,佛國海濱的感受十分獨特。
巍峨莊嚴的普濟寺(前寺)、法雨寺(後寺)、慧濟寺三大寺,是中國明末清初建築群的典型。元代古建築多寶塔、明萬曆年間雕刻的楊枝觀音碑、清初從南京拆遷來的明故宮九龍殿內的九龍藻井,是觀音道場的“鎮山三寶”。
近年興建青石浮雕“五百羅漢塔”、33米高的“南海觀音”露天銅像、純紫銅鑄成的正法講寺“銅大殿”,新近修復的紫竹林禪院、西方庵、祥慧庵等古剎梵宇,又為佛國增添了風采和魅力。
三寺:普濟禪寺、法雨禪寺、慧濟禪寺
三寶:多寶塔、楊枝觀音碑、九龍藻井
千步沙是普陀山最大的沙灘,沙面寬闊平緩。百步沙是海水浴場,始建於民國23年(1934年),兩脈青山懷抱一灣金沙。在沙灘上聽潮、看日出,感受佛光普照的寧靜與壯美。
重慶涪陵法雨寺
寺廟簡介
涪陵法雨寺,位於城西“涪陵長江大橋”南端的“聚雲山”上。聚雲山前臨長江,後連群山而又獨立成峰,寺院終年雲霧繚繞,林木蒼翠,清榮峻茂,而海拔卻只有366.5米。故摩崖石刻稱“洞天福地”也。
山上有一座古代崖墓,相傳為一千五百年前南朝時期南齊第六位皇帝肖寶卷的衣冠冢。歷代又稱“神仙洞”,“神仙洞”崖險壑秀,涼爽宜人,乃盛夏避暑之勝地。山下有險峻隘口,歷稱“龜門關”,為古時“涪州”五關之一。
聚雲山頂首建寺廟,始於唐代。據寺內現存殘記載:“唐貞觀十二年始建閻王殿于山巔“。其後數經興廢,先後有白雲觀、龜龍寺、東嶽廟、賽豐都等寺廟名稱,清朝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涪州知州、滿洲人國棟將其更名為“聚雲寺”;並以《聚雲山晚歸贈源澈上人》為題,賦詩二首。其一云:“千峰環古剎,石蹬入雲層。暫作偷閒客,欣逢竹院僧。人隨明月到,心與大江澄。歸路何愁晚,回頭有佛燈“。此後聚雲寺日益興旺。
清光緒年間,寺僧利用涪陵特產青菜頭製作泡菜和醃菜,風味殊美,成為素食佳肴,名播川中和長江流域各地。
清末以來,民間一直稱聚雲寺為天子殿(該寺五座殿堂之一)。1958年以後,聚雲山的林木逐漸砍伐殆盡,寺廟亦毀損跨塌。80年代後期,開始對寺廟遺址及周圍文物古蹟進行保護並在周圍植樹造林。1995年8月,涪陵市人民政府批准天子殿為合法佛教場所。1996年5月5日,將天子殿更名為法雨寺。
2001年11月28日,重組法雨寺管委會。2002年4月,完成法雨寺總體規劃設計。2003年7月,一期工程建設完成,投入使用,耗資300萬元。
寺廟傳說
一、“龜門關”與“聚雲山”
古時候,相傳涪州城數里外的長江中,有一隻大烏龜修了上千年的道法,沒成正果,卻成了一隻“烏龜精”。“烏龜精”在江里興風作浪,掀翻了無數船隻,吃了不少人畜。故人們把此處稱為“龜門關”。灘急浪險且談龜色變。
釋迦佛祖與觀音菩薩駕著祥雲經過涪州上空,見此地妖氣衝天,飛沙走石。江中的“烏龜精”在使妖法,打翻船隻,正準備吃人。釋迦佛祖大發慈悲,命觀音菩薩作法,移來大山一座,將“烏龜精”壓于山下。從此,船隻過往平安,普眾稱頌不已。時人將此山命名為“聚雲山”,山上又建了一座“法雨寺”,供奉釋迦佛祖和觀音菩薩,法雨寺歷代香火不斷,表達了普眾的感恩之情。
二、唐明皇到涪州
據說唐明皇和他的文武官員乘座“龍舟”,路經“龜門關”,忽聽山頂有鐘鼓、木魚、念佛、頌經聲音。唐明皇出艙觀看,見天空祥雲升騰,香菸繚繞,便令:“就此靠船”。唐明皇率眾臣步行登山,行至“法雨寺”,擺了香案,獻銀千兩,向佛祖和觀音菩薩叩頭跪拜。祈求“保佑大唐,繁榮昌盛,國泰民安”。拜後,“法雨寺”的長老和尚呈上“涪州荔枝”請皇帝品嘗。唐明皇食後稱讚:“味道好極,真乃果中佳品”。即令近臣將餘者帶回長安,賜與貴妃。楊貴妃見“涪州荔枝”色紅可愛,放口餐曰:“肉白汁甜,人間美味”。至此以後,楊貴妃得了涪州荔枝的心病。每逢荔枝成熟季節,她便請皇帝傳旨,差快馬到“涪州荔枝園”選摘荔枝。 “涪州天寶荔枝”由此得名。涪州聚雲山“法雨寺”和“涪州天寶荔枝”在大唐時就譽滿京都,華夏弛名。
三、康熙大帝上聚雲
清朝康熙十七年,康熙大帝率眾臣巡視渝州。舟過“龜門關”時,忽聞山中傳來梵唄天樂,康熙聽罷,精神為之一振。 問曰:“此乃何處?”臣回曰:“此乃涪州聚雲山法雨寺。”康熙令停龍舟,率眾拾級登山。康熙闊步山巔,近觀寺院周圍古木參天,祥雲繚繞;遠眺涪陵古城,山巒起伏,浩浩長江悠悠千里。頓感奮曰:“此寺院香火旺盛,廟宇恢宏,外展博大,內含精深,好一個精緻的佛門聖地!”高興之餘,康熙賜法雨寺黃金三千兩,以充寺資。從此,法雨寺香火更盛,名噪一時。
康熙十九年,涪州聚雲山“法雨寺”擴建殿堂一座,寺僧為記述皇帝天子的功德,便將此殿命名為“天子殿”。
相關詞條
普濟寺 | 慧濟寺 | 南海觀音 |
紫竹林 | 西天景區 | 梵音洞 |
寶陀講寺 | 隱秀庵 | 俄眉山 |
和尚 | 唐僧 | 觀音 |
世界寺廟
寺廟可以產生一個安定臉孔讓一個不滿的人口變得安定。同時,寺廟文化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築、繪畫、書法、雕刻、音樂、舞蹈、文物、廟會、民俗等等。各地一年一度的廟會如火如荼,不僅豐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圍,同時促進了地方旅遊業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