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與道家》

《禪宗與道家》

《禪宗與道家》由著名學者南懷瑾撰寫,是一部系統闡述禪宗、佛學和道家歷史、教義、傳承的著作。作者的論述除了讓人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更深了解外,其觀點對現代社會的發展也有重要意義。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南懷瑾南懷瑾
由台灣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撰寫的《禪宗與道家》(原名《禪與道概論》, 是以專題研究的方式,系統闡述禪宗道家的宗旨、源流、修持和影響的著作。全書分為兩編。上編為“禪宗與佛學”,對佛教產生的歷史背景,大小乘佛教的基本教義,禪宗的傳承,奠定後世禪宗思想基礎的六祖慧能的事跡,禪宗的語錄、公 案、機鋒和棒喝,參禪的方法,禪學與理學的關係,禪宗 對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影響,以及聞名邇的叢林制度等,作了精湛的論述。下編為“道家與道教”, 對隱士和方士的由來,養神、服氣、餌藥、祀禱的派分,老 莊之學,齊燕之風,陰陽五行,神仙丹道,道教的形成與 演化,以及道家與道教對古代天文、歷算、地理(堪輿)、 物理、化學、醫藥等自然科學的貢獻等,作了深有見地的剖析。

前言

去秋今春,兩度應劉白如先生之約,在政大教育研究所講述道佛兩家學術思想與中國文化。初擬以最短時間,有限範圍畢其事。敦知言難局約,棖觸多端,繁莞散漫不得中止,兩次講辭之半,又經《大華晚報》披露,致使愛憎之者,函電催梓全文,欲了知其究竟,秋初白如先生遠遊前夕,猶以速印為辭。且楊管北先生亦願印贈送本三千冊,樂為之助,乃冒溽暑深宵,匆匆整理講稿付梓,紕漏錯謬,情多惶恐。居常有意貫串儒釋道三家源流,敘述其與中國文化上下數千年之通論,然默計時間與篇章,若非盡多年之力,究數百萬言之辭,難概其要。自忖學養未逮,運遭悔咎,況人事叢脞,日不暇給,每又為之輟止,儻天假以年,或於晚歲成之,亦未可必也。本書所述,僅舉其端倪,就正大雅而已。且在酷熱清稿其中,適逢內外諸多障難,幸而有成,實得力於林登飛、湯宜莊、徐芹庭、孫毓芹、宋今人、湯珊先諸君之力,並此致謝,以志念也。
《禪宗與道家》《禪宗與道家》

目錄

代序

前言

禪宗與佛學

一、佛學與中國文化的因緣
二、佛學內容簡介
(一) 印度文化的背景
(二) 印度上古的形勢與國情
(三) 釋迦出家成道對於人類世界的貢獻
1. 建立師道的莊嚴
2. 破除印度傳統的階級觀念
3. 歸納印度上古傳統宗教的輪迴之說
4. 開拓宇宙觀與世界觀
5. 調和裁定形而上的本體論
(四)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1. 小乘的思想
2. 小乘的實踐
3. 小乘的求證方法

三、禪宗概要
(一) 有關禪宗的史跡
(二) 初唐以前禪宗開展的影響
(三) 唐初禪宗興盛的大勢
(四) 研究禪宗的幾個銷鑰
(五) 禪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六) 禪宗與中國文學

四、禪宗叢林制度與中國文化教育的精神
(一) 佛教原始制度的簡介
(二) 禪宗叢林制度的由來

道家與道教

一、 道家學術思想與黃老、老莊的淵源
(一) 道家與黃老
(二) 道家與老莊

二、 隱士思想與道家
(一) 上古歷史傳說上的反證
(二) 孔子與隱士的思想
(三) 隱士與歷史政治的關係

三、 方士的學術與道家
(一) 有關原始自然科學(二) 有關陰陽家演變為人文科學
(三) 有關理論物理科學

四、 有益於道家方士學術思想的淵源
(一) 上古傳統文化與周代的道術
(二) 戰國時期北方齊魯燕宋的文化背景
(三) 戰國時期南方楚國的文化思想

五、 道家與道教學術思想的內容
(一) 道家與道教的天人宇宙說
(二) 道家神仙修煉的學術思想

六、 漢魏以後的神仙舟道派
(一) 丹經鼻祖的作者魏伯陽
(二) 方士醫學與易象數合流的鍊氣養生術的丹道

七、 道家與道教宗祖人物思想的略論
(一) 老子
(二) 莊子
(三) 戰國時期陰陽家與方士的目的
(四) 秦漢之際燕齊方士與神仙的思想淵源

八、 道教
(一) 漢末道教形成的因緣
(二) 魏晉以後的道家與道教

九、 道家及道教思想與中國文化的教育精神

《禪與道概論》後語
南懷瑾先生蓍述目錄

節選

佛教原始制度的簡介

神宗,是佛教的一個宗派,它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宗旨,因為不一定需要文字,所以傳到中國以後,就成為中國文化式的佛教了。如果說它是佛教革新派,那也並不準確,因為它既沒有革個什麼,也沒有新個什麼,它的宗旨和修行途徑,既沒有變更本來佛法的面目,也不是中國自己所創造的,只是把印度傳來原有的佛教制度,確實痛快地改變一番,即可適合中國文化的民情風俗,又從此建立一個新型的中國佛教氣象,而且影響後世各階層的社會規範,可是它正如佛陀所教的寂默一樣,雖然在中國社會裡,作了一番偉大的事業,卻仍然默默不為人知,但就中國禪宗所創立的制度來說,它對佛法,果然作了一件不平凡的事,同時對於中國的各階層社會,也奠定了後世組織的規模。

釋迦出家以前的印度,本來也有很多其他宗教信仰,和離俗出世專修的人們,這些人都叫做沙門,等於中國古代避世的高士,我們普通稱他作隱士,史書上又稱為隱逸的,不過我們的隱士們,不一定絕無家室之累的,至於印度的沙門,都是世家避世的人,釋加創立佛教以後,凡是正式出家,皈依佛法的弟子們都須剃除鬚髮,身披袈裟,離情絕俗,絕無家室之累,男的就名為"比丘",女的名為"比丘尼""比丘"這個名稱,是包含有乞士,怖魔、殺賊等意義,所謂"上乞法於佛、下乞食於人"便名"乞士"同時含有能殺煩惱之賊,使魔眾怖畏的威德之意,所以嚴格遵守佛制的比丘們,大都是修習苦行,立志精勤的,其中專門注重苦修的,特別又稱為頭陀行者,原始佛教的比丘們遵佛的戒律和制度,同時也須修習頭陀的苦行,除了應當遵守心性修養,和行為上等等的戒律外,他又定下個人生活上衣食住行的各種制度:

衣。不過三衣。多的就是布施了,甚之,揀拾人們拋棄了的舊布和破布,一條一條的湊成衣服來穿,這便叫做糞掃衣,傳到中國以後,便改穿中國式的大袍,也有乞化百家衣布,補破衲雜而成的,就名為破衲衣,或被衲衣。

食。日中一食。至多是早上、中午兩餐,過了午時,便不再吃了,因為他把飲食,只看作維持生命,和醫治餓病的藥物罷了。

住。隨遇而安。屋檐,廟廊、樹下、曠野、荒冢,鋪上隨身攜帶的坐具一領,或草織蒲團一個,兩足跏趺(俗稱為盤足)便心安理得的度此旦暮了。

行。赤足或芒鞋、光頭安詳而走,昔在印度,至多上面打了一把傘,睛遮太陽雨遮水,傳到中國,雨傘換了箬笠,所以文學家們,便有"芒鞋斗笠一頭陀"的頌辭了。除此一身以外,大不了帶一個淨水瓶,供給飲料和盆洗之用,一個缽盂,作吃飯之用,其餘可能帶些經卷而已。

他們這樣的刻苦精勤,儘量放棄物慾之累,過著僅延殘命的人類的原始生活,就是為了專志求道,表示盡此形命,揖謝世間了,雖然,他們還存有利世濟物之心,但在行為上,卻是絕對的離群出世之行,所謂頭陀不三宿空桑之下,就為了避免對事物的留戀,這在佛學名辭上,也可以叫做舍,又可以叫做內布施,他形似楊朱的為已。又同時具有墨子的摩頂放踵,以利天下之心,但是,也有些比丘們,同居在一起修持道業的,那便名為僧伽,僧伽是僧眾團體的意義,其中足為磊眾師範,統率僧伽的就稱為大和尚,或簡稱和尚,以後傳到中國,就把比丘們統名為僧,以訛傳訛,又籠統叫做和尚,其實一個僧與和尚,便概括了這些意義。

漢明帝時,最初佛法傳入中國的和尚,是從印度來的兩們高僧,攝摩騰竺法蘭,漢朝將他們安置在洛陽的白馬寺,所以中國後來的佛廟和僧居,就叫做寺和院了,其實在漢代,寺,本是朝廷(中央政府)所屬政府機關的名稱,《漢書,元帝紀》註:"凡府廷所在,皆謂之寺。"例如鴻臚寺太常寺等。漢、魏、兩晉、南北朝之間,西域傳道的高僧,源源東來,雖然不一定都是修習頭陀行的,但大都是嚴守戒律的比丘,嚴守戒律和遵守佛的制度,便是乞食之人,雖然也有靠信仰皈依徒眾們的供養,但是日久月長,到底還是一個問題:

(1) 印度文化,向來敬信沙門,而且在中部南部一帶,氣候溫暖,野生果林很多,乞食不到,還可隨地而充飢,但在中國,便沒有如此容易了,(2)中國文化的民情風俗,與印度迥然有別,除了貧而無告,淪為乞丐的,即使如隱士之流,還是靠自己躬耕畎畝而得衣食的。(3)中國素來以農立國,政府與社會,都很重視農耕,僅靠乞食生活,便會被視作懶漢或無用的人了。(4)古代傳統文化的觀念,認為人們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比丘們既已剃除鬢髮,已經犯了大不敬和不孝,一般的人,已經存有歧視之心,何況還要乞食於人,那就更不容易了。

由於上述的幾種原因,隋唐以前的中國僧眾,大半都靠帝王大臣們的信仰供養,才得維持其生活,同時其中有一部分,還須靠自己募化,或其他的方式維持,所以便包含了許多事故,引起歷史政治上幾次的大反感,不過,那時候中國的僧眾,因地制宜,已經不能完全遵照原來的佛教,有的已經建築寺廟,集體同居,只有少數專志修持,一心求道,單獨棲息山林岩洞之間,過他的阿蘭若(清淨道場)生活,其餘就需要變更方式,才能適應環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