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管北

楊管北

(1896~1977年)楊管北居士,是國民黨政府播遷台灣後早期有名的佛教護法大居士,他是江蘇省人,清光緒一八九六年出生。初受傳統的家塾教育,入民國後轉入公立學校,嗣後畢業於杭州之江大學。楊管北老居士於一九七七年八月一日逝世,世壽八十一歲。當時在學校組織社團,是一種非常敏感的事,楊居士以他的地位及在中央黨政的人脈關係,向有關機關解釋說明,突破種種阻礙,一九六〇年四月八日,大專院校中第一個佛學研究社團--“晨曦學社”,在國立台灣大學成立了。一九七一年,楊居士在慧炬機構設定了“楊管北儒佛獎學金”,每年捐出十萬元,委託“慧炬”來辦理。

個人簡介

楊管北居士,是國民黨政府播遷台灣後早期有名的佛教護法大居士,他是江蘇省人,清光緒一八九六年出生。初受傳統的家塾教育,入民國後轉入公立學校,嗣後畢業於杭州之江大學。

基本內容

一九二六年,廣州的國民政府出兵北伐,管北投入國民革命軍隨軍北伐,攻克上海,任東路軍前敵總指揮部科長。國民政府奠都南京後,從事實業,襄助上海聞人杜月笙,接辦南通張季直經營的大達輪船公司,任總經理,以後曾任上海市參議員多年。一九四八年,當選為立法委員,一九四九年隨立法院遷徙台灣,繼續擔任立法委員,及任台灣輪船同業公會理事長,此外還擔任復興、益祥兩家航運業公司的董事長,是當時航運業的領袖,民國時風雲人物。

管北五十歲開始崇信佛教,成為一位虔誠的護法居士,並擔任接引知識青年學佛的慧炬機構永遠常務董事。楊氏信佛的因緣,最初是因他患有心臟病,以學佛坐禪而獲痊癒,但這只是原因之一,他對佛教真正的信仰,是由於累積了長期的經驗與磨練,對人生豁然徹悟,故自他和佛學接觸以後,每天下午幾乎都致力於讀經窮理。他晚年曾說:“我從五十歲開始學佛以來,到現在已經有二十多個寒暑,實證方面雖然還在學步階段,但理入方面確實有些心得。”他的理入,並不是今天一般學者對知識的分析研究,而是一種深睿的悟解。有一次他在慧炬雜誌社,招待許多青年學人--碩士以上的大專教授副教授--的宴會上,指出佛教的經典不是供我們去堆砌知識,而是要我們去得到實際受用的。他說譬如心經的開章明義“觀自在”三個字,固然可以看作“觀世音”菩薩名號,但對於實際受用上卻不止於此。這時他突然緊緊抓住一個學人的手臂說:“就是這個,這個是自性;觀自在,就是觀自性的所在!”就這么簡單的幾句話,使全座學人的心靈為之一震。從這一點可知楊居士對佛學的造詣。

一九五九年前後,慧炬機構創辦人的周宣德居士,開始推動在大專院校中組織佛學社團。當時在學校組織社團,是一種非常敏感的事,楊居士以他的地位及在中央黨政的人脈關係,向有關機關解釋說明,突破種種阻礙,一九六〇年四月八日,大專院校中第一個佛學研究社團--“晨曦學社”,在國立台灣大學成立了。以後數年之間,全國各大專院校的佛學社團,有如雨後春筍似的陸續成立了,後來達到了八十個以上。一九七一年,楊居士在慧炬機構設定了“楊管北儒佛獎學金”,每年捐出十萬元,委託“慧炬”來辦理。他曾對慧炬機構創辦人周宣德居士說:“如果我們對於國學不通的話,根本不能夠研究佛學,這是個基本問題。所以我主張提倡儒學;要研究佛學的人,先要把儒學弄通。儒學弄通之後,才能深入佛學,得到佛法的教益。”這項獎學金以後發放二十餘年,使上千位優秀青年受到鼓勵與恩惠。

楊管北老居士於一九七七年八月一日逝世,世壽八十一歲。他所設的獎學金,在他哲嗣楊麟居士繼續的捐助下,仍然每年發放。

舊上海形容杜月笙發跡是靠楊度,楊管北,楊志雄三位謀臣策士替他占地盤搶天下,人稱“三楊開泰”

其子:楊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