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73空空飛彈

R-73空空飛彈

1982年,“三角旗”飛彈設計局研製成功R-73K(西方國家稱之為AA-11“射手”)近距空中格鬥飛彈。這種飛彈採用了舵面位於彈翼前的“鴨”式氣動布局,彈翼上採用了穩定副翼,彈翼前採用了前升力小翼,彈翼和舵面位置呈X形,並對稱。是90年代世界上性能最好格鬥型紅外製導空對空飛彈之一。

基本信息

結構

R-73K飛彈裝帶有深致冷光電探測器的紅外尋的制導系統,這種系統大大提高了尋的的靈敏度和截獲目標的距離,並保證了飛彈的全方位攻擊能力。目前,俄羅斯國土防空兵的米格-29和

R-73空空飛彈R-73空空飛彈

蘇-27戰鬥機都裝備有這種飛彈。其最大的特點是在飛機機頭偏離目標達55度的條件下仍可發射飛彈;另一特點是能與頭盔瞄準具連線,飛行員“看準“哪一個目標,飛彈即同步跟蹤,提高了作戰效能。

主要型號

俄羅斯“三角旗”設計局最近透露了R-73近距空空飛彈的兩種型別:一種是R-73EL,採用改進的雷射近炸引信,可提供出口;另一種是仍在研製的K-74ME,將裝具有60°離軸能力的新導引頭,而普通R-73導引頭的離軸角為40°。新導引頭更加靈敏,可使其最大攻擊距離從30千米增加到40千米。R-73向後發射型已由蘇-27作了試射。它是一種修改的R-73,在支架和發射軌上向後掛載,而且裝有一個助推器。其面向前方的助推器噴管由一個氣動整流罩覆蓋,整流罩在助推器點火時被吹掉。助推器使飛彈離開發射架,而且克服飛彈的大部分負速度。接著主發動機點火,脫開連線的助推器,而且推力的增加使飛彈在發射飛機後部30米時克服飛彈的負速度。然後,在發射前鎖定目標的飛彈導引頭繼續跟蹤目標,而加速的飛彈彈體在助推期間燃氣舵偏轉器的幫助下,可作±180°的轉彎,使飛彈飛向目標。發射飛機的飛行員不能目視確定這種飛彈已鎖定於所選的目標。然而,與從發射架向前發射,並轉向後半球飛行的飛彈比較,維姆佩爾這種向後發射的方法可在發射前鎖定,並減少攻擊目標所需的時間。向後發射R-73的最大攻擊距離為10~12千米,最小攻擊距離為1千米,而且可攻擊50米至13000米高度的目標。它在離發射軌達60度角可進行有效攻擊,而且可在亞音速和超音速情況下發射。向後發射R-73可能首先在蘇-32FN上使用。

R-73及其改進型性能簡述

R-73基本型系列

彈長2.9米、翼展0.51米、彈徑0.17米;發射重量105公斤、彈頭重7.3公斤;其最小射程300米,最人射程則為20公里,探測角度±45度,目標對制導頭角速率需小於60度/秒,目標高度20-2

R-73並未如AIM-9X般使用熱成像制導頭R-73並未如AIM-9X般使用熱成像制導頭

0000米,目標過載需在12g以下,目標速度不大於2500公里/小時,載機過載8g以下,對固定翼飛機一類目標的殺傷率為60%。安裝的MK-80全向紅外製導頭探測距離10-15公里,發射前視野±45度,射後±60度,從制導頭鎖定目標到發射只需1秒。
R-73基本型系列包括R-73K、R-73L、R-73E、R-73LE,其差異僅在引信以及使用對象。R-73K是全系列最早的蘇聯空軍自用量產型,採用無線電引信,在安裝有雷射引信的R-73L問世後就被取代而停產。R-73E與R-73LE分別是R-73K與R-73L的外銷型。

R-73M1(R-73RDMl)型

其尺寸、射程、制導頭視野與基本系列相同,只是技術比較先進,可能採用與R一73M2一樣的探測元件。

R-73M2(R-73RDM2)型

又稱為R-73M,它的問世使R-73家族在歐美同級武器如雨後春筍般問世之際,仍能夠傲視群倫。R-73M2的彈長增加到3.2米,冀展縮至0.404米,發射重增至115公斤,採用初期慣性導航,無線電巾途修正加末端紅外製導,住某種程度上可視為一種超視距攻擊的中程飛彈。其前向動力射程30公里,保證殺傷射程13公里。制導頭髮射前視野±60度,發射後±80度。
R-73M2採用MK-80M紅外製導頭,用靈敏度更高的中長波探測元件;配備可程式化新型電腦,抗干擾能力更強,對戰機的探測距離約15-20公里。MK-80M制導頭解析度高,可辨識目標熱輻射分布,能在命中前約1毫秒計算出目標的中間部位為命中點,增加殺傷率。
R-73M2最具震撼力的功能的是它可掉轉180度攻擊後方目標。使用時,載機先通過資料鏈引導飛彈轉向,待完成敵我識別,確認不會誤擊友機後再啟動制導頭,這種發射方式已在蘇-35上試驗成功。據說與機上的雷達告警器配合使用,還可用此方法攔截來襲飛彈。其在向後射擊最大射程8-12公里,最短射程1公里。

R-74ME型

按照俄羅斯前蘇聯的空對空飛彈命名法(研製中用K開頭,定型後用R開頭),該型飛彈目前應稱為K-74ME,它是以R-73為基礎發展的新一代空空飛彈,彈上的制導、動力系統均進行了大幅度改進,射程增加到40公里,據說制導頭視野可達±80-90度。

三大特色

1、與頭盔瞄準具(HMS)搭配的離軸發射能力。
2、超過一般格鬥飛彈的射程。

R-73空空飛彈R-73空空飛彈

3、氣動控制方式使R-73兼顧極短射程與遠程的機動性能
其中第一項在歐美第4代戰機相繼服役後,將不再是R-73的專利;但第二項卻仍將是R-73飛彈的強項。
所謂“離軸發射”,就是載機能以偏離機身縱軸線很大的角度發射飛彈,使得載機無需將機頭對準敵機就能發射,這極大的顛覆了從空中格鬥出現沿用至今的“機頭對準目標”的法則。加之R-73的瞄準可由飛行員的頭盔瞄準具負責,飛行員只要在瞄準具許可角度內看到目標(蘇-27S的可看±60度),就能加以鎖定並攻擊之。這不得不讓人佩服前蘇聯科研人員能為人所不能為。“離軸發射”概念未必是前蘇聯首創,據說早在R-73研製之前美國就曾論證過此概念,而經過初步分析,也確實認為離軸發射飛彈優於傳統前向發射飛彈。只是基於技術原因,這種飛彈價格會很昂貴,加上美國空軍一向以視距外交戰為優先,因此沒有對格鬥飛彈的離軸發射技術深究下去。然而幾年後,歐美專家眼中“華而不實”的離軸發射格鬥飛彈卻在蘇聯萌芽生根。類似情況也發生在戰機推力矢量技術(TVC)上,同樣由歐美論證,但就在他們認為TVC技術會增加上千公斤重量,而停止住現有戰機上動TVC的腦筋時,只見俄國人僅增加百來公斤的推力矢量發動機“橫行”各大航空展,賺取大把外匯。
在射程方面,R-73基本型射程就有20公里,改進型甚至有30或40公里的最大射程。遠射程的特色與前蘇聯對空對空飛彈的需求有關,早期蘇聯將空空飛彈射程區分為遠程、中程、近程(12-20公里,如R-13)與格鬥(射程小於10公里,如R-60)四類,而K-73一開始就是應“近程飛彈”需求研製的,但由於其機動性足夠高,完全可以起到格鬥飛彈的作用,因此它取代了R-60成為蘇-27戰鬥機唯一的近程飛彈武器。

中國現役空對空飛彈

空對空飛彈泛指所有裝置在空中飛行的載具上面,攻擊其他的空中目標的飛彈。是殲擊機的主要空戰武器,現代殲擊轟炸機和強擊機也多裝備空空飛彈。
霹靂-1空空飛彈霹靂-8空空飛彈
霹靂-2空空飛彈霹靂-9空空飛彈
霹靂-3空空飛彈霹靂-11空空飛彈
霹靂-4空空飛彈霹靂-12空空飛彈
霹靂-5空空飛彈天燕-90空空飛彈
霹靂-7空空飛彈R-27空空飛彈
R-73空空飛彈SD-10空空飛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