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作 者: 《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應試指導》專家編寫組 編
出 版 社: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1-1
版 次: 1
頁 數: 1069
開 本: 16開
包 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醫學 >> 醫學類考試 >> 執業醫師
叢書名: 2009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用書
平裝:1069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ISBN:7811360993, 9787811360998
條形碼:9787811360998
商品尺寸: 25.6 x 18.4 x 4 cm
商品重量: 1.4 Kg
ASIN:B001VEJBW2
編輯推薦
重視新增內容,貼近不同考生,精確複習範圍,提升考試成績。
內容簡介
醫師資格考試是世界各國普遍採用的醫師資格認可形式,也是有關醫師的法律,是數百年來國際醫師管理體制的核心內容之一,又稱為醫師執業考試或醫師執照考試。醫師資格考試在我國起步較晚,最早是數百年前起源於英國、德國等歐洲國家,美國實行醫師資格考試已經80餘年,亞洲最早是日本、韓國等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實行,我國的台灣、香港地區也已實行多年。
我國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在1998年6月26日,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通過《醫師法》,最終以法律形式確定了我國實行醫師資格考試的制度。但在這之前,有過幾次不成熟的規定,如20世紀50年代初發布過醫師、中醫師、牙醫師、藥師考試辦法,由於當時特定的時代背景和多種因素,這一辦法發布後很快就被廢止。從1985年起,衛生部開始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以下簡稱《醫師法》),經過幾年的調查研究和論證,《醫師法》草案於1995年由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審議。此後,又經過多次徵求意見和反覆修改,才形成今天的《醫師法》。
執業資格考試是我國規範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選擇,也是國家實行職業準人制度的前提。執業資格是由國家認可和授予的個人學識、技術和能力的資質證明,是專業技術人員依法獨立工作或開業所必需的。
醫師資格考試分實踐技能考試和醫學綜合筆試兩部分。首先是實踐技能考試,由省級醫師資格考試領導小組組織實施。醫學綜合筆試部分採取標準化考試方式並實行全國統一考試,由衛生部國家醫學考試中心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師資格認證中心承擔國家一級的具體考試業務工作。
目錄
中醫基礎理論
第一章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
第二章 精氣學說
第三章 陰陽學說
第四章 五行學說
第五章 五臟
第六章 六腑
第一節 六腑的生理功能
第二節 髒與腑之間的關係
第七章 奇恆之腑
第八章 氣、血、津液
第九章 經絡
第十章 病因
第十一章 發病
第十二章 病機
第十三章 防治原則
中醫診斷學
第一章 望診
第一節 全身望診
第二節 局部望診
第三節 望排泄物與分泌物
第四節 望小兒示指絡脈
第五節 望舌
第二章 問診
第三章 聞診
第四章 脈診
第五章 按診
第六章 八綱
第七章 病性辨證
第八章 臟腑辨證
第九章 六經辨證
第十章 氣衛營血辨證
第十一章 三焦辨證
中藥學
第一章 藥性理論
第二章 中藥的配伍
第三章 中藥的用藥禁忌
第四章 中藥的計量與用法
第五章 解表藥
第六章 清熱藥
第七章 瀉下藥
第八章 祛風濕藥
第九章 化濕藥
第十章 利水滲濕藥
第十一章 溫里藥
第十二章 理氣藥
第十三章 消食藥
第十四章 驅蟲藥
第十五章 止血藥
第十六章 活血祛瘀藥
第十七章 化痰止咳平喘藥
第十八章 安神藥
第十九章 平肝熄風藥
第二十章 開竅藥
第二十一章 補虛藥
第二十二章 收澀藥
第二十三章 攻毒殺蟲止癢藥
第二十四章 拔毒化腐生肌藥
方劑學
第一章 方劑與治法
第二章 方劑的組成與變化
第三章 劑型
……
針灸學
中西醫結合內科學
中西醫結合外科學
中西醫結合婦科學
中西醫結合兒科學
藥理學
西醫診斷學
傳染病學
倫理學
衛生法規
文摘
2.口唇的形態變化與意義唇裂如兔唇者,多為先天發育畸形所致;口唇乾燥,為津液已傷;口唇糜爛,多為脾胃積熱上蒸所致;口角流涎,小兒多屬脾氣虛弱,成人多為風中絡脈或中風后遺症;口腔糜爛,即唇內和口腔黏膜出現潰瘍,稱為口瘡,其中部白色,周圍紅腫,局部疼痛,多由心脾積熱上蒸所致;小兒口腔、舌上滿布白斑如雪片,稱為鵝口瘡,多因濕熱穢濁之氣上蒸於口所致;若小兒口腔頰黏膜(即第二磨牙處黏膜),出現針頭大小的灰白色斑點,周圍繞以紅暈,稱為麻疹黏膜斑,為麻疹將出之兆,對麻疹病早期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3.口唇的動態變化與意義健康人口唇可隨意開合,動作協調。其常見異常動態,一是撮口,即口唇緊縮,不能吮乳,見於新生兒臍風;二是口喁,又稱口僻,即口角向一側歪斜,多為風痰阻絡所致;三是口角掣動,多為動風之象。
(三)望齒與齦齒為骨之餘,骨為腎所主;手足陽明經穿過上下齒齦,故有“齦為胃之絡”的說法。望齒與齦的變化,可診察腎、胃的病變及津液的盈虧。望齒齦應注意其色澤、形態和牙齒的脫落情況等。
。
1.齒的變化與意義正常人牙齒潔白潤澤而堅固,是腎氣旺盛、津液充足的表現。牙齒乾燥,甚者齒如枯骨,為胃津已傷或腎陰枯竭,見於溫熱病的晚期,屬病重;牙齒鬆動,甚者脫落殘缺,齒根外露,多見於腎虛或老人;牙關緊急,多屬肝風內動;人睡中咬牙齧齒,多因胃熱、蟲積或消化不良。
2.齦的變化與意義正常人齒齦淡紅而潤澤,是胃氣充足、氣血調勻的表現。齒齦淡白,多屬血虛或氣血兩虛;齒齦紅腫疼痛,多為胃火亢盛;齒齦萎縮,多屬腎虛。齒齦出血,稱為齒衄,兼齒齦紅腫疼痛者,為胃火灼傷齦絡;若齒齦不紅不痛而微腫者,屬脾氣虛而血失統攝,或腎陰虛,虛火上炎所致。
(四)望咽喉咽與喉有別。咽分三個部分,即鼻咽(位於軟齶平面之上,鼻腔的後方)、口咽(由口腔和軟齶向下延伸,位於軟齶平面之下,會厭上緣之上)和喉咽(位於口咽之下,其前方通喉腔,下端通食管,此部位需藉助喉鏡方可檢查)。喉位於喉咽之下,其下連線氣管。喉、咽分別為肺、胃之門戶,是呼吸、進食的要衝。足少陰腎經循喉嚨挾舌本,與咽喉關係密切。故望咽喉主要診察肺、胃、腎等髒的病變。
檢查時,讓患者坐於椅上,頭略後仰,口張大並發“啊”聲,醫師用壓舌板在舌體前2/3與後1/3交界處迅速下壓,,此時軟齶上抬,即可進行觀察。觀察時應注意其色澤、形態變化和有無膿點、假膜等。
咽喉部的正常表現是淡紅潤澤,不痛不腫,呼吸通暢,發音正常,食物下咽順利無阻。若咽部紅腫灼痛明顯,屬實熱證,多由肺胃熱毒壅盛所致;咽部色紅,腫痛不顯者,屬虛熱證,多由腎陰虧虛,虛火上炎所致。咽部一側或兩側喉核紅腫疼痛,甚者潰爛有黃白色膿點,或膿性分泌物形成苔片狀假膜,且很易剝離者,稱為乳蛾,屬肺胃熱盛,火毒熏蒸所致;若見假膜色灰白,堅韌不易剝去,剝則出血,很快復生者,稱為白喉;外感火熱疫邪所致。
三、望軀體
望頸項:頸項是頭和軀幹連線部分,起著支撐頭部、連線頭身的重要作用。內有氣管、食管、脊髓和大靜脈通過。其前部稱頸,後部為項。正常人的頸項直立,兩側對稱,活動自如(左右鏇轉75。、後伸35。、前屈35。、左右側屈45氣管居中,男性喉結突出,女性不顯,頸側動脈搏動靜息時不易見到。
望頸項應注意觀察其外形、有無包塊及動態等。
1.癭瘤頸前結喉處有腫塊突起,或大或小,或單側或雙側,可隨吞咽上下移動者,稱為癭瘤,多因肝鬱氣滯、痰火結聚所致,或與地方水土有關。
2.瘰癧頸側有腫塊如豆,推之可移,累累如串珠者,稱為瘰癧,多由肺腎陰虛,虛火內灼,煉液為痰,結於頸部,或外感風火時毒,挾痰結於頸部所致。3.項強指項部筋肉拘急或強痛,活動受限。若頭項強痛不舒,兼惡寒發熱等症,多是外感風寒,太陽經脈阻滯不利;若項部強直,不能前俯,兼壯熱頭痛,甚者神昏抽搐,為火熱內盛,燔灼肝經,筋脈失柔,或熱極生風所致,可見於溫病極期階段或破傷風等病。若睡醒後項部拘急疼痛不舒,稱為落枕,是睡姿不當、經絡氣血不利所致。
4.項軟頸項軟弱,抬頭無力,稱為項軟,常見於小兒,為“五軟”之一,多屬腎精虧損或脾胃虛弱,以致發育不良;若久病、重病頸項軟弱,頭部下垂,眼眶深陷,則為臟腑精氣衰竭之象,屬病危。
5.頸脈異常靜息狀態時頸動脈搏動明顯可見,為肝腎陰虛而肝陽上亢。半臥位或坐位時頸靜脈明顯充盈(頸靜脈怒張),平臥時更甚者,可見於水腫或鼓脹等病。
四、望四肢
四肢包括上肢的肩、肘、腕、掌、指和下肢的股、膝、脛、踝、跖趾等部位。五臟均與四肢有關,而脾與四肢的關係尤為密切;全身主要經脈均分布於四肢。故望四肢可以診察五臟六腑病變和循行於四肢的經脈病變。
1.四肢水腫四肢水腫一般是全身水腫的一部分,也有僅足跗腫脹者,按之有凹痕久不平復,見於水腫病。
2.膝部腫大若膝部紅腫熱痛,屈伸不利,多為熱痹,由風濕熱邪蘊結膝關節所致;若膝部腫大或冷痛,股脛消瘦,形如鶴膝,稱為鶴膝風,多因寒濕久留、氣血虧虛所致。
3.下肢畸形直立時兩踝併攏兩膝分離,稱為膝內翻,又稱“O”形腿或羅圈腿;兩膝併攏而兩踝分離,稱為膝外翻,又稱“x”形腿。踝關節呈固定形內收位,稱足內翻;呈固定形外展位,稱足外翻。皆屬先天虧虛,腎氣不充,發育不良。
4.青筋暴露指小腿脈絡曲張,形似蚯蚓,甚者脹痛不舒,直立或行走時加劇,多因寒濕內侵,或瘀血阻絡所致。
5.手指變形指一個或數個手指關節呈梭狀畸形而活動受限,多由風濕久蘊,筋脈拘攣,或兼痰瘀阻絡所致。指(趾)末端膨大如杵者,稱為杵狀指趾,多由久病咳喘,心肺虛損,痰瘀互結所致。
五、望皮膚
1.斑疹斑和疹均為全身性疾病表現於皮膚的症狀,二者雖可互見並稱,但實質有別。
凡色深紅或青紫,多點大成片,平鋪於皮膚,撫之不礙手,壓之不褪色者,為斑。斑有陰陽之分。色深紅或紫紅,兼身熱、面赤、脈數等實熱表現者為陽斑,多由熱邪亢盛,內迫營血而發;色淡青或淡紫,隱隱稀少,兼有面白、神疲、脈虛等氣虛表現者為陰斑,多由脾氣虛衰,血失統攝所致。
凡色紅,點小如粟米,高出皮膚,撫之礙手,壓之褪色者,為疹。疹有麻疹、風疹、癮疹等不同。
麻疹:屬兒科常見傳染病,多見於冬末春初。發疹前一般有類似感冒的症狀,如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眼淚汪汪、發熱等表現。發病後2~3天可見患兒頰黏膜出現麻疹斑,發熱3~4天,疹子逐漸出現,疹色桃紅,形似麻粒,先見於耳後髮際,漸延及顏面、軀幹、四肢,疹發透徹後按出現順序逐漸消退,是外感麻毒時邪所致。
風疹:疹色淡紅,細小稀疏,皮膚瘙癢。為外感風邪所致。
癮疹:皮膚上出現淡紅或淡白色丘疹,大小形態各異,瘙癢,搔之融合成片,高出皮膚,出沒迅速。為風寒或風熱侵襲營衛,或身體過敏所致。
2.水皰即皮膚上出現成簇或散在性小水皰,又有白痦、水痘、熱氣瘡、濕疹等不同類型。
白痦:皮膚出現白色小皰疹,晶瑩如粟,高出皮膚,擦破流水,多發於頸胸部,四肢偶見,面部不發,常兼身熱不揚、胸悶脘痞等症。因外感濕熱郁於肌表,汗出不徹而發,多見於濕溫病。
水痘:小兒皮膚出現粉紅色斑丘疹,很快變成橢圓形小水皰,晶瑩明亮,漿液稀薄,皮薄易破,分批出現,大小不等,兼輕度惡寒發熱表現,是外感濕熱時邪所致,屬兒科常見傳染病。
熱氣瘡:口角、唇邊、鼻旁出現成簇粟米大小水皰,灼熱癢痛,多因外感風熱或肺胃蘊熱上熏所致。
濕疹:周身或局部皮膚先現紅斑、瘙癢,迅速形成丘疹、水皰,破後滲液,形成紅赤濕潤之糜爛面,多因濕熱蘊結,復感風邪,郁於肌膚而發。
3.瘡瘍指發於皮肉筋骨之間的化膿性外科疾患。常見類型有癰、疽、疔、癤等。望瘡瘍應注意其形色特點,並結合其他兼症,以辨別其陰陽寒熱虛實。
癰:患部紅腫高大,根盤緊束,灼熱疼痛,易於成膿,屬陽證,多為濕熱火毒蘊結,氣血瘀滯而發。其特點是未膿易消,已膿易潰,膿液稠黏,瘡口易斂。
疽:患部漫腫無頭,皮色不變或晦暗,局部麻木,不熱少痛,難於釀膿,屬陰證,多為氣血虧虛,陰寒凝滯而發。其特點是未膿難消,已膿難潰,膿汁稀薄,瘡口難斂。
疔:患處頂白形小如粟,根硬而深,麻木癢痛,多發於顏面手足,因外感風熱或內生火毒而發。其特點是邪毒深重,易於擴散。
癤:患部形小而圓,紅腫熱痛不甚,出膿即愈,因外感熱毒或濕熱內蘊而發。其特點是病位淺表,症狀輕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