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4年

1074年

1074年是一個平年,是農曆甲寅年(虎年);遼鹹雍十年;北宋熙寧七年;西夏天賜禮盛國慶六年;越南太寧三年;日本延久六年,承保元年。它的第一天在星期二開始。

大事記

踏白城之戰

(圖)吐蕃士兵吐蕃士兵

熙寧七年(1074)二月,王韶收復河州(今甘肅東鄉西南)、岷州(今甘肅岷縣)後,吐蕃首領董氈屬下大將青宜結鬼章屢次侵擾河州地區歸順於宋朝的吐蕃部落,引誘趙常杓等家族投降董氈,偷襲在河州地區伐木的宋朝士兵,並給宋朝河州知州景思立寫了一封信,出語不遜。景思立忍無可忍,率領蕃、漢軍隊六千人向青宜結鬼章發動進攻,征討的第一個目標便是踏白城(今甘肅東鄉西)。青宜結鬼章調集二萬餘吐蕃軍隊,設立三大城堡抵禦宋軍的進攻,雙方發生了激烈的遭遇戰,血戰十餘回合。吐蕃軍隊人多勢眾,包圍了宋朝軍隊,宋軍大將王寧戰死。在戰鬥中,主將景思立身中三箭,韓存寶、魏奇等人也身負重傷,但他們依然奮勇殺敵,景思立受傷後又率領宋軍沖入敵陣,殺退了青宜結鬼章的軍隊,但終因寡不敵眾,未能衝出包圍圈。景思立、走馬承受趙元凱壯烈殉國,韓存寶、李資、景思誼等大將僥倖逃脫,宋軍大敗而歸。

宋遼劃分邊界
遼鹹雍(1074)春,遼道宗派遣特使蕭禧出使宋朝,要求雙方重新劃定河東(今山西)、河北(今河北)的蔚(今河北蔚縣)、應(今山西應縣)、朔(今山西朔州)三州的地界。三月,宋朝派遣使者前往遼朝。說明宋朝有誠意解決邊界糾紛。十月,雙方使者大會於大黃平,爭論不已。大康元年(1075)三月,遼朝使者蕭禧再度出使宋朝,要求儘快解決雙方地界問題。宋神宗有意讓步,解除了強硬派呂大忠的職務,改派韓縝、張誠一前往河東。與遼朝面議邊界。曾公亮、文彥博、王安石、韓琦、富弼等元老大臣均反對割讓領土。沈括也據理力爭,堅持拒絕遼朝的無理要求。經過前後六次談判,遼放棄了黃嵬山,爭得了西邊的天池(今山西神池縣境),宋遼雙方蔚、應、朔三州邊界完全按照水流南北的分水嶺為準,這樣,宋朝長城以北的領土全部讓給遼朝。

吐蕃圍氓州
熙寧七年(1074)二月踏白城之戰中宋軍失利後,四月,吐蕃軍隊乘勝包圍了岷州 (今甘肅岷縣),吐蕃僧人溫遵率領容、李、龍三族蕃部回響青宜結鬼章,圍困岷州達數月之久,岷州幾乎與外界斷絕了一切聯繫,成為一座孤城。刺史高遵裕派遣副將和猛將包順出兵與吐蕃軍隊短兵相接,同時挑選一百名精銳騎兵從岷州城南門狂呼出城,與包順等人里外夾擊吐蕃軍隊,吐蕃軍隊狼狽逃竄。岷州被圍的訊息傳出後,宋廷下令岷州守將退保臨江寨(今甘肅宕昌),但詔書剛傳到時,吐蕃軍隊已被高遵裕擊潰。高遵裕被提升為岷州團練使,其他殺敵有功的將士也得到了多少不等的賞賜。

王安石罷相
太皇太后、皇太后及其他官僚多次對宋神宗訴說新法不便於民,攻擊王安石:“變亂天下”。起初,宋神宗只是讓王安石省去部分新法,作些暫時的妥協。由於皇室及群臣的極力反對,王安石多次上書宋神宗,要求解除宰相職務。後來,宋神宗迫不得已才委派呂惠卿帶著皇帝的詔令去見王安石,讓他出任太師、太傅一類的閒職,仍然留在京城。但王安石堅決不答應,要求到外地任官。王安石推薦韓絳為宰相,呂惠卿輔佐韓絳,堅持實施新法。王安石罷相後,出任江寧府(今江蘇南京)知府。韓絳呂惠卿二人遵循王安石所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推行新法,因而當時士大夫稱韓絳為“傳法沙門”,呂惠卿為“護法善神”。

木征歸降
熙寧七年(1074),踏白城(今甘肅東鄉西)之戰後,吐蕃軍隊乘勝包圍了河州(今甘肅東鄉西南)。此時,負責熙河路軍務的王韶迅速趕到邊境地區,在熙州(今甘肅臨洮)集中優勢兵力,作好防禦吐蕃的準備。因而,王韶出其不意,率領軍隊直趨定羌城(今甘肅廣河),渡過洮河,派遣大將王君萬大破吐蕃額勒錦族,斬殺吐蕃兵一千餘人,切斷了吐蕃與西夏之間的聯繫。在這次歷時一個多月的戰鬥中,宋軍大獲全勝,共斬殺七千餘名吐蕃士兵,焚毀吐蕃族帳落二萬餘座,獲得牛羊八萬餘頭。吐蕃大酋長木征被迫投降了王韶,宋神宗得知這一訊息後,命令王韶、李憲等人派人將木征及其家人押送開封,沿途予以特殊照顧,不得傷害木征等人。宋神宗高興之極,對參戰將土大加賞賜,王韶、李憲燕達等將官被加官進爵。木征等人到達開封后,宋神宗賜他姓趙,名曰思忠,冊封他為榮州團練使,其母郢成結賜姓李,冊封為遂寧郡太夫人,木征部下其他人也分別被封贈不同等級的頭銜。

改革陝西鹽鈔
早在熙寧初年,江淮發運使薛向建議由官府出錢收回原來發行的鹽鈔,但朝廷並未實施這一方案。熙寧七年(1074)五月,執政機關-中書執政大臣討論陝西鹽鈔問題,認為陝西地區官府發行鹽鈔過濫,而所糶買的糧草卻極為有限,因而建議陝西地區改行交子法,用交子代替鹽鈔,因此朝廷委派皮公弼、熊本、宋迪等人具體負責,同時從內藏庫撥出一百萬貫專款收購原來官府發行的鹽鈔,委派趙瞻負責實施這一計畫,至明年,陝西地區鹽鈔法才正式確定下來。政府還進一步嚴格通商與官賣鹽貨的制度,降低部分官鹽的價格,使官鹽銷路日益暢通。

熙寧實施手實法
呂惠卿之弟呂和卿擔任曲陽縣(今河北曲陽)縣尉時向司農寺提出建議:讓老百姓各自提供自己的產業情況,如果隱瞞不報,可允許他人告奸,這樣,無論貧富都不敢隱瞞田產、家業,是編造五等丁產簿的最佳方案。宋神宗下令將呂和卿的建議送往提舉編修司農寺條例司討論。參知政事呂惠卿認為各地青苗、保甲、農田水利等法的執行完全靠五等丁戶簿的情況而定,農戶所出免役錢多寡不一,完全是由五等丁產簿不完善而造成的,按照手實法編定五等丁產簿時,朝廷預先將手實法的格式傳達給各地百姓,要求農戶按照格式填寫自己的產業情況,然後送交縣官登記入冊,官府按產業多寡將農產劃分成五等,從而確定每戶應向官府交納的賦稅和錢財,並將應交納錢財的人戶張榜公布兩個月,總計一縣老百姓產業的實際數量平均攤派原來所規定的役錢;老百姓的田產一律由官府折合成錢,官府事先定出一個適當的田產價格標準,然後按照這一標準折合農戶的田產上報官府。熙寧七年 (1074)七月,開始推行手實法。次年(1075)十月,呂惠卿罷政後,朝廷下令廢除。

熙寧頒布將兵法
早在宋仁宗初期,陝西安撫使范仲淹鑒於“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嚴重局面,將延州(今陝西延安,一說鄜延路)之兵分為六將,分別委任將官隨時操練。熙寧七年(1074)九月,由於宋遼之間邊界糾紛懸而未決,大將蔡挺建議召回河北地區戍邊的禁軍,以節省邊境地區的糧食。宋神宗採納了蔡的建議。將兵法的實施使宋軍訓練有素,戰鬥力逐漸提高。

三司使大火

(圖)沈括沈括

熙寧七年(1074)九月,鹽鐵部失火,火勢蔓延,焚毀了整座三司衙門,總計房屋一千O八十間。火災發生時,判軍器監章停迅速率領屬下士兵前往救火,身先士卒,為宋神宗賞識。火災發生後,三司使元絳被罷黜,鹽鐵副使張問出任虢州 (今河南靈寶)知州,鹽鐵判官李端卿、韓忠彥被降一級官,出任州軍通判,度支副使孫坦、戶部副使賈昌衡等及其他各級官僚並罰銅三十斤,宋迪等人追奪兩官勒停。宋神宗下令立即從熙河路調運木材進京,由將作監規劃設計,重修三司衙門,任命章惇為權發遣三司使,暫時負責三司的一切事務。因許多檔案檔案資料被焚毀一空,章惇迅速組織十五名吏人從其它各衙門蒐集整理原有的檔案副本,並將原有的一些法令條文集中起來,進行整理分類。章惇還要求宋神宗將原來不屬於三司使的權力下放自己,如三司官吏任免權等,以處理善後工作,宋神宗答應了他的要求。

沈括上三
熙寧五年(1072),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開始主持司天監工作。他為了徹底改革舊曆法,將所著《渾儀》、《浮漏》、《景表》三篇科學文獻上呈朝廷,並在文獻中附有三種儀器的圖案。朝廷採納了他的學說,並命令他對渾儀等三種觀測天象的儀器進行精心的研究和加以改進,以達到改變曆法的目的。至熙寧七年(1074)六月,沈括將所製成的渾儀、浮漏等兩種儀器送呈宋神宗後,宋神宗下令將它們安置在翰林天文院。其後,提舉司天監沈括被提升為右正盲,宋神宗還賞賜他銀、絹各五十兩、匹。同時,參與渾儀等設計製造的司天秋官正皇甫愈等人也得到不同的獎賞。

李杞等人改革蜀茶法
自從宋朝發動熙河路戰役之後,王韶上書朝廷,認為西部邊境地區少數民族經常將大批良馬趕到與宋朝接壤的地區,這些少數民族所喜歡的唯有茶葉,但邊境地方政府缺乏茶葉與他們交換馬匹。熙寧七年(1074)正月,宋神宗詔令三司勾當公事李杞到四川地區收購茶葉送到秦鳳路,熙河路,與各少數民族交換馬匹,同時宋神宗還下令調撥銀十萬兩、帛二萬五千匹、度僧牒五百道給李杞,李杞可以動用四川地區的常平錢物、坊場錢收購茶葉,著作佐郎蒲宗閔協助李杞辦理此事。至元祐元年(1086),侍御史劉摯上書朝廷,彈劾李稷、蒲宗閔等人,廢除了他們的改革措施。

王安石與宋神宗論免行錢
熙寧七年(1074)三月,宋神宗對執政大臣說政府徵收免行錢太多,致使行戶怨聲載道。王安石針對宋神宗的這種心理狀態,具體陳述了徵收免行錢的情況。他認為,免行錢完全是由行戶自願交納的,如果行戶不樂意,可以依然承擔原來供應官府物資的任務,執行免行法的官員並未強迫行戶交納免行錢。於是宋神宗道出了真實意圖,說內廷的宦官、皇后、妃子們都指責免行法有弊無益。王安石則勸諫宋神宗吸取唐朝宦官專權誤國的歷史教訓,不要偏聽偏信。其後,翰林學士承旨韓維竭力攻擊免行法的弊端。針對韓維的詰難,詳定行戶利害所又向中央呈交了詳細的匯報材料,陳述了免行法對大多數行戶有利的事實,認為免行錢可以解決開封府吏人俸祿問題,而且在執行免行法過程中並無違法現象。通過調查,只有糠米等少數幾行才不願交納免行錢,其他都願意依舊供應官府衙門。因而宋神宗打消了顧慮,支持了詳定行戶利害所的意見。

曾布彈劾呂嘉問
呂嘉問從戶部判官升為提舉市易務後,深得宰相王安石的信任,因而勢焰熏天。市易務本來隸屬於三司,由三司使管轄。當時的三司使薛向本是一個很有財政頭腦的幹練官員,但呂嘉問往往凌駕於薛向之上,經常在王安石面前攻擊薛向。熙寧七年(1074),曾布代替薛向任三司使。三月,宋神宗親手寫御札給曾布,要他了解三司使詳情。曾布先奉命察訪河北地區市易務情況後,認為呂嘉問只想聚斂錢財,不顧百姓死活,完全違背了設定市易務的初衷,城市居民民怨沸騰。其後,曾布將所有調查材料全部交給了宋神宗,神宗又將材料移送中書。在王安石、呂惠卿等人庇護下,呂嘉問並未因曾布的彈劾而下台。

鄭俠上書

(圖)司馬光司馬光

熙寧七年(1074)四月,監安上門、光州司法參軍鄭俠上書宋神宗。他認為,從去年以來蝗災大作,秋冬二季乾旱不雨,致使麥苗乾枯而死,粟、麻等農作物無法播種,民情洶洶,老百姓四處逃亡。而官府卻大肆聚斂錢財,全然不顧人民的死活,加之遼朝使者屢屢要求宋朝割讓領土,這些現象都是執政大臣多行不義造成的。鄭俠將老百姓賣兒賣女、典當妻子、流離失所、拆毀房屋、砍伐桑柘等情況繪製成《流民圖》,上呈宋神宗。宋神宗審閱鄭俠奏章後,夜不能寐,嘆息再三。其後,鄭俠又上書宋神宗,認為天旱不雨,完全是由王安石引起的,並揚言罷黜王安石,上天必下雨。王安石罷相後,呂惠卿擔任執政大臣,鄭俠又上書彈劾呂惠卿,認為呂惠卿與王安石是朋黨,本性奸詐,建議罷黜呂惠卿,任用馮京為宰相。鄭俠還指出元絳、王介、孫永、馮京是仁義之人,可以擔任執政大臣的重任。呂惠卿怒不可遏,結果鄭俠被編管汀州(今福建長汀),不許再入仕途

司馬光上書言事
熙寧七年(1074)四月,端明殿學士、判西京留守司御史台司馬光上書朝廷,對王安石執政以來的政治、經濟等各方面措施進行了全面的抨擊。

曾布貶知饒州
熙寧七年(1074),曾布同呂惠卿之間關於市易法的爭論因呂惠卿升任參知政事而告一段落。其後宋神宗又委派章停、曾孝寬二人在軍器監專門成立一個機構核實二人申報的調查材料。呂惠卿檢索治平、熙寧時期國家財政的收支情況呈報宋神宗,但這些情況與三司使曾布所談的財政收支狀況大相逕庭。宋神宗命令曾布分析出現這種差別的原因,並認為曾布的分析是言之成理的。這樣,曾布呂惠卿之間的矛盾因此而進一步加深。既然朝廷巳派人對市易法爭論一事進行追究,他與呂惠卿之間勢必分出誰是誰非。最後,曾布落職,以本官出任饒州(今江西鄱陽)知州,呂嘉問出任常州(江蘇常州市)知州,魏繼宗被追奪所授官職,不許再入仕途。

逝世

楊文廣去世

(圖)楊文廣畫像楊文廣畫像

公元1074年,卒年89歲。北宋時期的民族英雄,抗番名將楊文廣,生於1012年卒於1074年北宋名將。字仲容,祖籍麟州(今陝西神木北)。宋初抗遼將領楊繼業孫,鎮守三關的楊延昭(楊六郎,原名楊延朗,楊繼業長子)子。熊鍾谷(熊大木)的古典小說《北宋楊家將志傳》說柴郡主在天門陣戰役時沙場產子得到文廣,楊文廣為楊宗保之弟,最後娶西夏百花公主為妻。有的民間傳說或傳統說部(如《新編楊家府演義》、《萬花樓楊包狄演義》、《狄青五虎將》)將其身世改為楊宗保之子。曾為范仲淹所擢用。神宗時因抗擊西夏建功。歷官定州路副都總管,步軍都虞侯。後遼人爭議代州地界,他奉獻陣圖及攻取幽燕之策。旋病死。膝下共有四子,以小兒子懷玉最為出眾.於古之評書中,太平王少令公楊文廣共有十九妻:金平珠,杜月英,竇錦姑,鮑飛雲,齊長善,趙百花,蘇三娘,慕容英,農艷花,李玉茹,吳金定,柳香春,曾鳳英,梅若蘭,趙春蓉,薛百花,金平珠,慕容昭容,範文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