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1年

1041年

1041年是一個平年,是農曆辛巳年,是蛇年。它的第一天在星期三開始。

大事記

(圖)畢升創造了活字印刷術畢升創造了活字印刷術

畢升創造了活字印刷術
宋仁宗慶曆年間(1041-1048年),平民畢升創造了活字印刷術。這是中國對於世界文明的發展所作出的又一偉大貢獻。畢升用一種細膠泥刻成單個反體字,一字一印,字的筆畫凸出的高度像銅錢的邊緣那樣厚薄,字刻好後,把印泥放入火中燒硬。然後取一塊鐵板,在上面塗一層松脂、黃蠟和紙灰等製成的固著劑,再將一個鐵框放在鐵板上,把要印的文字一個個有序地排列在鐵框放在鐵板上,把要印的文字一個個有序地排列在鐵框內。排滿了字的鐵框就為一版,放到火上烘烤,等脂蠟稍稍熔化,就用另一塊很平的鐵板壓在字面上,字面即被壓平,待其冷卻後,泥活字便粘在一起,成為活字版了。這樣的活字版即可施墨鋪紙印刷。印完之後,再經烘烤,取下活字,又可再用。

阿底峽尊者赴西藏弘法
公元1041年,阿底峽尊者受西藏阿里地區王族智光、菩提光的迎請。赴西藏弘法,講說多種教法,傳授多種灌頂,與仁欽桑波(寶賢)譯師、仲敦巴譯師等藏地譯師合作翻譯了多種經論,又應菩提光的啟請,造《菩提道燈論》,開示把佛所說的經律論三藏攝在三士道次第中的道理。阿底峽尊者一面講經弘法,一面與藏地譯師合作,翻譯了好多經論,於公元1054年陰曆十月十八日示寂於西藏聶塘,壽七十二歲。阿底峽尊者所傳,形成藏傳佛教噶當派。在阿底峽尊者的紀念日,謹依中國佛教協會編《中國佛教·中國佛教人物》一書介紹阿底峽尊者的著作和傳記。
阿底峽尊者,是我國宋代在西藏地區藏傳佛教後弘期復興佛教的代表人物。他是社護羅國(即今孟加拉國)國王善祥之子,名吉祥燃燈智,二十九歲時出家,普遍向各部派參學,併入海前往印尼就學於金洲大師法稱修學菩提心教法。在尼泊爾的時候,弘揚正法,並將王子蓮花光攝受為弟子。一年以後,啟程赴藏。那時是公元1041年。到達阿里的時候,菩提光迎請他住在智光所建的沱庭寺里,在那裡講說多種教法,傳授多種灌頂,翻譯了多種經論。又應菩提光的啟請,造《菩提道燈論》,辟斥違背佛法的異說,開示三士道次第。這部書直到現在還為藏族佛教徒所尊奉。

好水川之戰

(圖)宋仁宗年號慶曆 1041年—1048年宋仁宗年號慶曆 1041年—1048年

三川口之戰以後,宋仁宗深感西夏強盛,下令封夏竦為陝西略安撫使,韓琦、范仲淹為副使,共同負責迎戰西夏的事務。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西夏景宗元昊再次率領十萬大軍大舉南下攻宋,把主力埋伏在好水川口,另一部分攻打懷遠(今寧夏西吉東部),聲稱要攻打渭州(今甘肅平涼),誘宋軍深入。但由於當時西夏景宗元昊畏懼宋朝的范仲淹,所以不敢輕舉妄動。但是,韓琦不聽范仲淹勸阻,固執己見,派環慶副都署任福率軍五萬餘人,自鎮戎軍(今寧夏固原)抵羊隆城(今寧夏固原西南部),出夏之後,伺機破西夏,殊不知西夏伏兵正等著他們。任福率軍到達懷遠城,正遇上鎮戎軍西路巡檢常鼎與西夏軍隊戰於張義堡南,殺死幾千西夏軍隊,西夏也不斷增援。任福軍趕到當地支援,於是夏軍佯敗,任福中計,隨尾追擊。宋軍由於長途追擊,糧草不繼,人困馬乏,已是十分疲憊。追至好水川,遇元昊的西夏軍隊主力伏擊,宋軍潰敗,任福等大將戰死,幾乎全軍覆滅。好水川之戰宋朝再度失敗。宋仁宗聞知後震怒,貶韓琦范仲淹

方會禪師創楊岐宗

楊岐派,也稱楊岐宗,是中國佛教禪宗五家七宗之一,是臨濟宗一派,其祖庭為江西萍鄉市楊岐山普通寺,宋慶曆年間(1041年),為楊岐方會禪師所創,後傳至南宋大慧宗杲,大倡話頭禪,成為禪宗主流。

楊岐宗在中華佛教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公元1246年中國僧人蘭溪道隆將楊岐派傳入日本,至今為日本佛教大宗之一,信徒過百萬以上。東亞、東南亞等許多國家和台灣地區也廣有信徒。

宋仁宗的年號

慶曆 (元年:1041年 - 末年:1048年)是北宋時宋仁宗趙禎的一個年號。乾隆年間因避諱乾隆的名字“弘曆 ”,而改寫為“慶歷 ”。岳陽樓所保存的《岳陽樓記》為乾隆年間張照所書,其中即避諱而改寫為慶曆。 北宋第四代皇帝(1023年—1063年在位)。在位四十一年。宋仁宗初名受益,是宋真宗的第六子,生於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1018年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1023年即帝位,時年13歲。1063年病死開封,享年54歲。在位時候宋朝進入鼎盛,但也是衰落的起點。在位後期,官僚膨脹,對外戰爭屢戰屢敗,雖然西夏已向宋稱臣,但已經出現經濟危機。而且,還有南蠻叛亂、交趾之亂。後來雖有“慶曆新政”,但尚未成功。其陵墓為永昭陵。諡號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

司馬光書法
司馬光 1041年作 書法 鏡心
尺 寸:115×53cm
簡 介:題識:寶元四年,涑水司馬光。
鈐印:司馬光印
釋文:“健筆猶從霸氣生,毅然橫槊主文盟。東漢而上有其匹,大江以南無此聲。安得煩兵攻老賊,坐看堅壘據長江。詩家共說黃初好,七子何人敢抗衡。”
質 地:水墨絹本

拜占庭皇帝統治羅馬帝國
麥可五世(1015年-1042年Calaphates the Caulker),1041年統治羅馬帝國 (1041年 - 1042年)

(圖)包拯包拯

包拯升職
公元1041年,包拯因在天長縣(今安徽省天長縣)明察善斷,辦案如神,政績卓著,升任嶺南端州(今廣東省高要縣)知州(一州的最高長官)。包拯(999—1062)北宋官吏,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屬安徽)人,天聖進士。初因父母哀志,朝廷授官,堅辭不就,及雙親亡,方出任地方官。清廉,明斷,頗有政績。仁宗時鏇升監察御史,主張選將練兵,加強邊防,以御契丹。後任三司戶部副使、天章閣待制、知諫院、龍圖閣直學士。又知江寧(今江蘇南京)、開封等府。在朝時,數論斥數辜大臣,上書仁宗明聽納、辨朋黨等,在地方則執法嚴峻,平冤獄、抑豪強,故貴戚宦官無不憚懼,民間稱之為“包待制”,京城內傳日:“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後官至樞密副使,相當於副宰相之職。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二十五日,包拯病死在開封。仁宗皇帝到包拯家中向包拯最後一別,追認他為禮部尚書,賜謚“孝肅”,故包拯死後又叫包孝肅。著有《包孝肅奏議》。他的事跡長期流傳民間,過去小說、戲曲多取為題材,元雜劇已有《陳州米案》等作品,以後流傳日廣,形成豐富的傳說,呼之為“包青天”。包拯是封建社會中最著名的清官。

逝世

拜占庭皇帝麥可四世去世。 the Paphlagonian, (生辰1010年-1041年, 統治時間1034年 - 1041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