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記
諒祚攻宋大順城
治平三年(1066)、夏拱化四年九月,諒祚親自率領西夏數萬大軍進入慶州(今甘肅慶陽),圍攻大順城(今甘肅華池東北),環慶路經略安撫使蔡挺下令沿邊人戶全部進入城堡,不得派兵出戰,在城堡周圍護城壕中布滿鐵蒺藜,西夏士兵多被鐵蒺藜所傷。諒祚圍攻大順城三天后,仍然一無所獲,於是諒祚親自披掛上馬,上前線督戰。蔡挺命令蕃官趙明帶領八百名弓弩手埋伏在城外,宋軍箭如雨下,諒祚也被射中,被迫撤離了大順城。但諒祚並未死心,他在撤退過程中又分別向柔遠寨(今甘肅華池)等地發起進攻,焚毀了宋朝屈乞等三個村落。柔遠寨本來並不算堅固,但蔡挺早巳在此布下重兵加以防守,宋將張玉駐守柔遠呰,西夏大軍到達後,張玉挑選三乾名精銳士兵向西夏軍隊發起突然襲擊,西夏軍隊大敗而逃,撤離了柔遠寨。此後,西夏軍隊又多次向大順城發動進攻,但均未能得逞。
宋英宗立太子
治平三年(1066)十一月,宋英宗患病以後,服了一個多月的藥,仍不見好轉。監察御史里行劉庠建議宋英宗早立太子,宋英宗十分反感。宰相韓琦告誡穎王趙頊不離宋英宗左右。其後,宋英宗病情突然加重,執政大臣恭請聖安後,宰相韓琦對宋英宗說:陛下很長時間未聽朝政了,朝野上下一片驚慌,應該儘早立太子以穩定動盪不安的政局。宋英宗勉強答應了這一建議,寫下"立大王為皇太子"數字,韓琦不知"大王"指誰,宋英宗不得已又將"穎王頊"數字寫在其後。韓琦立即召來宦官高居簡,將宋英宗御筆所寫交給翰林學士,於是翰林學士承旨張方平到宋英宗病床前聽取聖旨,張方平得到宋英宗御筆後,起草了一份詔書,立穎王趙頊為皇太子,這就是宋神宗。
司馬光撰《通志》
治平三年(1066)四月,宋英宗命令龍圖閣直學士司馬光編撰歷代君主與臣子之間事跡以供皇帝審閱。司馬光上書朝廷,說自己年幼時,便已涉獵史書,總覺得紀傳體史書文字繁多,就算專門讀書的人也不可能讀完,更何況陛下身為皇帝,日理萬機,要想全部了解前人的得失,實在不容易。鑒於這種情況,司馬光著手將上自戰國、下迄五代的歷史除在正史之外,兼採用其它書籍的記載,按照《左氏春秋》的體例編寫成一套書,名字叫做《通志》,凡是關係到國家興衰或與老百姓休戚相關的事,善的可以使帝王加以效法,醜惡的東西則讓帝王引以為戒。與此同時,司馬光還大量刪減浮見文字,希望此書能使陛下閱覽方便,而且能長些見識。但司馬光認為憑自己個人的力量是完不成這一任務的。當時司馬光僅僅將《通志》戰國部分的八卷呈交宋英宗,宋英宗看後,命令他繼續完成這一項工作。司馬光在奏章中還希望宋英宗仍將自己今後所編寫的書名叫做《通志》。這部書縱橫千餘年,任務繁重,司馬光建議宋英宗抽調翁源縣(今廣東翁源)縣令劉恕、將作監主簿趙君錫二人同自己一道完成這一巨著。宋英宗同意了司馬光的建議,但其後趙君錫父親去世,沒有參加編寫工作,由國子監直講劉做代替趙君錫,參加編寫《通志》的工作。
諾曼征服
諾曼征服是法國諾曼第公爵威廉征服英國的戰爭。1066年1月,英王愛德華去世,9月,威廉藉口愛德華生前曾許其繼承英國王位,遂糾集諾曼第貴族和法國各地騎士,在羅馬教皇的支持下,率軍渡過海峽,在英格蘭南部佩文西登入,入侵英國。哈斯丁一役,威廉大敗英軍,不久攻占倫敦,於12月自立為英王,稱威廉一世。
哈斯丁之戰
威廉率重裝騎兵和步兵約七千人入侵英國,英國新王哈羅德急率侍衛隊和民軍約七千人南下阻擊。哈羅德於10月13日到達哈斯丁西北方的森拉克高地,布成方陣,扼守通往倫敦的必經之路。14日9時,威廉軍分三路向森拉克高地發起攻擊。英軍初戰得勝,威廉軍左翼被擊潰,英軍持戰斧、長矛追殺,導致自身隊形混亂,右翼空虛,遂被威廉挽回了敗局。戰至下午,威廉利用英軍輕率出擊的弱點,命左路軍佯退,乘英軍再次衝擊之機,率右路軍猛攻,同時命令弓弩手高角仰射。哈羅德不幸中箭身亡,英軍潰散,威廉取得了戰役的勝利。
哈雷彗星回歸
公元1066年,諾曼人入侵英國前夕,正逢哈雷彗星回歸。當時,人們懷有複雜的心情,注視著夜空中這顆拖著長尾巴的古怪天體,認為是上帝給予的一種戰爭警告和預示。後來,諾曼人征服了英國,諾曼統帥的妻子把當時哈雷彗星回歸的景象繡在一塊掛毯上以示紀念。中國民間把彗星貶稱為“掃帚星”、“災星”。像這種把彗星的出現和人間的戰爭、饑荒、洪水、瘟疫等災難聯繫在一起的事情,在中外歷史上有很多。彗星是在扁長軌道(極少數在近圓軌道)上繞太陽運行的一種質量較小的雲霧狀小天體。 彗星的軌道有橢圓、拋物線、雙曲線三種。橢圓軌道的彗星又叫周期彗星,另兩種軌道的又叫非周期彗星。周期彗星又分為短周期彗星和長周期彗星。一般彗星由彗頭和彗尾組成。彗頭包括彗核和彗發兩部分,有的還有彗雲。逝世
英格蘭國王愛德華逝世
愛德華(約1004年—1066年1月5日)是英國的盎格魯-撒克遜王朝君主(1042年至1066年在位),因為對基督教信仰有無比的虔誠,被稱作“懺悔者”。愛德華誕生在11世紀初的英格蘭,當時還是丹麥統治時代。1013年,當時的國王埃塞爾雷德正好出逃,11歲的他就被保送到修道院,在那裡度過大半輩子。1042年,愛德華打敗了丹麥人。38歲的他登上帝位,韋塞克斯王朝復辟。登基初期,愛德華注重英、法聯姻,但卻導致了未來的大亂。1045年至1065年間,他開始修建西敏寺,一生都是在治理英國的時代中,被喻為“在威廉一世前最英明的帝王”。
英格蘭國王哈羅德二世逝世
哈羅德二世(1022年-1066年10月14日),盎格魯-薩克遜王朝之韋塞克斯王國的末代君主(1066年在位)。懺悔者愛德華去世後,王后之兄哈羅德即位,但是他才剛上任。馬上就被威廉一世擊倒,成為英國歷史上鼎鼎有名的短命王。
北宋詩人蘇洵逝世
蘇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號老泉。北宋文學家,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蘇軾和蘇轍的父親。父子三人被稱為“三蘇”,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蘇洵小時不好學,成名很晚,一直到27歲後才開始發憤讀書。嘉佑元年(1056年),他到汴京拜訪歐陽修,文章受到歐陽修的賞識,以為雖賈誼、劉向不過也,士大夫爭誦一時,文名因而大盛。但嘉祐三年(1058年),宋仁宗召他參加考試時,他卻推病不去。嘉祐五年(1060年)得任秘書省校書郎,後為霸州文安縣主簿。又授命與姚辟同修《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書成後不久病逝。蘇洵的文章主要是以史論政,繼承《孟子》和韓愈的議論文傳統,論點鮮明,論據有力。歐陽修稱讚他“博辯宏偉”,“縱橫上下,出入馳驟,必造於深微而後止”(《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志銘》);但有時不免帶有詭辨氣息,不免迂闊偏頗,是其短處。蘇洵在《上田樞密書》中也自評其文兼得“詩人之優柔,騷人之清深,孟、韓之溫淳,遷、固之雄剛,孫、吳之簡切”。蘇洵作詩不多,擅寫五古,詩頗質樸蒼勁。散文作品有《六國論》、《心術》、《幾策》、《權書》、《辨奸論》、《衡論》和《六經論》,後世傳有《嘉佑集》十五卷。宋庠卒
治平三年(1066)四月,北宋著名文學家宋庠去世。宋英宗親自為他的墓碑題寫“忠規德范之碑”,以表彰他的功績。宋庠和他的弟弟宋祁自參加科舉考試開始,便以文章著稱於天下,宋庠尤其擅長詩和賦。平時生活儉樸,不好聲色,格外愛好讀書,至死不厭。在任官期間,清正廉潔,奉公守法。雖然位至宰相,,但頗具儒生風範,遇事總是分辨是非,曾與宰相呂夷簡不合,被迫出知揚州(今江蘇揚州)。皇祐元年(1049)再度出任宰相,但在任職期間並無多大建樹,其後被罷相位。死後朝廷追贈宋庠諡號為元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