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趙松庭九歲習笛,啟蒙老師是他的父親及國小音樂教師。
趙松庭13歲就能吹奏婺劇的許多曲調。
16歲擔任婺 劇樂隊中的首席“正吹”。除了吹笛外,他同時學會了演奏嗩吶、先鋒(長號)、板胡、徽胡,完成了婺劇著名套曲《花頭台》的全套演奏。
趙松庭17歲拜地方藝人葉小苟為師,學吹許多民間戲曲曲調。
國中畢業後,他考入錦堂師範。
1947年,又考入法學院讀法律。
1949年,趙松庭考入部隊文工團,隨後參抗美援朝。
1956年,趙松庭進入浙江省民間歌舞團,加入中國音樂家協會,並應邀到上海音樂學院兼課。他創作改編了《早晨》、《三五七》等數十首笛子曲,錄製了《早晨》、《和平鴿》、《牧羊歌》等唱片,出版了《趙松庭的笛子》一書。
同年,周恩來總理還曾經邀請趙松庭和馬連良、周小燕、黃虹、傅聰等幾位文藝界知名人士到他家作客。席間,趙松庭為總理演奏《早晨》,他以極長的氣息與快速指法相結合的技法,塑造出騰空飛翔、流利華彩的音樂形象,總理指名要他參加中國青年藝術家代表團去訪問西歐。
1957年,趙松庭被選送到莫斯科參加世界青年聯歡節。可是,從莫斯科回來,他被加上“笛子指揮黨”的罪名,被錯劃為“右派”,送到農村勞動。勞動之餘,趙松庭每天堅持練笛,並寫出了《歡樂的山谷》、《婺江風光》等名曲。這不由得使人聯想起司馬遷的名句:“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1962年,在周總理及省委有關領導同志的關懷下,趙松庭回到了浙江歌舞團。
1964年,趙松庭在“上海之春音樂會”上用自己發明的“排笛”演奏了《婺江風光》、《採茶忙》、《蔭中鳥》等樂曲,得到了許多音樂家、文藝家的高度評價。
從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趙松庭便被剝奪了上台演奏的權利,他大部分時間從事笛子製作和樂器聲學的研究。在整個“文革”期間,他製作了將近2000支笛子,同時在理論上解決了橫笛頻率的計算問題。
1972年,他根據這項成果,寫了《橫笛頻率計算與套用》一文,發表在《樂器科技》上。
1973年,趙松庭調回“浙歌”後不久又被打成了右傾翻案分子,從事看門、掃地、燒開水的工作。在從事繁重紛雜體力勞動的同時,他著意培養了一代“浙派”青年演奏家,如蔣國基、詹永明、張維良、杜如松、戴亞等。
1976年,趙松庭調到浙江省藝術學校任教。
1980年後,趙松庭相繼在上海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任教,並先後奔赴天津、武漢、濟南、南京、成都、重慶、內蒙古及港、澳、台、東南亞等地講學。
1982年,趙松庭應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之邀舉辦講座,播講了《竹笛演奏技巧》。
2001年,病逝於杭州。
個人作品
曾創吹笛循環換氣法。創作笛子獨奏曲《早晨》、《三五七》 、 《婺江風光》等。著有《橫笛的頻率計算與套用》、《笛藝春秋》、《笛子演奏基礎教程》等著作,是中國第一位成功研製排笛、骨笛和銅管雙笛的竹笛大師。
詩作:《登泰山即興》
從容不迫登泰山,石級萬千腳下看。
若得攬天長纓在,縱身跳入白雲間。
一九八二年九月十五日深夜
漢江飛彩鳳,雲夢聚玉龍。
霜竹迎風綠,山花透雨紅
九八二年四月六日於武漢即興
個人成就
博學精藝
中國笛子有以秀美、典雅、華麗為特色的“南派”和以粗獷、明亮、剛勁特色的“北派”,趙松庭為了更好地表現時代精神,打破南北的界限,兼收兩者之長,並借鑑西洋長笛的某些技巧,形成柔中有剛、剛柔並濟的“浙派”。他還將嗩吶的特殊循環換氣法運用到笛子演奏上,豐富了笛子的表現手段。趙松庭的笛子藝術自成體系,集笛子演奏、創作、製作、科學研究、著述和教學於一身,他對浙江和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及其發展的貢獻是巨大的。
他首創吹笛循環換氣法,創造和首先使用了排笛,創造了L型倍低音大笛,親手設計製作出古代笛類吹奏樂器“篪”。他首創橫笛頻率計算的理論和方法,創作及改編了《二凡》、《西皮花板》、《鷓鴣飛》、《採茶忙》、《幽蘭逢春》等十餘首笛子獨奏曲,皆已廣泛流傳。這些樂曲,已成為中國樂壇藝術寶庫中的瑰寶。與此同時,他發表了《竹笛源流》、《低音笛及L型笛》、《中國笛子藝術的繼承和發展》、《同管雙笛》等論文,編著出版了《竹笛演奏技巧廣播講座》等著作。
教學特色
趙松庭在美學觀點上,主張“音樂技巧為表現內容服務,脫離內 容表現的不能稱為技巧;竹笛本身在不斷發展,技巧也必須不斷創新;技巧不論中外古今南北西東,只要對內容表現有幫助,我們都要吸收。” 趙松庭的笛藝雖然來自民間,未進過音樂院校,但他的文學修養與科技知識相當淵博,因而教學的系統性,科學性較強,教材的編寫也相當簡明扼要,結構嚴謹,門下弟子成才率甚高,他的學生中有不少人在海內外享有盛名。趙松庭感到唯一遺憾的是,尚未培養出優秀的女弟子。他說:“唐代、宋代吹笛的多是女孩子,我打算招收一批女學生,探索一下,是否能出現女性笛子演奏家。”
他的教學,十分注重基本功的紮實和藝德培養,以形象生動的比喻,所講的藝德、藝技,使學生們沒齒難忘,有時候,他以幽默風趣的方法,鼓勵學生提高認識,增強信心。他有較高的文學修養和豐富的歷史知識,與人交談,他往往可以引經據典,出口成章。他的笛子功夫,古稀之年,仍然青春勃發。他還親自參加演奏並出版了印片《趙松庭笛曲精選》和《笛子教程音像帶十講》等。
研究探索
趙松庭還進行了兩項研究,一是彎管笛,可以增加笛子的長度,而不影響演奏的方便; 二是“同管雙笛”,又名“雁笛”,演奏時雙手如同大雁飛舞,非常別致美觀。此笛歷史文獻有記載,從壁畫中能見到,現已被齊齊哈爾市路文明、路文汗兩兄弟發明並創新。
趙松庭深入餘姚河姆渡對出土骨哨進行考察後,認定笛子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它的歷史可以上溯到七千年前。他從“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等古人詩句中,萌發了用玉石制笛,再現民族瑰寶的想法,試製成功的玉笛已在海外投入演出實踐 。
在律學方面,他認為純律、平律均無不可,不宜定死,否則風格要受損失。溫度會影響發音的頻率,他主張根據不同溫度製作不同規格的笛子,就不能混用。他堅持笛子必須科學化,只有具備較高深的數學、物理學知識和運算能力,才能製作出合乎標準的笛子。
人物評價
趙松庭的演奏既有南派典雅的風格,又吸收北派剛勁明亮的特色。他從事笛子藝術工作六十年,被公認為中國笛子的代表人物之一、浙派笛子藝術的創始人,並被譽為“江南笛王”。他將婺劇嗩吶慣用的循環換氣法移植到笛子演奏上,豐富了竹笛演奏的表現力,形成了剛柔相濟的獨特風格。他創造和首先使用了排笛,創造了L型倍低音大笛,大大開闊了竹笛演奏的音域,並親手設計製作出古代笛類吹奏樂器“篪”。
著名律師、趙松庭先生生前好友曹星在他的悼文中說:“趙松庭對所有學生的關愛至深,海內外哪一位有成就的笛子演奏家沒有向他拜師求藝。令我感動的是上海民樂團俞遜發為了把趙老師作為他成才的主要導師,竟無意中得罪了啟蒙老師陸春齡,後來在何無奇先生追悼會上我把他拉到陸老師面前懇請原諒……但趙松庭先生是屬於中國音樂界的大師,他的一生值得後人永遠懷念和研究。”
趙松庭先生生前的得意門生,住加拿大溫哥華笛子演奏家鄭濟民在一篇文章中寫道:“與趙老師的每次見面,每一封來信,都充滿言傳身教。在鼓勵之中,同時提出我的不足之處,嚴格要求,指出新的方向和指標,就像慈父般循循善誘。我的成長、我的為人處世,深受他的影響……趙老師自己一生在藝術道路上歷盡坎坷,他淡泊名利,默默耕耘,他也時常教導我要有這樣的情操。他博學多才……趙老師時我們的良師益友,他對我們慈父般的關懷使我們不斷地成長與成熟。
粵劇名家(二)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源自南戲,是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這些粵劇名家都為粵劇的繁榮發展奉獻了自己的青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