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主管教育事業和語言文字工作的國務院組成部門。截至2017年7月,教育部設有19個內設司、局,“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也設在其中。另外,教育部還直接管理15個教育類社會團體和組織。1985年至1998年教育部稱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委員會。

基本信息

歷史發展

1912年1月9日,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19日,頒布了《普通教育暫行辦法》和《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準》,這是中國資產階級首次以中央政府名義發布的教育檔案。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後,成立文化教育委員會、教育部,設立普通教育、專門教育和社會教育三司。

1949年12月23日-31日,教育部召開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

1950年6月1日-9日,教育部召開第一次全國高等教育工作會議。

1950年8月1日,教育部頒布新中國第一個《中學暫行教學計畫(草案)》。2日-11日,中國教育工會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50年10月3日,中國人民大學舉行開學典禮。這是新中國創辦的第一所新型大學。

1951年3月19日,教育部召開第一次全國中等教育會議。

1951年8月27日-9月11日,教育部合併召開第一次全國初等教育會議和第一次全國師範教育會議。

1951年9月20日-28日,教育部召開第一次全國民族教育會議。

1952年3月18日,教育部頒發了《中學暫行規程(草案)》、《國小暫行規程(草案)》。

1952年11月,增設高等教育部、體育運動委員會、掃除文盲工作委員會。

1954年,掃除文盲工作委員會併入教育部。

1955年7月30日,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畫》,其中提出教育事業五年建設的計畫和工作重點。

1956年6月2日,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籌備處成立,4年後正式建所。

1958年2月,高等教育部併入教育部。

1964年7月,恢復高等教育部。

1966年7月,高等教育部併入教育部。

1970年6月,中共中央決定撤銷教育部,成立國務院科教組。6月27日,中共中央批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關於招生(試點)的請示報告》。《報告》提出廢除招生考試制度。

1975年1月,第四屆全國人大決定恢復教育部,整頓教育工作開始。

1977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關於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從此恢復了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的制度。11月3日,教育部、中國科學院聯合發出《關於1977年招收研究生的通知》。“文化大革命”期間長期中斷的招收培養研究生的工作從此開始恢復。

1978年8月26日,教育部發出通知,決定從9月1日起在全國中國小執行《小學生守則》和《中學生守則》,以後又相繼發布了《高等學校學生守則(試行草案)》、《中等專業學校學生守則(試行草案)》和《中等師範學校學生守則(試行草案)》,成為新時期各級各類學校學生行為準則。

1985年6月18日,全國人大六屆十一次常委會決定撤銷教育部,設立國家教育委員會。

1997年,國家教委組織實施“高等師範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畫”,形成一大批重要項目成果。

1998年3月10日,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的決定》,國家教育委員會更名為教育部。

2000年,教育部頒布《實施辦法》,逐步構建了教師資格制度法律法規體系。

2008年,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重點加快發展農村中等職業教育並逐步實行免費”的任務。

2015年10月29日,“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首次寫入中共中央全會審議通過的檔案。

2018年11月1日,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成立會議在京舉行。

主要職責

一、研究擬定教育工作的方針、政策;起草有關教育的法律、法規草案。

二、研究提出教育改革與發展戰略和全國教育事業發展規劃;擬定教育體制改革的政策以及教育發展的重點、結構、速度,指導並協調實施工作。

三、統籌管理本部門教育經費;參與擬定籌措教育經費、教育撥款、教育基建投資的方針、政策;監測全國教育經費的籌措和使用情況;按有關規定管理國外對我國的教育援助、教育貸款。

四、研究提出中等和初等教育各類學校的設定標準、教學基本要求、教學基本檔案;組織審定中等和初等學校的統編教材;指導中等及中等以下各類教育的教育教學改革;組織對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的督導與評估。

五、統籌管理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高等職業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社會力量舉辦的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和繼續教育等工作。研究提出高等學校設定標準,審核高等學校的設定、更名、撤銷與調整;制定學科專業目錄、教學基本檔案,指導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和高等教育評估工作;負責“211工程”的實施和協調工作。

六、統籌和指導少數民族教育工作,協調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援助。

七、規劃並指導高等學校的黨建工作和各級各類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品德教育工作、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工作及國防教育工作。

八、主管全國的教師工作,制定各級各類教師資格標準並指導實施;研究提出各級各類學校的編制標準;統籌規劃學校教師和管理人員的隊伍建設工作。

九、統籌管理各類高等學歷教育的招生考試工作;制定各類高等學校招生計畫;負責各類高等學歷教育的學籍管理工作;歸口管理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擬定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組織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分配工作。

十、規劃並指導高等學校的自然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巨觀指導高等學校的高新技術套用研究與推廣、科研成果轉化和“產學研”結合等工作;協調並指導高等學校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國防科技攻關項目的實施工作;指導高等學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的發展建設。

十一、統籌管理並協調、指導教育系統的外事工作,擬定出國留學和來華留學管理工作的方針、政策;規劃並協調、指導對外漢語教學工作;指導我駐外教育機構的工作。負責協調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及台灣地區的教育交流。

十二、負責教育基本信息的統計、分析和發布。

十三、擬定國家語言文字工作的方針、政策;編制語言文字工作中長期規劃;制定漢語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規範和標準並組織協調監督檢查;指導推廣國語和國語測試工作。

十四、統籌規劃學位工作,起草有關學位工作的法規;負責實施國家的學位制度;負責國際間學位對等、學位互認等工作;承辦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的有關具體工作。

十五、負責協調“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各委員單位及其他部門、機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展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合作與交流;負責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亞太地區辦事處、駐京辦事處的聯繫與交流;負責與我國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常設代表團的聯絡並指導其工作。

十六、承辦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交辦事項。

十七、承辦國務院交辦的其他事項 。

組織機構

司局機構

一、辦公廳
負責文電、會務、機要、檔案、財務、資產等機關日常運轉工作以及政務公開、新聞發布、來信來訪、安全保密等工作。
二、政策法規司
研究教育改革與發展戰略並就重大問題進行政策調研;起草綜合性教育法律法規草案;承辦全國教育系統法制建設和依法行政的有關工作;承擔機關有關規範性檔案的合法性審核工作,承擔有關行政複議和行政應訴工作。
三、發展規劃司
擬訂全國教育事業發展規劃;承擔高等學校管理體制改革的有關工作;會同有關方面擬訂高等教育招生計畫和高等學校設定標準;參與擬訂各級各類學校建設標準;會同有關方面審核高等學校設定、撤銷、更名、調整等事項;承擔教育基本信息統計、分析工作;承擔直屬高等學校和直屬單位的基建管理工作;承擔民辦教育的統籌規劃、綜合協調和巨觀管理的有關工作;承擔高等學校的安全監督和後勤社會化改革管理工作。
四、人事司
承擔機關和直屬單位、直屬高等學校、駐外使(領)館教育處(組)等幹部人事工作;規劃、指導高等學校教師和教育行政幹部隊伍建設工作;承擔指導教育系統人才隊伍建設工作。
五、財務司
參與擬訂教育經費籌措、教育撥款、學生資助的方針、政策;承擔統計全國教育經費投入情況的有關工作;負責直屬高等學校和直屬單位國有資產、預決算、財務管理和內部審計;參與義務教育保障機制經費、有關教育專項經費管理;參與利用國際金融組織等對我國教育貸款的立項工作。
六、基礎教育一司
承擔義務教育的巨觀管理工作,會同有關方面提出加強農村義務教育的政策措施,擬訂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政策,提出保障各類學生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政策措施;會同有關方面擬訂義務教育辦學標準,規範義務教育學校辦學行為,推進教學改革;指導中國小校的德育、校外教育和安全管理。
七、基礎教育二司
承擔普通高中教育、幼兒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巨觀管理工作;擬訂普通高中教育、幼兒教育、特殊教育的發展政策和基礎教育的基本教學檔案;組織審定基礎教育國家課程教科書,推進課程改革;指導中國小教學信息化、圖書館和實驗設備配備工作。
八、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
承擔職業教育統籌規劃、綜合協調和巨觀管理工作;擬訂中等職業教育專業目錄和教學基本要求;會同有關方面擬訂中等職業學校設定標準;指導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和教材建設工作;指導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培養培訓工作;承擔成人教育以及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巨觀指導工作。
九、高等教育司
承擔高等教育教學的巨觀管理工作;指導高等教育教學基本建設和改革工作;指導改進高等教育評估工作;擬訂高等學校學科專業目錄、教學指導檔案;指導各級各類高等繼續教育和遠程教育工作。
十、教育督導團辦公室
擬訂教育督導的規章制度和標準,指導全國教育督導工作;組織對各地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的督導評估和檢查驗收;發布國家教育督導報告;組織開展全國基礎教育發展水平和質量監測;承擔國家教育督導團的具體工作。
十一、民族教育司
指導、協調少數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工作;統籌規劃少數民族“雙語”教育工作;指導中小學生民族團結教育;負責協調對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援助。
十二、師範教育司
規劃、指導全國中國小教師隊伍建設;擬訂教師教育標準和各級各類師範院校培養目標、規格及師範教育基本專業目錄;指導師範教育教學改革和師資培訓工作;會同有關方面擬訂各級各類教師資格標準並指導教師資格制度的實施。
十三、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
指導大中國小體育、衛生與健康教育、藝術教育、國防教育工作;擬訂相關政策和教育教學指導性檔案;規劃、指導相關專業的教材建設以及師資培養、培訓工作;協調大中學生參加國際體育競賽和藝術交流活動。
十四、思想政治工作司
承擔高等學校學生與教師的思想政治工作,巨觀指導高等學校基層黨組織建設、精神文明建設以及輔導員隊伍建設工作;負責高等學校穩定工作和政治保衛工作,及時反映和處理高等學校有關重大問題;負責高等學校網路文化建設與管理工作。
十五、社會科學司
統籌規劃和協調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工作;規劃、組織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工作,組織、協調高等學校承擔國家重大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並指導實施;協調直屬高等學校和直屬單位出版物的監督管理工作,承擔教育系統新聞電視的指導和協調工作。
十六、科學技術司
規劃、指導高等學校科學技術工作;協調、指導高等學校參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以及高等學校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等各類科技計畫的實施工作;指導高等學校科技創新平台的發展建設;指導教育信息化和產學研結合等工作。
十七、高校學生司
承擔各類高等學歷教育的招生考試和學籍學歷管理工作;指導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高等學校開展大學生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參與擬訂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政策;組織實施國家急需畢業生的專項就業計畫。
十八、直屬高校工作司
指導直屬高等學校制定發展戰略規劃,規範並監督直屬高校辦學行為;承擔直屬高等學校管理體制調整和改革工作;配合有關方面加強直屬高等學校領導班子思想政治建設等有關工作。
十九、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
組織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擬訂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改革與發展規劃;指導與管理研究生培養和學科建設的有關工作;承擔研究生院的設定和國家重點學科的建設與管理工作;承擔“211工程”、“985工程”的實施和協調工作;承辦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的具體工作。
二十、語言文字套用管理司
擬訂語言文字工作的方針、政策和中長期規劃;組織實施語言文字規範化工作;監督檢查語言文字的套用情況;組織推行《漢語拼音方案》,指導推廣國語工作以及國語師資培訓工作;承辦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的具體工作。
二十一、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研究並審定語言文字標準和規範,擬訂語言文字信息處理標準;指導地方文字規範化建設;承擔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規範化工作,指導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信息處理的研究與套用。
二十二、國際合作與交流司(港澳台事務辦公室)
組織指導教育方面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擬訂出國留學、來華留學、中外合作辦學、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管理工作的政策;承擔教育涉外監管的有關工作;指導駐外使(領)館教育處(組)的工作;規劃、協調、指導漢語國際推廣工作,開展與港澳台的教育合作與交流。
機關黨委:負責機關和在京直屬單位的黨群工作。
離退休幹部局:負責機關離退休幹部工作,指導直屬單位的離退休幹部工作。

主要團體

教育部機關服務中心國家教育行政學院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
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
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
語言文字套用研究所國家開放大學
中央電化教育館中國教育電視台
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秘書處
教育部經費監管事務中心教育部民族教育發展中心
中國教育報刊社教育部考試中心
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全國學生資助中心
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諮詢與就業指導中心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
中國教育出版傳媒集團(下屬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 版社、語文出版社)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秘書處
教育部學生體育協會聯合秘書處
中國教育學會秘書處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秘書處
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秘書處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秘書處

直屬高校

北京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清華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化工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北京語言大學 北京外國語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中國農業大學 中國傳媒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中國政法大學 中央財經大學 中央音樂學院
中央戲劇學院 中央美術學院 北京中醫藥大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南開大學 天津大學
華北電力大學 東北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吉林大學 東北師範大學 東北林業大學
復旦大學 同濟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東華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上海外國語大學 南京大學 上海財經大學
東南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河海大學
江南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
合肥工業大學
中國藥科大學 浙江大學
廈門大學 山東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武漢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武漢理工大學 華中師範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湖南大學
中南大學 中山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四川大學 西南財經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重慶大學 西南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陝西師範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長安大學 蘭州大學

領導設定

現任領導

姓名現任職務
陳寶生
中共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教育部部長、黨組書記
朱之文   教育部副部長、黨組成員
孫 堯
教育部副部長、黨組成員
杜占元
教育部副部長、黨組成員,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任
田學軍
教育部副部長、黨組成員
林蕙青
教育部副部長、黨組成員
吳道槐
中央紀委駐教育部紀檢組組長、教育部黨組成員
田學軍
教育部副部長、黨組成員
鄭富芝
教育部黨組成員,教材局局長
暫缺教育部部長助理、黨組成員,人事司司長

歷任部長

歷任教育部部長有馬敘倫、楊秀峰、何偉、周榮鑫、劉西堯、蔣南翔、何東昌、陳至立(女)、周濟、袁貴仁、陳寶生;
歷任國家教育委員會主任有李鵬、李鐵映、朱開軒。(1985年6月-1998年3月設立 )

中國教育部歷任教育部長

 任次姓名任期個人簡介
第一任馬敘倫1949年至1954年 馬敘倫 馬敘倫 馬敘倫(1885.4—1970.5),現代學者、書法家。字彝初,更字夷初,號石翁,寒香,晚號石屋老人。男,漢族,浙江杭縣(今餘杭)人。他從1949年至1952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的第一任部長,從1952年到1954年是第一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部部長。
第二任楊秀峰1954年至1965年 楊秀峰 楊秀峰 楊秀峰(1897.2.27—1983年),原名碧峰,字秀林。1954年9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根據一屆人大一次會議的決定,任命楊秀峰為高等教育部部長。 1958年2月11日,一屆人大五次會議通過《關於調整國務院所屬組織機構的決定》,高等教育部和教育部合併成為教育部,楊秀峰任部長。
第三任蔣南翔 1965年1月至1966年7月 蔣南翔 蔣南翔 蔣南翔(1913—1988)中國青年運動領袖、教育家。江蘇宜興人。1965年1月至1966年7月任高等教育部部長。
第四任劉西堯 1977年至1982年 劉西堯 劉西堯 劉西堯,1916年生,湖南省長沙市人。畢業於國立武漢大學物理系。1936年參加革命,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長期在國防科技戰線工作,1963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76年10月至1977年1月曾出任光明日報總編輯。1977年出任教育部部長,參與了恢復高考這一重大決策的制定和實施。
第五任何東昌1982年至1998年 何東昌 何東昌 何東昌(1923.4-)1950年3月至1951年2月任清華大學黨總支書記,1951年2月至1953年9月任清華大學黨委書記。1982年後調離清華大學,任教育部部長、黨組副書記。
第六任陳至立1998年至2003年 陳至立 陳至立 陳至立,女,漢族,1942年11月生,福建仙遊人,1961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4年9月參加工作,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電介質物理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副研究員。1998—2003年 教育部部長、黨組書記。
第七任周濟2003年3月至2009年10月31日 周濟 周濟 周濟 (1946年8月26日-),男,漢族,上海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中共黨員,1970年3月參加工作,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機械工程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2003年3月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被任命為教育部部長。2008年3月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被任命為教育部部長。
第八任袁貴仁2009年10月31日至— 袁貴仁 袁貴仁 袁貴仁,男,漢族,1950年11月生,安徽固鎮人,中共黨員,1969年5月參加工作,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碩士學位,教授。第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2009年10月31日 袁貴仁接替周濟出任中國教育部部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