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喀麥隆最早的居民是俾格米人的巴卡部落。說班圖語的族裔最也早起源於喀麥隆的高地地區,但在歐洲人入侵前,大部分已經遷走。到1884年為止,國王—杜阿拉(Douala)是喀麥隆當地最具有權力的來自非洲本土的君主。
早在1472年,來自歐洲的葡萄牙海員已經開始在喀麥隆的海岸登入。喀麥隆這個名字源自於盛產蝦的河流Wouri,以前這條河曾經被命名為(蝦河Rio de Camarões)。從1520年起,這裡開始與葡萄牙進行象牙、棕櫚油、原料糖貿易交易。這期間,販賣黑人的奴隸交易在這裡從未興起。直至1820年,販賣黑人奴隸貿易在喀麥隆也開始相繼興盛起來。最終在1840年7月10日,國王—杜阿拉(Duala)與英國簽署了在世界範圍內全面禁止販賣人口、奴隸的公民條約(作為對比,美國在1865年、巴西在1888年才全面禁止販賣人口、奴隸)。
從1868年起由於漢堡Woermann商會在Wouri河口開始建立分號,有越來越多的德國人來到喀麥隆。1884年7月14日,德國總領事Gustav Nachtigal博士作為德皇特使同國王—杜阿拉(Duala)以及喀麥隆其他地方的藩王一起簽署了保護條約,由此宣布喀麥隆成為德國所謂的“保護地”,實質上就德國海外殖民地。
1960年1月1日,法屬喀麥隆託管區在聯合國授權的託管協定結束後進行了一次全民投票,確定脫離法國控制,國名定為“喀麥隆共和國”。與此同時,英國託管的喀麥隆同樣也進行了一場全民投票,位於英屬區的北部地區決定與奈及利亞合併,南部地區決定與喀麥隆合併(1961年10月1日),國名改為“喀麥隆聯邦共和國”。1984年國名再改為“喀麥隆共和國”。這就是今天喀麥隆使用兩種官方語言(英語、法語)的背景原因。
喀麥隆獨立後上任的總統:芙拉人—阿赫馬杜·阿希喬(Ahmadou Ahidjo)建立起一個血腥的獨裁統治,並對一切反對者進行鎮壓。這期間阿希喬通過法國顧問的幫助,為了確保他的政權穩定,一直在進行血腥的鎮壓。1966年9月1日,建立起了一支名叫喀麥隆民族聯盟 Union Nationale Camerounaise(縮寫:UNC)的統一黨,並從1985年起改名為喀麥隆人民民主運動(Cameroon People's Democratic Movement縮寫:RDPC)。
1972年喀麥隆通過改革,國家由原來的聯邦制改為聯合一體的共和制。
1982年11月6日總統—阿希喬退位,繼任者政府前總理保羅·比亞(Paul Biwa)成為新的喀麥隆國家元首,以及統一黨喀麥隆民族聯盟(UNC)的主席。1984年比亞贏得了大選,並挫敗了一場可能發生的政變。在之後建立起的新統一黨喀麥隆人民民主運動(RDPC)中,比亞承諾要使喀麥隆全國實現更多的社會公平以及民主。
在1988年的大選中,比亞又一次贏得了多數,這期間他沒有遇到任何競爭對手、候選人。
由於1980年代他的政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社會問題,這些事情重創了保羅·比亞和他腐敗的內閣。由於受到反對黨派的壓力,總統比亞決定在1992年實行自由大選,結果是:比亞再次贏得大選。大選結果表明,統一黨RDPC獲得89個議席,必須與最大的反對黨UNPD(65個議席)聯合執政。
1997年通過法國幫助送給他的反對派競爭者,保羅·比亞巧妙的利用這名法國派來的反對派候選人獲得了大選的絕對多數議席,並在大選後的第二年得到了確定。
自然環境
區域位置
喀麥隆共和國位於非洲中西部,南與赤道幾內亞、加彭、剛果接壤,東鄰查德、中非,西部與奈及利亞交界,北隔查德湖與尼日相望,西南瀕臨幾內亞灣。海岸線長354公里。全境類似三角形,南部寬廣,往北逐漸狹窄,查德湖位於它的頂端。南北最長距離約1232公里,東西約720公里。
地形地貌
喀麥隆地形複雜,除查德湖畔和沿海有小部分平原外,全境大多是高原和山地。西部和中部為平均海拔1500~3000米的高原,成為尼日河、剛果河和查德湖等水系的分水嶺。西南近海處的喀麥隆火山是西非的最高峰,海拔4070米。
按地理環境特點區分,喀麥隆大致可分為5個自然區:西部山區、沿海森林平原、內陸森林高原、阿達馬瓦高原、北部熱帶草原,其自然地理風貌包括海灘、沙漠、高山、雨林及熱帶草原等。
氣候特徵
喀麥隆屬熱帶氣候,南部溫度不超過25℃,氣候濕熱;北部通常在25℃~34℃之間,氣溫高且乾燥,全國年平均溫度為24℃。每年3月到10月為雨季,10月到翌年3月為旱季。降雨量由北向南漸增,年平均降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喀麥隆火山山麓全年降雨量高達1萬毫米,是世界降雨量最多的地區之一。
水系分布
喀麥隆主要河流有:薩那加河、尼昂河、武里河、洛貢河及貝努埃河。主要湖泊有查德湖、巴隆比湖、尼奧斯湖。
自然資源
喀麥隆的礦產資源種類不少,但蘊藏量不很豐富,截止2012年已查明的主要礦藏有:鋁礬土,主要產在北部,蘊藏量在10億噸以上,品位為40%~43%;鈾礦砂,產在北部和東部;金礦,產在貝塔雷—奧亞地區;還有鑽石、銅、鋅、鉛、錳、鉬、鎳、白鎢等;石油主要分布在幾內亞灣,儲量估計為1.03億噸,天然氣儲量約為1100億立方米。
森林是喀麥隆一項極為重要的自然資源,全國森林面積達2200萬公頃,約占國土面積的47%,其中80%可供開採,並且盛產黑檀木、桃花心木等貴重木材;喀麥隆水力資源十分豐富,占世界水力資源總量的3%。喀麥隆具有的土質、氣候、地形等特點,適宜多種農作物的生長。
主要農作物有咖啡、可可、棉花等經濟作物和小米、高粱、玉米等糧食作物。
北部有豐富的草原和水源,因此畜牧業比較發達,主要飼養牛、羊、豬等牲畜。
沿海及河、湖流域還有歷史悠久的捕魚業。
行政區劃
喀麥隆全國劃分為10個大省(極北省、北部省、阿達馬瓦省、東部省、中部省、南部省、濱海省、西部省、西南省、西北省),58個小省,309個區。
首都雅溫得(Yaounde),位於喀麥隆中部高原地區,是喀麥隆的政治文化中心。人口213.2萬(2010年)。海拔較高,氣候涼爽,雨水充分,年均氣溫24.9℃,降雨量1299毫米,降雨期133天。
最大的城市:杜阿拉,港口城市,是喀麥隆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城市,喀麥隆最大的港口,位於喀麥隆西部沿海。
主要旅遊城市:克里比,位於東南部沿海,漁業資源豐富;林貝,位於喀麥隆西部沿海,衝浪者的天堂;巴爾馬由,位於雅溫得西部,原始風光和沿河獨木舟旅遊久負盛名。
省和州 | C1987 | E2003 | 面積(km) | 首府 | CE2003 |
北端Extrême-Nord | 1855695 | 2889200 | 34,246 | 馬魯阿Maroua | 284,200 |
迪亞馬雷Diamaré | 383949 | 4,665 | 馬魯阿Maroua | 284,200 | |
卡埃雷Kaele | 228737 | 5,033 | 卡埃雷Kaélé | 109,100 | |
洛貢-沙里Logone-et-Chari | 278854 | 10,183 | 庫塞里Kousséri | 313,800 | |
馬約-達奈Mayo-Danaï | 354181 | 5,300 | 雅古阿Yagoua | ||
馬約-薩瓦Mayo-Sava | 209718 | 2,736 | 莫拉Mora | ||
馬約-扎納加Mayo-Tsanaga | 425427 | 4,393 | 莫科洛Mokolo | 201,500 | |
北部Nord | 832165 | 1295700 | 65,576 | 加魯阿Garoua | 387,000 |
貝努埃Bénoué | 385381 | 13,614 | 加魯阿Garoua | 387,000 | |
法羅Faro | 57671 | 13,624 | 波利Poli | ||
馬約-盧蒂Mayo-Louti | 255735 | 4,162 | 基德Guider | ||
馬約雷Mayorey | 164316 | 36,529 | 喬利雷Tchollire | ||
阿達馬瓦Adamaoua | 495185 | 771000 | 63,691 | 恩岡代雷Ngaoundéré | 180,600 |
杰倫Djerem | 59369 | 13,283 | 蒂巴蒂Tibati | ||
法羅-迪奧Faro-Deo | 43904 | 10,435 | 蒂涅雷Tignere | ||
馬約-班約Mayo-Banyo | 92668 | 8,520 | 班約Banyo | ||
姆貝雷Mbere | 126859 | 14,267 | 梅甘加Meinganga | ||
維納Vina | 168242 | 15,600 | 恩岡代雷Ngaoundéré | 180,600 | |
東部Est | 517198 | 805300 | 109,011 | 貝爾圖阿Bertoua | 148,600 |
本巴-恩科戈Boumba-Nkogo | 82102 | 30,630 | 約卡杜馬Yokadouma | ||
上尼永Haut-Nyong | 150220 | 36,040 | 阿邦姆邦Abong-Mbang | ||
卡代Kadeï | 130715 | 15,910 | 巴土裡Batouri | ||
隆-杰倫Lom-et-Djerem | 153696 | 26,320 | 貝爾圖阿Bertoua | 148,600 | |
中央Centre | 1651600 | 2571400 | 68,926 | 雅溫得Yaoundé | 1,154,400 |
上薩納加Haute-Sanaga | 79938 | 11,850 | 楠加埃博科 Nanga Eboko | ||
雷基埃Lékié | 239500 | 2,990 | 莫納特雷Monatele | ||
姆班Mbam | 206799 | 33,030 | 巴菲亞Bafia | ||
梅福Méfou | 141166 | 4,155 | 梅福Mfou | ||
姆芳迪Mfoundi | 704368 | 615 | 雅溫得Yaoundé | 1,154,400 | |
尼永-凱雷Nyong-et-Kéllé | 99535 | 6,360 | 埃塞卡Eseka | ||
尼永-姆福穆 Nyong-et-Mfoumou | 86838 | 6,170 | 阿科諾林加 Akonolinga | ||
尼永-蘇Nyong-et-Soo | 97396 | 3,580 | 姆巴爾馬約Mbalmayo | ||
南部Sud | 373798 | 58200 | 47,110 | 埃博洛瓦Ebolowa | |
賈-洛博Dja-et-Lobo | 125869 | 19,910 | 桑梅利馬Sangmelima | ||
恩代姆Ntem | 158840 | 16,000 | 埃博洛瓦Ebolowa | ||
大洋Océan | 92528 | 11,280 | 克里比Kribi | ||
西部Ouest | 1339791 | 2086000 | 13,872 | 巴富薩姆Bafoussam | 250,500 |
班布托Bamboutos | 213488 | 1,170 | 姆布達Mbouda | ||
上恩坎Haut-Nkam | 140941 | 960 | 巴芳Bafang | ||
梅努阿Ménoua | 250009 | 1380 | 德尚Dschang | ||
米菲Mifi | 356979 | 1170 | 巴富薩姆Bafoussam | 250,500 | |
恩代Ndé | 82409 | 1520 | 班甘特Bangangte | ||
努恩Noun | 287375 | 7690 | 豐班Foumban | ||
濱海Littoral[Côte] | 1352833 | 2109300 | 20239 | 杜阿拉Douala | 1,274,300 |
蒙哥Moungo | 338459 | 3720 | 恩康桑巴Nkongsamba 洛恩Loum | 120,800 133,300 | |
恩贛Nkam | 41170 | 6,300 | 雅巴西Yabassi | ||
濱海薩那加Sanaga-Maritime | 135818 | 9,310 | 埃代阿Edéa | 107,200 | |
伍里Wouri | 836380 | 890 | 杜阿拉Douala | 1,274,300 | |
西北Nord-Oueste | 1237348 | 1926400 | 17,810 | 巴門達Bamenda | 290,300 |
布伊Bui | 219695 | 2,300 | 昆博Kumbo | ||
東加-芒同Donga-Mantung | 228251 | 4,280 | 恩坎貝Nkambe | ||
門春Menchum | 218802 | 6,060 | 武姆Wum | ||
梅贊Mezam | 429285 | 2,870 | 巴門達Bamenda | 290,300 | |
莫莫Momo | 141771 | 1,790 | 姆本基Mbengwi | ||
西南Sud-Oueste | 838042 | 1304700 | 24,471 | 布埃亞Buea | 92,700 |
法科Fako | 251129 | 2,060 | 林貝Limbe | ||
馬紐Manyu | 217,568 | 10,180 | 曼菲Mamfe | ||
梅美Meme | 281,615 | 6,510 | 昆巴Kumba | 130,500 | |
恩迪安Ndian | 90,571 | 6,160 | 芒頓巴Mundemba | ||
喀麥隆Cameroon | 10,493,655 | 16,341,000 | 464,952 | 雅溫得Yaoundé |
國家象徵
國旗
喀麥隆國旗採用於1975年5月20日,是一面三色旗。由綠、紅、黃三直條組成,中有一黃星,星的尺寸沒有明確規定,故有所不同,但一定在中央。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從左至右由綠、紅、黃三個平行相等的豎長方形組成,紅色部分中間有一顆黃色五角星。綠色象徵南部赤道雨林的熱帶植物,還象徵人民對幸福未來的希望;黃色象徵北部草原和礦產資源,也象徵給人民帶來幸福的太陽光輝;紅色象徵聯合統一的力量。五角星象徵國家的統一。
國徽
喀麥隆國徽呈盾形,中央的紅色金字塔是喀麥隆火山的標誌,紅底裡面還繪有喀麥隆地圖和代表國家統一與平等的寶劍和天平。盾徽後面兩把交叉的金色束棒,象徵權威與不可侵犯。盾面上兩顆星星分別表示原英屬南部、法屬東部喀麥隆。國徽端的綬帶上用法文和英文寫著“和平、勞動、祖國”,下端的綬帶上寫著“喀麥隆共和國”。
國花
火焰花:灌木或高大草本;葉全緣或具不明顯的鈍齒;花橙紅色或粉紅色,排成頂生的狹圓錐花序,很少為腋生的總狀花序或聚傘花序;苞片小,小苞片缺;萼5裂,裂片狹;花冠管狀,肢偏於一邊或淺2唇形,裂片覆瓦狀排列;雄蕊2,有時有2枚退化的;子房常禿淨,有胚珠10-16顆;蒴果長,近四角形,有種子多顆;種子禿淨或被毛。
國歌
《集合歌》
歌詞大意:喀麥隆,你是我們祖先的搖籃,你在野蠻時代度過童年。但現在你就象太陽在升起,一步一步脫離蠻荒永遠向前。但願你的子孫從聽指揮,不分東西將身心奉獻,唯一的願望就是效忠祖國,各盡其職,始終不變。我們最親愛的國土,沒有你就沒有幸福,你是我們的歡樂和生命,光榮和愛,非你莫屬。
格言
和平,工作,祖國(法語:Paix - Travail - Patrie)
人口民族
喀麥隆全國總人口2040萬(2011年)。有200多個民族,主要有富爾貝族、巴米累克族、赤道班圖族(包括芳族和貝蒂族)、俾格米族、西北班圖族(包括杜阿拉族)。
政治
政體
喀麥隆實行單一總統制,權力來自中央。保羅·比亞總統執政以來,對內實行“民族復興”綱領,主張“民主化和民族融合”,經濟上實行有領導的“自由主義”政策;對外奉行獨立、不結盟和廣泛國際合作政策。1990年12月,實行多黨制。1992年舉行多黨立法選舉和總統選舉,保羅·比亞再次當選總統,組成以執政黨“喀麥隆人民民主聯盟”為主體的五黨聯合政府。1996年1月正式頒布新憲法,並舉行市鎮選舉,人民民主聯盟獲全國2/3市鎮席位,反對黨在部分西、北地區獲勝。1997年10月,比亞以92.57%的得票再度當選總統。2004年10月,比亞以70.92%的得票第五次當選總統。2011年10月9日,喀舉行總統選舉,比亞以77.989%的得票率第六次當選總統。
憲法
現行憲法於1972年5月20日經公民投票通過。1975年5月、1983年11月、1984年1月、1988年3月、1991年4月和1995年12月六次修改。憲法規定,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武裝部隊最高統帥,有權任免總理和根據總理的建議任命政府其他成員,頒布法律和法令,必要時可提前舉行總統選舉、宣布緊急狀態。總統由選民直接選舉,任期7年,可連任一屆。總統空缺時,由參議院議長代行總統職務。總理是政府首腦,領導政府工作,負責執行法律,行使制定規章權,任命行政官員。
議會
憲法規定,立法權由國民議會和參議院組成的兩院制議會行使。國民議會每年召開3次例會,主要討論和批准國家年度財政預算,審議和通過法律草案。議員由直接普選產生,任期5年。本屆國民議會於2007年7月選舉產生,共有180個席位,由5黨組成。其中人民盟占153席,社會民主陣線16席。 國民議會設議長1名、副議長6名。議長:卡瓦耶·耶格·賈布里勒(Cavaye Yeguie DJIBRIL),人民盟成員。
政府
本屆政府於2011年12月9日組成,包括總理1人、副總理11人、國務部長2人、部長34人、部長級代表10人、國務秘書10人、秘書長1人和副秘書長3人。主要成員如下:總理菲勒蒙·揚(Philémon Yang),副總理兼負責與議會關係部長阿馬杜·阿里(Amadou Ali),旅遊和娛樂國務部長貝洛·布巴·邁加里(Bello Bouba Maigari),司法、掌璽國務部長洛朗·埃索(Laurent Esso),總統府負責國防事務的部長級代表埃德加·阿蘭·梅貝·恩高奧(Edgar Alain Mebe Ngo’o),總統府負責國家最高監察事務的部長級代表亨利·埃耶貝·阿伊西(Henri Eyebe Ayissi),總統府負責公共採購的部長級代表阿巴·薩杜(Abba Sadou),領土管理和權力下放部長勒內·埃馬紐埃爾·薩迪(René Emmanuel Sadi),社會事務部長巴康·姆博克·卡特琳(Bakang Mbock Cathérine,女),農業和農村發展部長拉扎爾·埃西米·梅尼耶(Lazare Essimi Menye Menye),藝術和文化部長阿瑪·圖圖·穆納(Ama Tutu Muna,女),商務部長姆巴尓加·阿坦加納·呂克·馬格羅亞爾(Mbarga Atangana Luc Magloire),新聞部長伊薩·奇羅馬·巴卡里(Issa Tchiroma Bakary),地產、地籍和土地事務部長雅克利娜·庫姆·比西克(Jacqueline Koum à Bissike,女),水資源和能源部長巴西勒·阿坦加納·庫納(Basile Atangana Kouna),經濟、計畫和領土整治部長埃馬紐埃爾·恩加努·朱梅西(Emmanuel Nganou Djoumessi),基礎教育部長優素福·阿迪賈·阿麗姆(Youssouf née Adjidja Alim,女),畜牧業、漁業和畜產工業部長塔伊加(Dr TAIGA),就業和職業培訓部長扎沙里耶·佩雷韋(Zacharie Perevet),中等教育部長路易·巴佩斯·巴佩斯(Louis Bapes Bapes),高等教育部長雅克·法姆·恩東戈(Jacques Fame Ndongo),環境、自然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部長海萊·皮埃爾(Hele Pierre),財政部長阿拉明·奧斯曼·梅(Alamine Ousmane Mey),公職和行政改革部長米歇爾·安熱·安古昂(Michel Ange Angouen),森林和動物資源部長菲利普·恩戈勒·恩古埃斯(Philippe Ngolle Ngouesse),住房和城市發展部長讓-克洛德·恩古昂丘(Jean-Claude Ngouentchou),青年和公民教育部長伊斯梅爾·比敦格·克普瓦(Ismaël Bidoung Kpwatt),礦業、工業和技術開發部長埃馬紐埃爾·邦德(Emmanuel Bonde),中小企業、社會經濟和手工業部長洛朗·瑟奇·埃通迪·恩戈亞(Laurent Serge Etoundi Ngoa),郵電部長比伊蒂·比·埃薩姆·讓·皮埃爾(Biyiti Bi Essam Jean Pierre),婦女與家庭事業促進部長阿貝娜·翁多阿·歐巴馬·馬里·泰蕾茲(Abena Ondoa née Obama Marie Thérèse,女),科研與革新部長楚恩特·馬德萊娜(Tchuinte Madeleine,女),對外關係部長皮埃爾·穆科科·姆邦喬(Pierre Moukoko Mbonjo),公共衛生部長馬馬·富達·安德烈(Mama Fouda André),運動和體育部長阿杜姆·加魯瓦(Adoum Garoua),交通部長羅貝爾·恩基利(Robert Nkili),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長格雷瓜爾·奧沃納(Grégoire Owona),公共工程部長帕特里斯·安巴·薩拉(Patrice Amba Sala)。
司法
司法權由最高法院、抗訴法院、各級法庭行使。總統任命法官。最高司法會議協助總統工作。最高法院院長阿列克西·迪邦達·姆埃爾(AlexisDIPANDA MOUELLE),總檢察長馬丁·利蘇克·穆隆(Martin Rissouck Moulong)。
政黨
共有合法政黨250多個,主要政黨情況如下:
(1)喀麥隆人民民主聯盟(Rassemblement Démocratique du Peuple Camerounais, RDPC):執政黨。前身是喀麥隆民族聯盟,1966年9月1日成立,1985年3月24日改稱現名。1990年12月前為唯一合法政黨和執政黨。總目標是建立一個以嚴格、講道德、自由和民主以及保證人民充分發展為基礎的“集體自由主義社會”。恪守的信條是“團結、進步、民主”。當前的任務是促進全國的團結和統一,發展經濟和文化,反對部族主義和宗教特權。1990年6月和1996年12月,人民盟分別舉行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重新選舉產生了黨的領導機構。2011年9月,人民盟召開第三屆全國代表大會,比亞再次當選黨主席,但4名副主席中有3名席位空缺。在國民議會中占有153席。總書記:薩迪·勒內(Sadi RENE)。
(2)社會民主陣線(Social Democratic Front,SDF):喀最大反對黨。1990年5月26日成立。1991年3月1日成為合法政黨。以“民主、正義、發展”為口號,宣稱以和平手段實現政權交替是該黨的責任和義務,主張恢復聯邦制。曾抵制1992年的立法選舉和1997年的總統選舉,在西部英語區和巴米累克人中影響較大。2004年10月,黨主席約翰·弗呂·恩迪(John Fru NDI)參加總統選舉,獲得17.40%選票。2011年10月,恩迪再次參加總統選舉,獲得10.712%選票,排名第二。該黨在國民議會中占16席。
(3)喀麥隆民主聯盟(Union Démocratique du Cameroun,UDC):反對黨。1991年3月成立,同年4月取得合法地位。尋求建設一個和平、寬容、自由和正義的社會,主張實現在正義、平等、反對部族主義基礎上的和平。在西部省有一定影響。主席恩達姆·恩喬亞(Ndam NJOYA),曾任國際關係學院院長、外交部副部長和國民教育部長等職。2004年10月以反對派聯盟“民族和解與國家重建聯盟”統一候選人身份參加總統選舉,獲得4.47%選票,居第三位。2011年10月再次參加總統選舉,獲1.733%選票,居第四位。該黨在國民議會中占4席。
(4)全國民主進步聯盟(Union Nationale pour la Démocratie et le Progrès,UNDP):參政黨。1990年5月成立,1991年3月25日被批准為合法政黨。該黨在北方穆斯林居住地區影響較大,領導層中有不少人為前總統阿希喬的支持者。強調喀是公民的國家,支持民族團結和統一,反對分裂。主張經濟自由化和地方分權,贊成嚴格執行經濟結構調整計畫。1997年曾與社民陣聯手抵制總統選舉。1998年1月與人民盟達成“政府共同綱領”後加入政府,成為參政黨。該黨在國民議會中占6席。黨主席貝洛·布巴·邁加里(Bello Buba MAIGARI)現任交通國務部長。
(5)喀麥隆人民聯盟(Union des Populations du Cameroun,UPC):參政黨。成立於1948年4月,曾為喀獨立作出過貢獻。因從事反殖鬥爭,1955年被法國殖民當局取締。喀獨立後於1960年2月25日成為合法政黨。1966年9月,前總統阿希喬宣布實行一黨制後,該聯盟被解散,其領導人大多流亡國外。喀實行多黨制後,該聯盟即恢復活動,於1991年2月12日取得合法地位。該聯盟主張加速國家民主變革,鼓勵政治自由化,廣施民主,分散經濟管理權,減少國家干預,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立一個在團結和互相補充基礎上的社會。該黨多次發生分裂,形成以總書記奧古斯坦·科多克(Augustin KODOCK)、主席恩代·恩圖馬扎(Ndeh NTUMAZAH)以及亨利·奧科貝·恩朗(Henri HOGBENLEND)為首的三派。2000年1月前兩派宣布和解。該黨在國民議會中無席位。
政要
總統保羅·比亞,全國武裝力量最高統帥、人民盟全國主席。1933年2月13日生於南部省賈埃洛博州。1956至1962年先後在法國路易·勒·克昂公立中學、巴黎大學、海外高等研究學院等攻讀法律和政治學,1960年獲國際公法學士學位。回國後歷任總統府特派員、國民教育、青年和文化部長辦公室主任、該部秘書長、總統府民事辦公室主任、總統府秘書長兼民事辦公室主任、總統府國務部長級秘書長等職。1975年6月出任政府總理。1982年11月任共和國總統至今。1975年2月當選為喀麥隆民族聯盟中央委員會副主席,1983年9月任全國主席。1985年3月任喀麥隆人民民主聯盟全國主席至今。已婚,有多個子女。
經濟
概況
喀麥隆農業和畜牧業為國民經濟主要支柱。工業有一定基礎。獨立後實行“有計畫的自由主義”、“自主自為平衡發展”和“綠色革命”等經濟政策,國民經濟發展較快,80年代初期經濟成長率曾達到兩位數,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一度達到1200美元。1985年後,由於受國際經濟危機的影響,經濟陷入困難。喀政府採取了一些措施,但收效甚微,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簽署的四期結構調整計畫均未完成。1994年中非法郎貶值後,喀經濟形勢開始好轉,通貨膨脹得到控制,外貿結構改善,工農業增產,財政收入大幅增加。喀政府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加強財政管理,推進私有化,國內生產總值連續保持增長。2000年,喀順利完成第五期結調計畫,並被批准加入“重債窮國”減債計畫。2000年至2003年,喀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資助下實施第二個“減貧促增長”計畫。2006年,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確認喀達到“重債窮國減債計畫”完成點,喀外債獲大幅減免。
2008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喀財政關稅和出口產品收入驟減,外部投資和信貸收緊,失業人數增多。2009年,喀政府公布《2035年遠景規劃》,重點是發展農業,擴大能源生產,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努力改善依賴原材料出口型經濟結構,爭取到2035年使喀成為經濟名列非洲前茅的新興國家,喀政府積極平抑國際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實施重大基礎設施項目,解決能源供應短缺等問題,改善投資環境,經濟平穩增長。
貨幣
中非金融合作法郎(Central Aflikan Finan-Koop Flank;CFAF)XAF 1XAF=100centimes(分),一般簡稱為“中非法郎”。按照2013年10月最新匯率計算,1元人民幣可兌換約78中非法郎。
工業
獨立後,喀麥隆政府採取積極措施努力發展工礦業,已初步形成以農、礦產品加工工業為主的工業體系。工業水平居撒哈拉以南非洲前列。發展的工業主要是採礦、建築、食品、化學、飲料、捲菸、紡織、造紙、鋸木、煉鋁、煉油、電力等。工業企業從獨立到1980年的20年間,已從200餘個發展到700個;工業產值在1970~1981年的11年間年平均增長率達9%。據非洲發展銀行1999年發展報告,1997年工礦業生產總值為26.66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9.3%。全國勞動人口中有8%的人參加工業部門的生產活動。為促進工業發展,1990年喀麥隆政府制定了“工業發展指導計畫”,1991年比亞總統宣布了新的“十年工業規劃”,著重發展農產品加工、建材、鋁礦開採、木材加工、鋼鐵、水泥、機械、化肥、醫藥、化工和電力。但是,由於受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影響,以及國內政局不穩和社會動盪的牽制,喀麥隆工業發展緩慢,工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逐年下降,1990~1991年低於上一年度,占30.10%,1991~1992年又降至27.2%,到1992~1993年已降到26.6%(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資料),2014年又有所回升。
喀麥隆與法國合作勘探石油,1974年終於在西北部海域發現了油田。1977年正式開採,1982年開始出口原油。1989年原油產量達811.3萬噸,1990年為783.5萬噸。喀麥隆政府於1981年建成了第一座煉油廠並正式投產,年產能力為150萬噸,加工的石油產品用於出口。石油收入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占有重要地位。1989~1990年占9.1%,1990~1991年占9.6%。由於石油價格下降,石油收入在1991~1992年的國內生產總值中降至7.8%,1992~1993年又降到7.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資料)。
喀麥隆的電力工業具有悠久歷史,主要是水力發電,集中在埃代阿水力發電廠。1982年和1983年新建了松洛洛水力發電廠和來格多水力發電廠。1982年全國發電總量為21.45億度,1988年達25.57億度。
喀麥隆的食品工業發展較快,其中食糖生產已於80年代初達到基本自給。利用本國原料發展起來的紡織工業,它所生產的棉布80%供應本國。喀麥隆的冶金工業發展歷史也比較悠久,主要是煉鋁,生產的鋁錠全部出口,獨立後政府還發展了鋁初步加工,鋁錠加工成鋁板出口。
農林牧業
喀麥隆素有“中部非洲糧倉”之稱。全國70%以上的人口直接從事農業生產。耕地面積占全國面積的18%。90年代以來,由於政府實施新農業政策,農業生產不斷發展,食品保障達到較高水平,並每年向周邊國家出口糧食。據非洲發展銀行1999年發展報告,1997年農牧業生產總值為37.29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0.9%。?喀麥隆農作物可分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兩大類。1970~1991年間,農業產值平均每年增長4%。單一經濟作物在農業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獨立頭20年間,農產品出口值約占全部出口值的70%,1989年占40%。農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也占很大比重:1988~1989年占27%,到1992~1993年占據22.5%(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資料)。
喀麥隆的傳統糧食作物主要有小米、玉米、高粱、芭蕉、薯類。獨立後,政府在努力提高以上糧食作物的同時,注意發展稻穀和小麥生產,糧食產量逐年提高,例如玉米產量就從1978年的35萬噸,提高到1981年的40.7萬噸,到1991已達60萬噸;但是,由於喀麥隆農業生產比較落後,基本上還是靠天吃飯,抗災能力很低,加之農藥、化肥昂貴,以及農村勞動力外流等問題,使糧食生產大受影響,產量也不穩定,如小米、高粱的產量1980~1981年為34.6萬噸,到1990~1991年曾急劇減少為21.8萬噸。
喀麥隆經濟作物以可可、咖啡為主,全國1/4以上的人口以種植可可、咖啡為生活的主要來源。在農產品出口值中,這兩項的出口值即占到出口總值的30%~40%,是國家收入的主要依靠。為維持可可和咖啡在經濟中所具有的舉足輕重的地位,政府始終將經濟工作重點放在發展其生產上,在通過向農民提供資金和物資便利的同時,採取種種措施來擴大播種面積、更新樹種、防蟲治蟲、改善經營、提高生產率,所以儘管有天災和人禍的影響,其產量仍能維持在一定水平上,特別是可可,它的產量仍居世界第五位。獨立後,喀麥隆政府除了維持和提高傳統的出口作物的生產外,還注意發展棉花、香蕉、棕櫚、橡膠、甘蔗等多種經濟作物,以擴大出口作物的品種和逐步滿足本國工業原料的部分需要,以上新作物的播種面積和單位面積產量都有提高。
喀麥隆的林業以採伐原木為主,獨立時原木採伐量為47.5萬立方米,80年代初增加到74萬立方米,1996/97年度原木產量320萬立方米,出口收入占出口總額的12%。喀麥隆的原木基本上供出口。但是,隨著木材加工工業的興起,國內開始生產箱板、紙漿、火柴盒等加工木材,80年代初加工木材為12.9萬立方米,到90年代初增至212萬立方米。全國約有60餘家木材加工廠,年加工能力可達320萬立方米,加工木材也供出口。喀麥隆的畜牧業在農業生產中所占的比重大約在15%~16%之間,主要集中在北部、西北部和東部。牧場面積830萬公頃。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產值的16%。是外資投向的第三大發展項目。每年生產12萬噸肉,4.5萬噸奶,2300噸雞蛋。喀麥隆生產的肉類基本上不供出口,主要用於國內消費,1979年全國消費的各種肉類為15萬噸。70年代每人每年平均食肉為12公斤,80年代平均為18公斤。每年仍需進口一部分肉才能滿足全國的消費量。
捕魚業
喀麥隆捕魚業包括海洋捕魚和河湖捕魚。捕魚方法主要是手工捕撈,特別是河湖捕魚,機械捕魚只在海洋捕魚中部分採用。捕撈的魚除了一部分海魚供出口外,其餘均供國內消費。1990年捕魚12萬噸,蝦1000噸。全國約有10萬人從事捕撈和漁業加工業。
旅遊業
旅遊資源豐富,有“微型非洲”之稱。政府重視發展旅遊業,成立了以總理為主席的國家旅遊理事會,在國外開設旅遊代表處,並鼓勵私人投資旅遊業。1975年加入國際旅遊組織。1985年9月建立喀麥隆旅遊公司。1989年成立旅遊部。1990年成立“全國促進旅遊委員會”。截至2004年底,全國有各類旅館866家,其中星級飯店98家,外資飯店10家。全國有381個旅遊景點,各類保護區45處。主要旅遊點有貝努埃、瓦扎和布巴恩吉達等天然動物園。2005年喀旅遊業接待外國遊客25萬人次,旅遊收入近12億美元。
財政金融
喀麥隆獨立初期的國家財政預算需要依靠外國補貼來平衡,從1965~1966年度起,開始依靠本國的財源來平衡財政預算。喀麥隆財政收入主要依靠稅收,財政預算逐年上升,獨立初僅154億非洲法郎,1975~1976年度達到1000億,1980~1981年度已超過2000億,到1993~1994年度為5760億。財政支出中主要是行政支出和建設投資。行政支出在財政預算總支出中的比例逐年下降,1975~1976年度尚占80.6%,到1980~1981年度下降至66%,1993~1994年度已降到近58%;建設投資逐年增加,1975~1976年度占19.4%,到1980~1981年度已達34%,但是1993~1994年度降至約24%(喀麥隆財政部資料)。80年代以來,喀麥隆財政預算不斷出現赤字並迅速上升,1989~1990年度為1960億非洲法郎,1990~1991年度達2590億,到1992~1993年度已增至3380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資料)。據非洲發展銀行1999年發展報告,1997年度財政收入為14億美元,支出為15億美元。赤字1億美元(約合283.66億非洲法郎)。喀麥隆政府主要依靠增稅、借債等辦法來彌補,外債明顯增多,1990~1991年度為18070億非洲法郎,到1993~1994年度已達22840億。從1989年至1993年,外債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已從44%迅速上升到76.5%,據非洲發展銀行1999年發展報告,1997年喀麥隆的外債總額為99.90億美元,已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109.6%。喀麥隆政府已陷入沉重的債務之中,債務利息已在出口總值中占據很大比重,1997年已達20.5%,1991~1997年外債還本付息年均增長率為16.2%。1998年外匯儲備為120萬美元。
對外貿易
喀麥隆的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獨立以來貿易額不斷增加。同100多個國家有貿易往來,與30多個國家簽有貿易協定。主要出口農、林和礦業的初級產品,其中可可的出口在60年代和70年代均占首位,從80年代開始,石油躍居出口商品首位,其次才是可可和咖啡。進口商品中歷來以消費品及機器為主,裝備物資增長較快。1996年出口總值為21.58億美元,進口為18.22億美元。喀麥隆的對外貿易也同第三世界其他國家一樣,深受資本主義世界轉嫁經濟危機的影響,直接受著世界市場價格波動的衝擊,而進口商品價格不斷上漲,從而造成對外貿易連年逆差,並且不斷擴大,1977年逆差為196億非洲法郎,到1981年已達847億。喀麥隆政府採取種種措施使外貿保持順差:1989~1990年度為250億非洲法郎,1997年達到1.48億美元(約合863.83億非洲法郎)。但是這些順差並沒有使政府增加收入,因為每年必須償還債款及支付債息,實際上喀麥隆的國際收支仍然無法平衡,以至於1998年的外匯儲備只剩120萬美元。
外國資本
獨立初期,喀麥隆的經濟命脈絕大部分仍被外國資本所控制,全國200多個工廠企業大多數是法國所創建,占外資總額的90%。1960~1970年的10年期間,法國在喀麥隆的投資已達250億非洲法郎,為改變過分依賴法資的狀況,同時又為爭取更多的外資,喀麥隆政府於1968年正式制定並開始實施“投資法”,2014年喀麥隆除了接受法資外,還接受德國、英國、加拿大、日本等國的資本。喀麥隆的外資大部分為外國私人資本,它們主要投入食品、木材、紡織、化學、採礦、港口、銀行等重要經濟部門,其資本在各部門的總資本中占60%~90%。外國私人資本仍以法國為主,截至1979年底為止,在喀麥隆全部工業公司的資本中,外國私人資本占57.5%,其中法國私人資本占45%。
民族資本
獨立後,喀麥隆努力發展民族經濟,首先制定“喀麥隆化”政策,採取由政府和私人資本參與外資企業的辦法使民族 資本逐步增加,從而建立起合營經濟,其次是鼓勵本國私人資本創辦中、小企業,建立起本國私營經濟。喀麥隆民族資本中發展較快的是國家資本,1963年國家資本以2.5億非洲法郎資本成立了投資公司,購買法國在喀麥隆企業中的股份和向工、農、商企業投資,逐步增加國家資本在外資企業中的比重。1972年,投資公司已在39個重要企業中進行投資,投資總額為45億非洲法郎,占39個企業總資本額的1/3。到1979年喀麥隆與外資合營的企業中,本國資本已占52%,主要是國家資本。喀麥隆在實行資本本地化的同時還實行幹部本地化。喀麥隆私人資本比較薄弱,在當前私有化浪潮中,喀麥隆民族資本的發展面臨新的挑戰。
外國援助
主要援助方為法國、德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比利時、荷蘭、歐盟、國際開發協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文化
宗教
喀麥隆南部及沿海地區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占全國人口的40%);內地及邊遠地區信奉拜物教(占40%);富爾貝族和西北部一些民族信奉伊斯蘭教(約20%)。
語言
法語和英語為官方語言。約有200種民族語言, 但均無文字。
節日
獨立日:1月1日(1960年)
國慶日:5月20日(1972年)
聖母升天節:8月15日
青年節:2月11日
聖誕節:12月25日
復活節: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日期不定,一半在3月至4月之間
習俗
喀麥隆共有大小部族230餘個,是一個多部族國家。南部居住的大部分是屬於班圖族的
貝蒂、巴胡因、杜阿拉、巴薩等部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或以海洋和內河捕魚為生。北部的主要居民富拉尼族以放牧為主。西部的主要居民則是巴米累克族和巴蒙族,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東部居住的主要是巴亞、姆布姆等部族,從事農業和牧業生產。
喀麥隆人娶妻上不封頂,一夫多妻。 喀麥隆雖然實行一夫多妻制,但婚姻也是自由的,這裡有兩種結婚證:一種是一夫一妻制結婚證,一種是一夫多妻制結婚證。
喀麥隆人的主食有大米、麵餅、甜食等,主要菜餚有西紅柿、辣椒、覓菜、蔥頭、土豆,還有牛肉、羊肉、雞、魚、蝦等。吃飯時,須備用兩種水,一種供飲用,一種供洗手用。因為他們是吃手抓飯,所以必須飯前洗手。非洲人沒有喝開水的習慣,自來水便是飲料。
軍事
1960年獨立後建軍。武裝力量由陸、海、空軍和憲兵組成。總統為全國武裝部隊最高統帥。2001年7月,喀軍隊實行重大改革,建立總統-國防部長-大軍區司令-省軍區司令的垂直領導體制。全國分為三個多軍種大軍區,司令部分別設在雅溫得、杜阿拉和加魯阿,這三地還設立三個憲兵軍區。十個省內設立十個陸軍防區。總參謀長勒內·克羅德·梅卡少將(René Claude MEKA)。
交通
公路
喀麥隆運輸比較發達,公路交通占全國運輸總量的85%以上。截止2012年11月全境擁有公路總里程5萬公里,其中3.4萬公里由喀麥隆公共工程部負責,4000公里為優等瀝青路。
鐵路
截止2012年11月喀麥隆米軌1342公里,實際運營里程1016公里,年均客運量150萬人次,貨運量145萬噸。主幹線兩條:
幹線1:杜阿拉-雅溫得,1908年至1927年鋪設,長262公里。
幹線2:雅溫得-恩岡代雷,1964年至1974年鋪設,長622公里。
2012年2月,喀麥隆政府發布建設規劃,擬投資49,765億非洲法郎,鋪設覆蓋全國、總長3200公里的準軌鐵路。
空運
截止2012年喀麥隆全國共有8個機場,包括3個國際機場(雅溫得恩西馬蘭機場、杜阿拉機場、北部大區的加魯阿機場)和5個二級機場,有定期航班飛往歐洲和非洲十餘個國家。
水運
截止2012年喀麥隆全國共有4個港口:杜阿拉、林貝、克里比3個海港,以及加魯阿內陸河港。加魯阿港為季節港,每年8-9月份為運輸期。林貝和克里比港規模比較小,年吞吐量分別為20萬噸和50萬噸。杜阿拉港年吞吐量占喀麥隆進出口商品的95%以上。喀麥隆海運公司是全國最大的海運公司。
社會
教育
獨立以來,喀麥隆政府比較重視發展教育事業,一方面通過增加教育經費,改進助學金髮放制度來發展國立學校,另一方面允許教會繼續辦學,同時還提供補貼來鼓勵私人辦學。2010年以來教育經費在政府各類預算中通常維持首位,在國家預算總額中約占10%。1990年全國有公、私立中、國小和幼兒學校7?800餘所,其中教會和私人學校約占1/3以上,共有教師6.5萬名,學生300餘萬人。據非洲發展銀行的統計數字,國小入學率1996年達到85%,中學入學率為26%。喀麥隆的高等學院都是國立的,除了首都的雅溫得大學和經濟首府的杜阿拉大學外,還在德昌、恩岡德雷和布埃亞建立了3所地方大學。雅溫得大學建於1961年,為喀麥隆國家最高學府,規模相當大,下設有經濟、法律、文學、人文、高等綜合技術和高等師範等院校,為適應不斷增長的需要,1993年政府決定將該大學一分為二,使全國大學增至6所。截止2014年全國大學教師共有700餘名,大學生4.5萬人。為加快培養高等技術人才,在政府鼓勵下,1992年在西部開設了首家私立“高等技術學校”。1993年政府還新建了3所技術學院。由於歷史原因,喀麥隆各地區的教育發展極不平衡,西部和南部發展較快,發展水平也較高,北方地區在阿希喬執政期間發展迅速,但仍落後於西、南部。根據1976年的調查,北方6~14歲兒童上學率僅30.9%,而西部與南部平均已達81.5%。喀麥隆東部地區更為落後,大都為文盲。據非洲發展銀行的統計數字,成年人的文盲率1995年為37%。
醫療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09年喀麥隆全國醫療衛生總支出占GDP的4.%,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人均醫療健康支出117美元。2005-2011年間,平均每萬人擁有醫院床位13張。
媒體
獨立時國家的新聞機構為喀麥隆通訊社,1977改為喀麥隆新聞出版社。喀麥隆廣播電台除了首都雅溫得有電台外,還在布埃亞、杜阿拉、巴富薩姆、巴門達、恩岡德雷、加魯阿和貝爾圖阿設有地方電台。電台通常用法、英和6種地方語言廣播。喀麥隆國家電視台建立於1986年。政府規定電視台為商業性國營企業單位,財務上獨立核算。截止2014年電視台發射網已覆蓋全國領土的80%,每日播放彩色電視節目,全國電視製作中心也於1988年成立。1996年4月增開 電視二台。喀麥隆政府發行的報紙有50餘種,主要有《喀麥隆論壇報》、《團結報》、《喀麥隆新聞》、《喀麥隆共和國公報》、《喀麥隆農、林、牧業報》、《榮譽與忠誠》、《農民之聲》,以及地方政府發行的地區報紙等。喀麥隆私人報紙也有50餘種,其中《信使報》發行量最大。
民生
根據聯合國開發計畫署2007-2008的研究報告,喀人文發展指數排名世界第144位。2007年喀工資水平大致為:最低工資3萬非洲法郎,辦事員月工資5萬,企業管理人員10萬,普通公職人員30萬。但各地區和部門根據自身經濟狀況,實際工資相差懸殊。2008年,政府提高國家公職人員工資15%、住房補貼20%,這是近十幾年來的首次。
2006年人口增長率2.6%。城鎮人口占56%,15歲以下青少年人口占41.9%。醫療衛生狀況在中部非洲地區相對較好。2006年公共醫療衛生開支占預算支出總額的4%。有國家級醫院7所、省級醫院11所、州級醫院39所、區級醫院131所、醫療中心和醫療點1456個,藥店約400家。全國公共衛生機構共有醫生1007人、護士4998人,平均每10萬人有7名醫生。兒童死亡率7.7%(2004年)。86.2%的城市人口和31.3%的農村居民享有清潔飲用水。愛滋病感染情況2010年以來一直加劇,2004年全國12%的人口為愛滋病病毒攜帶者。
外交
外交政策
對外奉行獨立、不結盟、靈活務實的全方位外交政策。反對外來勢力干涉非洲國家內政,積極推動非洲團結和合作,主張通過對話和平解決國際爭端,重視地區合作,努力實現合作夥伴多樣化。要求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認為貧困是對第三世界國家民主的嚴重威脅,沒有發展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不能光談人民的自由權而無視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1998年9月29日,喀與斯洛維尼亞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10月8日,韓國在雅溫得開設領館。在喀雅溫得、杜阿拉、加魯阿、布埃阿等地開設總領館或領館的還有中國、德國、法國、赤道幾內亞和奈及利亞。有34個國家在喀設有使館,20個國際組織在喀設有辦事機構。
對外關係
同中國關係
喀麥隆曾於1960年1月與台灣當局“建交”,1971年3月26日中喀建交以後,喀與台“斷交”。此後中喀兩國關係穩步發展,在各個領域進行了真誠友好的合作。
中國援喀的主要項目有會議大廈、拉格都水電站、雅溫得婦兒醫院、雅溫得多功能體育館等,目前正在實施的有杜阿拉中等技術學校等。由中方提供優惠性質貸款實施的克里比深水港、默坎水電站、林貝和巴富薩姆體育場、1500套社會住房等項目進展順利。中喀簽有貿易、經濟技術合作等協定,1988年成立中喀經貿混委會,迄今已舉行7次會議。第七屆經貿混委會會議於2009年8月在北京召開。2012年雙邊貿易額為19.55億美元,同比增長27.2%,其中我進口8.9億美元,同比增長34.3%,出口10.64億美元,同比增長21.8%。中方主要出口機電產品、紡織品、高新技術產品等,進口原油、木材、棉花等。
同法國關係
喀法關係密切,交往頻繁。兩國簽有經濟、財政、軍事、司法等多個合作協定。法是喀最重要的合作夥伴、最大貿易、援助和投資國,每年對喀援助超過1億歐元。法在“減債促發展契約”第一期(2005-2011)合作項下向喀提供援款3527億非郎,第二期(2011-2016)提供2138億非郎。2012年5月,喀批准兩國於2009年簽署的《防務夥伴關係協定》生效。2013年1月,比亞總統對法國進行工作訪問,同奧朗德總統舉行會談。
同美國的關係
喀重視發展同美國的關係。美是喀主要貿易夥伴。喀主要向美出口石油和礦石、美企業在喀油氣開發、礦業、城市交通、電力等多個領域占有重要地位。兩國政府間的合作主要集中在軍事、農業和教育領域。2007年,美國免除對喀到期債務總計160億非郎。2013年2月,兩國在喀北部大區舉行代號為“沉默戰士”的聯合軍事演習。
同俄羅斯的關係
喀同前蘇聯於1964年3月建交。1989年9月喀人民民主聯盟青年組織代表團訪蘇。1990年9月蘇聯共青團代表團訪喀。喀蘇兩國簽有經濟技術、文化和科技合作協定等。蘇進口喀咖啡、可可、木材,向喀出口汽車和凍魚,兩國每年貿易額約4000萬盧。蘇聯解體後,喀與俄羅斯保持外交關係。
同大英國協的關係
1995年11月1日獲準加入大英國協。大英國協向喀提供援助,用於人權、良政、扶貧和高教等領域的幾十個合作項目。2006年,英國免除對喀麥隆所有雙邊債務,總計1.06億英鎊。大英國協每年向喀提供十餘個赴英國、加拿大和南非的留學名額。
同奈及利亞的關係
喀尼邊界長1680多公里。由於歷史原因,雙方曾在一些陸海疆界存有爭議。2006年6月,在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斡旋下,喀尼兩國元首簽署和平協定,尼從巴卡西半島撤軍,半島爭端和平解決。2008年8月,尼正式將巴卡西半島主權移交喀方。
同非洲國家的關係
重視發展睦鄰友好關係,積極參與地區事務,努力推動非洲國家的團結和合作。
2011年5月,比亞總統赴象牙海岸出席瓦塔拉總統就職典禮。2012年1月,查德總統代比訪喀,雙方就簽署喀-乍光纖網路互聯諒解備忘錄、建設喀-乍國際鐵路達成共識。11月,赤道幾內亞總統奧比昂訪喀,雙方主要就加強兩國經濟合作等交換意見。
2011年6月,比亞總統赴赤道幾內亞出席非盟第17屆首腦會議。2012年7月,比亞總統赴剛果(布)出席中部非洲經濟與貨幣共同體第11屆峰會。10月,比亞總統赴剛果(金)出席第14屆法語國家組織峰會。12月,比亞總統赴赤道幾內亞出席第7屆非加太首腦峰會。
旅遊
概況
喀麥隆由於其地質與文化的多樣性,而有“小非洲”美譽,其自然地理風貌相當豐富。當地的最高峰是西南部的喀麥隆火山,大城市則有杜阿拉、雅溫得及加魯阿等,並棲居了超過200個種族與語言族群。喀麥隆以其國家足球隊及本土音樂風格著稱,其中又以馬庫薩與比庫西最為人知。
喀麥隆的熱門目的地:雅溫得、馬魯阿、豐班、杜阿拉、林貝、巴門達,克里比。
景點
巴門達
喀麥隆西部城市,西北省首府。在巴門達高地上。人口5.9萬(1981)。皮革、咖啡、菸草集散地。公路通雅溫得、林貝。有藝術、科技專科學校。多名勝,旅遊業頗盛。
克里比
喀麥隆西南部港口。瀕幾內亞灣。人口1.3萬(1981)。位處熱帶雨林地帶邊緣,是附近農產品和魚類貿易中心。輸出象牙、可可、木材和咖啡。有食品、水電等廠。海濱風景美麗。公路通杜阿拉。有飛機場。 克里比號稱喀麥隆的藍色海岸,除了優美的風景,當地還盛產魚類等海產品,最著名的要數克里比蝦,在喀麥隆全國都屬於知名品牌,此外,當地漁業資源豐富,除了大型捕魚船,走在當地的海灘,經常看到當地人用原始的拉網方式進行捕魚活動,雖然方式落後,但是每次都有不小的收穫。
林貝
貝自位於喀麥隆西部沿海,衝浪者的天堂。舊稱“維多利亞”,喀麥隆西南部港市。瀕幾內亞灣,東北距布埃亞約10公里,有公路相通。灣口有島嶼屏擋,碼頭水深10-12米。農產品重要集散中心。輸出香蕉、橡膠、可可、咖啡、棕仁等。有棕油廠。市郊動、植物園較著名。公路通蒂科、杜阿拉,有飛機場。 黑沙灘坐落於喀麥隆西南區林貝海濱,火山腰間噴出的熔岩和火山灰,大量地朝著大海方向流動,熔岩流向了大海深處,而火山灰就與海灘上的泥沙糅合在一起。由於海水和風力長年累月的作用,熔岩與泥沙合二而一,變成了這個有點朱古力色的黑沙灘。這個沙質優良的黑沙灘是喀麥隆獨一無二的天然景觀,據說還有特殊的理療功能,不僅吸引了喀麥隆和非洲的遊客,而且歐美的遊客也紛至沓來。最近幾年,凡是到喀麥隆來的西方遊客都把林貝的黑沙灘作為第一景點選擇。
豐班
喀麥隆西北部城市。人口4.14萬(1981)。建於十八世紀。為巴蒙王國古都有古宮殿和博物館。咖啡、可可、可拉果、菸草重要集散中心。銅、竹、藤、木製品手工業較著名。公路通杜阿拉。有航空站。
大英國協成員國
大英國協是由大英帝國演變而來,由英國和部分前英屬殖民地組成。但英國已不再是大英國協的主宰,大英國協也只是一個供各成員國進行政治、經濟磋商與合作的鬆散組織。54分別來自六個地區其中非洲19個、亞洲8個、美洲3個、加勒比地區10個、歐洲3個、南太平洋地區11個。 | ||
主權國家 | 安提瓜和巴布達 | 澳大利亞 | 巴哈馬 | 孟加拉國 | 巴貝多 | 貝里斯 | 波札那 | 汶萊 | 喀麥隆 | 加拿大 ·賽普勒斯 | 多米尼克 | 斐濟 | 甘比亞 | 加納 | 格瑞那達 | 蓋亞那 | 印度 | 牙買加 | 肯亞 | 吉里巴斯 | 賴索托 | 馬拉威 | 馬來西亞 | 馬爾地夫 | 馬爾他 | 模里西斯 | 莫三比克 | 納米比亞 | 諾魯 | 紐西蘭 | 奈及利亞 | 巴基斯坦 | 巴布亞紐幾內亞 | 聖基茨和尼維斯 ·聖露西亞 |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 塞席爾 ·薩摩亞· 獅子山 | 新加坡 | 索羅門群島 | 南非 | 斯里蘭卡 | 史瓦濟蘭 | 坦尚尼亞 | 湯加 |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 吐瓦魯 | 烏干達 | 英國 | 萬那杜 | 尚比亞 ·盧安達 | |
海外領土與屬地 | 澳大利亞 | 亞什摩及卡地爾群島 | 澳大利亞南極領地 | 聖誕島 ·科科斯群島 | 珊瑚海群島 | 賀得及麥唐納群島 | 諾福克島 |
紐西蘭 | 庫克群島 | 紐埃 | 紐西蘭羅斯屬地 | 托克勞 | 尼烏埃 | |
英國 | 阿克羅蒂里和德凱利亞 | 安圭拉 | 百慕達 | 英屬南極領地 | 英屬印度洋領地 | 英屬維京群島 | 開曼群島 | 福克蘭群島 | 直布羅陀 | 根西島 | 曼島 | 澤西島 | 蒙塞拉特島 | 皮特凱恩群島 | 聖赫倫那(包括 阿森松島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群島) | 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群島 | 特克斯與凱科斯群島 |
非洲政區
非洲政區。 |
非洲聯盟成員國
阿爾及利亞 | 安哥拉 | 貝寧 | 波札那 | 布吉納法索 | 蒲隆地 | 喀麥隆 | 維德角 | 中非共和國 | 查德 | 葛摩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剛果共和國 | 象牙海岸 | 吉布地 | 厄利垂亞 | 衣索比亞 | 赤道幾內亞 | 加彭 | 甘比亞 | 加納 | 幾內亞 | 幾內亞比索 | 肯亞 | 賴索托 | 賴比瑞亞 | 利比亞 | 馬達加斯加 | 馬拉威 | 馬里 | 茅利塔尼亞 | 模里西斯 | 莫三比克 | 納米比亞 | 尼日 | 奈及利亞 | 盧安達 | 西撒哈拉 |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 塞內加爾 | 塞席爾 | 獅子山 | 索馬里 | 南非 | 南蘇丹共和國 | 蘇丹 | 史瓦濟蘭 | 坦尚尼亞 | 多哥 | 突尼西亞 | 烏干達 | 尚比亞 | 辛巴威 | 非洲聯盟喀麥隆行政區劃
伊斯蘭會議組織(OIC)
成員國 | 阿富汗 · 阿爾巴尼亞 · 阿爾及利亞 · 亞塞拜然 · 巴林 · 孟加拉國 · 貝寧 · 布吉納法索 · 汶萊 · 喀麥隆 · 查德 · 葛摩 · 象牙海岸 ·吉布地 · 埃及 · 加彭 · 甘比亞 · 幾內亞 · 幾內亞比索 · 蓋亞那 · 印度尼西亞 · 伊朗 · 伊拉克 · 約旦 · 科威特 · 哈薩克斯坦 · 吉爾吉斯斯坦 · 黎巴嫩 · 利比亞 · 馬爾地夫 · 馬來西亞 · 馬里 · 茅利塔尼亞 · 摩洛哥 · 莫三比克 · 尼日 · 奈及利亞 · 阿曼 · 巴基斯坦 · 巴勒斯坦國 · 卡達 · 沙烏地阿拉伯 · 塞內加爾 · 獅子山 · 索馬里 · 蘇丹 · 蘇利南 · 敘利亞 · 塔吉克斯坦 · 土耳其 · 突尼西亞 · 多哥 · 土庫曼斯坦 · 烏干達 · 烏茲別克斯坦 ·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 葉門 |
觀察員 | 觀察員國: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 中非共和國 · 俄羅斯 · 泰國 · 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 |
穆斯林社區/組織觀察員:摩洛民族解放陣線(MNLF) | |
伊斯蘭機構觀察員:Parliamentary Union of the OIC Member States(PUOICM) 伊斯蘭會議對話與合作青年論壇(ICYFDC) | |
國際組織觀察員:聯合國 · 不結盟運動 · 阿盟 · 非盟 · 經濟合作組織 |
不結盟運動成員國及觀察員
成員國 | 阿富汗 | 阿爾及利亞 | 安哥拉 | 巴哈馬 | 巴林 | 孟加拉國 | 巴貝多 | 白俄羅斯 | 貝里斯 | 貝寧 | 不丹 | 玻利維亞 | 波札那 | 汶萊 | 布吉納法索 | 蒲隆地 | 高棉 | 喀麥隆 | 維德角 | 中非共和國 | 查德 | 智利 | 哥倫比亞 | 葛摩 | 剛果 | 象牙海岸 | 古巴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吉布地 | 多米尼加共和國 | 厄瓜多 | 埃及 | 赤道幾內亞 | 厄利垂亞 | 衣索比亞 | 加彭 | 甘比亞 | 加納 | 格瑞那達 | 瓜地馬拉 | 幾內亞 | 幾內亞比索 | 蓋亞那 | 宏都拉斯 | 印度 | 印度尼西亞 | 伊朗 | 牙買加 | 約旦 | 肯亞 | 科威特 | 寮國 | 黎巴嫩 | 賴索托 | 賴比瑞亞 | 利比亞 | 馬達加斯加 | 馬拉威 | 馬來西亞 | 馬爾地夫 | 馬里 | 茅利塔尼亞 | 模里西斯 | 蒙古 | 摩洛哥 | 莫三比克 | 緬甸 | 納米比亞 | 尼泊爾 | 尼加拉瓜 | 尼日 | 奈及利亞 | 朝鮮 | 阿曼 | 巴基斯坦 | 巴勒斯坦 | 巴拿馬 | 巴布亞紐幾內亞 | 秘魯 | 菲律賓 | 卡達 | 盧安達 | 聖露西亞 |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 沙烏地阿拉伯 | 塞內加爾 | 塞席爾 | 獅子山 | 新加坡 | 索馬里 | 南非 | 斯里蘭卡 | 蘇丹 | 蘇利南 | 史瓦濟蘭 | 敘利亞 | 坦尚尼亞 | 泰國 | 東帝汶| 多哥 |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 突尼西亞 | 土庫曼斯坦 | 烏干達 |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 烏茲別克斯坦 | 萬那杜 | 委內瑞拉 | 越南 | 葉門 | 尚比亞 | 辛巴威 |
觀察員 | 國家 安提瓜和巴布達 | 亞美尼亞 | 亞塞拜然 | 波赫 | 巴西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哥斯大黎加 | 克羅地亞 | 賽普勒斯 | 多米尼加 | 薩爾瓦多 | 哈薩克斯坦 | 吉爾吉斯斯坦 | 墨西哥 | 黑山 | 塞爾維亞 | 烏克蘭 | 烏拉圭 組織 非洲聯盟 | 阿拉伯國家聯盟 | 聯合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