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人民音樂出版社的前身——萬葉書店是在抗日戰爭的烽火中誕生的。1938年7月1日,在上海蘇州河北海寧路鹹寧里11號,“萬葉書店”赫然揭牌。從此,一個在硝煙瀰漫的戰火中誕生,以出版音樂讀物為主的出版機構在艱苦環境的磨難中頑強發展,為中國出版史寫下了可圈可點的一頁。
在日寇鐵蹄下的“孤島”上海,萬葉書店經理兼總編輯錢君陶在相繼投入市場的《國小活頁歌曲》、《國小音樂課本》、《國小音樂教學法》和《中國小圖畫教學法》中,巧妙地注入了愛國主義思想,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中深深地埋下了抗日救亡的火種。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軍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勝利的喜訊,不僅令錢君陶歡欣鼓舞,也為萬葉書店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生機。為了發展的需要,錢君陶大膽向社會公開招股集資,並將萬葉書店更名為“萬葉書店股份有限公司”。1946年,錢君陶又在上海四川北路四達里投資合作開辦了一家印刷廠,用以解決日益增多的文字、簡譜排版之需。
新中國成立之後,印刷廠遷來北京,與人民教育出版社印刷廠公私合營。
1950年,“第一屆全國出版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明確了新中國的出版方針、政策和方向——出版專業化,統籌兼顧,分工合作。鑒於萬葉書店的強項和優勢,錢君陶欣然採納了摯友繆天瑞的意見:今後的萬葉書店要側重出版音樂書譜,向專業音樂出版發展。錢君陶立刻對原有的選題結構進行了調整,音樂書譜的比例逐年增加,在“新音樂出版社”組建之前,共出版音樂圖書200餘種。
1953年6月,私營上海音樂出版社和教育書店併入萬葉書店,在上海盧灣區南昌路43弄76號成立了私私合營的“新音樂出版社”。
1954年10月,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關懷和大力支持下,經過各方有識之士的積極努力,中國音樂家協會出版部與新音樂出版社公私合營,在北京東城區溝沿頭33號成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專業音樂出版機構——音樂出版社(1974年8月改稱人民音樂出版社)。趙渢任音樂出版社第一任社長,孫慎任總編輯,章枚、錢君陶任副總編輯。人事、行政、財務隸屬國家出版總局領導,編輯出版業務由中國音樂家協會主管。
1954~1965年,是音樂出版社始創與出版發展時期。1956年,為解決簡譜、五線譜的出版需要,首次舉辦繪譜培訓班,招收繪譜人員,負擔五線譜作品繪製工作,同時成立了簡譜排版所,並迅速投入了生產。1957年,全社機構做了調整,孫慎任社長兼總編輯,潘奇任副社長、副總編輯,張枚繼任原職;設立了音樂理論、音樂作品、外國音樂、音樂期刊等編輯室及編務室。1959年,因業務不斷擴大及興建“北京站”用地原因,社址由東單溝沿頭33號遷至和平門外西琉璃廠170號(原商務印書館館址)。1963年,增設音樂詞典編輯室,何士德任主任。
1966年,在我國發生了“文化大革命”,音樂出版社的業務隨之停頓。之後,部分人員併入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朝內大街166號),機構被撤銷,大批人員下放“幹校”進行“改造”。
1974年8月,由於我國對外文化交流和民眾音樂文化生活的需要,國務院決定恢複音樂出版社建制,更名為人民音樂出版社,隸屬國家出版局領導(1978年以後直屬新聞出版署)。
1975年,周巍峙出任社領導小組組長,主持社政。
恢復建制以後,“幹校”下放人員陸續返回出版社上崗。全社職工增至110餘人,很快又發展到200餘人。圖書出版機制不斷完善,獨具特色的排印廠於1976年重建。
從1978年起,人民音樂出版社先後由孫慎、潘奇、黎章民、楊昌霖、戴於吾、張昭華主持社政。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出版社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隨著全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在管理體制上,由純事業性向事業單位企業管理轉變,由單純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轉換。
1983年11月,北京翠微路2號人民音樂出版社大樓落成。
出版社在“二為”方向、“雙百”方針的指引下,既重視社會效益,又重視經濟效益。在新形勢下,社內機構多有調整,先後成立了音樂教育編輯室、增設經營管理部、建立音像中心和電腦繪譜中心、擴大自辦發行及建立覆蓋全國的發行網點(200餘處)、成立磁帶複製廠、創辦以銷售本社書譜為主營的華彩文化公司等。在讀者中產生重大影響的期刊《音樂研究》、《中國音樂教育》、《鋼琴藝術》先後創辦出刊。
組織機構
主要業務
出版社以“忠誠、敬業、創新、卓越”為企業文化。以創建“中國第一、世界一流”的出版社為目標。已出版《中國古代音樂史稿》、《音樂百科辭典》等音樂、舞蹈、戲曲類圖書1萬多種。出版了《中華大家唱(卡拉OK)曲庫》、《快樂陽光》等一批優秀電子音像出版物。出版社主辦的《音樂研究》、《中國音樂教育》、《鋼琴藝術》和《歌唱藝術》均在國內外享有重要學術地位和影響力。由出版社主編並出版的中國小音樂教材,無論在質量和數量上均在國內占有絕對優勢,很好地實現了兩個效益的和諧統一。
評價
人民音樂出版社作為國內歷史最悠久的專業音樂出版社,有義務、有決心也有能力為中國的音樂創作、音樂教育、音樂出版事業做出更多的貢獻,源源不斷地為廣大音樂愛好者奉獻“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民眾”的音樂文化精品。同時,充分發揮老一代音樂出版工作者積累的資源優勢,打造精品、開拓市場,在今後的出版實踐中全力維護並鞏固建社70年來形成的特色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