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頭山文峰塔

龍頭山文峰塔,位於林州城東的龍頭山頂,高約20米。

簡介

林州城東的龍頭山頂,矗立著一座高約20米的七層古塔,這就是遐邇聞名的龍頭山文峰塔。此塔建於何時?為何建於此地?又為何以“文峰”作名?查閱一下林州史料,便不難找到答案。

歷史記憶

在從明崇禎丁丑(1637)到清康熙丁未(1667)的30年間,林州先後有楊汝經、劉遠芳、牛應徵、閻鶴升、王輔運、牛君藩、王 鼐 、劉澤溥等8人考中了進士。也就是說,在這30年中,每隔3—4年,就有一名林州人金枋題名。然而,自劉澤溥之後的140餘年間,林州卻再也沒出過進士。這一反常現象,在當時引發了許多猜測。其中有人認為:林州不是沒有人才,而是縣城東西兩山高度失衡,造成地失其利,因“地利”因素缺失,故人才難以成名。清乾隆11年(1746),伏 羌舉人鞏敬緒,調任林縣知縣後,他聽信這些人的建議,經過實地考察,擬定在龍頭山頂建座石塔以振文風。次年(1747)工程開工,數月之後,一座3層高的石塔便建成完工。至道光17年(1837)夏初,時任知縣袁銘泰又繼而續之,將3層改建為7層,歷時4月完工。並將此塔命名為“文峰塔”。對此塔名稍加分析,便不難看出當年的當政者“企盼林州文壇精英人才輩出”的良苦用心。

人文歷史

也許是歷史的巧合,自建塔以後的清道光乙甲(1848)至光緒癸卯(1903)的55年中,從這林州這塊土地上,又走出了申逢吉、劉曦、田景瀛、李詩濂呂慎修、董應遴、李祖光、李仲鸞、逯懿、李見荃、呂慰增、張家駿等12位進士和50多名舉人。其中1853、1860、1862都是一年雙進士,三個年頭出了6位。還有的是一門三進士、一門雙進士。然而,從史料記載來看,這些成績卻根本沒記到文峰塔的賬上。面是如實記載了一鄒(鄒蔚祖)二周(周百順、周起濱)等幾任知縣的尊師重教之功。

現狀

文峰塔始建至今已近260個春秋,重修至今也已169年,在這160多年中,它經歷了多次地震及暴風的考驗,現在仍安然無恙地傲立在龍頭山顛,它的存在是先人企盼林州教育騰飛的歷史物證,更是研究我市古代建築藝術的寶貴史料。1979年11月,此塔被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