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榆社縣位於山西晉中南部中段,太行山西麓,濁漳北源兩岸。面積1699平方公里,現轄4鎮10鄉,人口14萬,榆社春秋時屬晉。戰國先屬韓後屬趙。秦屬上黨郡。漢建縣稱涅縣。晉改名武鄉縣。魏太和十五年遷涅城於南亭川。隋於北亭川分置榆社縣。唐初改榆社縣為榆州,後罷州以縣屬遼州。宋熙寧七年榆社縣併入武鄉縣。元復置榆社縣至今。縣人民政府駐箕城鎮。
榆社資源
全縣現有耕地面積25.3萬畝,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穀子、玉米等。其次為大豆、薯類、高粱、油料、麻皮。森林覆蓋面為40萬畝,畜牧業主要有牛、羊、馬、驢等。飼養業有豬、雞、兔、鹿等。
本縣有煤、鐵、錳、石膏、油頁岩等礦產。工業主要有化肥、農機、印刷、電錶、無線電元件、汽修、釀酒、針織、磚瓦、副食加工、木器、服裝等行業。
境內交通較方便,太原至焦作鐵路幹線縱貫本境中部。太谷至左權、榆次至黃碾兩條支線公路途經縣境,其它尚有簡易公路、大車路多條。絕大多數鄉鎮可通行汽車。
名勝古蹟有響堂寺千佛洞,位於縣城西南 5公里的廟嶺山上,為北魏和唐代石雕。此外,還有鄧峪石塔、南村造像,均為唐代石雕作品。
.
歷史沿革
榆社春秋時屬晉。戰國先屬韓後屬趙。秦屬上黨郡。漢建縣稱涅縣。晉改名武鄉縣。魏太和十五年遷涅城於南亭川。隋於北亭川分置榆社縣。唐初改榆社縣為榆州,後罷州以榆社縣
縣屬遼州。宋熙寧七年榆社縣併入武鄉縣。元復置榆社縣至今。
行政區劃
榆社縣轄4個鎮、5個鄉、1個城管委:箕城鎮、雲簇鎮、郝北鎮、社城鎮、河峪鄉、北寨鄉、西馬鄉、蘭峪鄉、講堂鄉、城區管理委員會。
自然地理
榆社為土石山區,境內群山環繞,濁漳河縱貫縣境,山水相間、風景秀麗,為理想的水果、畜禽、蠶類,魚類、藥材生產地區。榆社笨雞蛋、榆社阿膠、榆社肉牛、甲魚、銀魚、酥梨、紅星蘋果、蠶繭、藥材等均為山西名品,享譽日本,港澳及東南亞地區。
本縣四周高山環繞,中部多黃土丘陵,濁漳河兩岸有狹長的河谷平原。境內主要山峰;東有黑神山、石足嶺;西有吳娃背、霧(悟)雲山;北面有通梁山、三縣垴等。海拔除黑神山1442米外,其餘均在1500米以上。其中以吳娃背1901米為最高。濁漳河由北而南縱貫縣境,兩側有雲簇河、武源河、泉水河、東河、南屯河等支流遍布全境。本縣年均氣溫為8.8℃,一月零下7℃,七月23℃,年降雨量650毫米,無霜期170天左右。
自然資源
榆社資源豐富。地下埋藏有煤、鐵、錳、石膏、油頁岩等礦產和大量的古生物化石,是聞名世界的化石之鄉。出土化石數量之多、種類之繁、保存之完整,為世所矚目,被譽為“化石之鄉”和“古脊椎動物的寶庫”。煤、鐵、錳、石膏、油頁岩等礦產。工業主要有化肥、農機、印刷、電錶、無線電元件、汽修、釀酒、針織、磚瓦、副食加工、木器、服裝等行業。
著名人物
榆社人傑地靈,人才輩出。商有箕子開闢邑境,戰國有廉頗、藺相如“將相和”,名傳千古。十六國時,石勒稱帝建立後趙。榆社有光榮的革命歷史,是太行山區老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老一輩革命家朱德、彭德懷、劉伯承、鄧小平、徐向前、陳賡、李德生等,在這塊土地上生活和戰鬥過。榆社人民為民族獨立、全國解放做出了巨大貢獻:被晉冀魯豫邊區譽為出兵、出糧、出幹部、出經驗的模範縣。
榆社基礎設施完備。交通便利,太焦鐵路、太長高速公路縱貫南北,太邢、榆長兩條幹線公路與縣鄉公路交錯成網;通訊便捷,太原到陽泉、太原至長冶、呼和浩特至北海、偏關到晉城兩條國家級幹線通訊光纜通過榆社,通訊狀況達到國家一流水平;電力充足,太原至榆社11萬伏高壓輸電線路供褕社專用。山西華能褕社電力有限責任公司一期工程2台10萬千瓦火力發電機組,二期2台30萬千瓦機組先後投產發電,三期2台60萬千瓦機組擴建工程正在緊鑼密鼓籌備。水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充足。
經濟發展
榆社地方經濟發展迅速。工業經濟按照“壯大電力、提升化工、拉長藥業、發展綠色產品”的發展思路,開成電力、化工、藥業、綠色產品四大主導產業,突出經濟走“區域產業創特色、規模開發創效益”路。建設六大高標準農業科技園區,開成小雜糧、蔬菜、乾鮮果、中藥材、畜牧養殖五大支柱產業。新的一屆,縣委、縣政府以新的理念統領全面工作,以新的資態搶抓新的機遇,以新的作風推動新的發展。圍繞建設富民強縣和諧榆社的總體目標,大力實施統籌發展、龍頭帶動、體制創新、人才保障四大戰略,儘快將榆社建成富有特色和活力的生態農業區、現代工業區、休閒旅遊區、新型物流區。
全縣現有耕地面積25.3萬畝,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穀子、玉米等。其次為大豆、薯類、高粱、油料、麻皮。森林覆蓋面為40萬畝,畜牧業主要有牛、羊、馬、驢等。飼養業有豬、雞、兔、鹿等。
旅遊資源
名勝古蹟有響堂寺千佛洞,位於縣城西南5公里的廟嶺山上,為北魏和唐代石雕。文峰塔,位於榆社縣城東南一公里的巽山之上,因形如筆架,因而成名。化石館,保存有第三世紀的化石。剛修建不久的雲簇水庫。此外,還有鄧峪石塔、南村造像,均為唐代石雕作品。
榆社縣的經濟
榆社縣是山西省數一數二的貧困縣,全縣人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省市領導,視而不見,無動於衷。很令人民失望!榆社縣
榆社縣文峰塔
榆社縣城東南1公里的巽山之上,有一座創建於清代康熙六十一年(1722)的文峰塔。此塔乃是根據“塔在巽(東南方向)峰則文運勝”的風水言論為振興榆社文風而建,初期直呼“文風塔”,其後年湮代遠訛名“文峰塔”。
文峰塔從康熙末開始建,歷時三年,至雍正三年(1725)告 成。塔為錐形磚木結構,共13層,高約38米,占地69.2平方米,內為空心,底層直徑約3米。文峰塔的第一層和第二層有磚砌月梯及迴廊,可拾級而上;三層以上有用木板、鐵釘而成木梯以供攀高。其間石階層層,盤道曲曲,如步雲路一般。塔體的外面,每層都有仿木結構磚雕出檐、斗拱;四面開砌拱券洞門,以供憑覽;洞門之上有磚雕塔匾,圖案花紋十分精緻;塔頂置寶瓶,角隅懸掛風鈴,微風吹動,叮噹之聲不絕於耳。榆社文峰塔不僅構思奇特、工藝精巧、造型美觀,而且選址巧妙,寓意深遠,令人嘆為觀止。塔所坐之巽山,東倚崇巒,西俯榆川,南對筆架山,北臨儀川河;塔建其上,宛如筆峰直插雲霄,指星畫斗;東方日出,塔影倒映儀川河水,如筆蘸墨,如虹飲池;從北向南望觀,文峰塔尖正對準筆架山的3個山峰,其景頗似筆管擱在筆架之上。縱覽文峰塔周圍景觀,上有層巒疊嶂,綿延千里;下有銀絲玉帶,清流掩映;塔身挺拔參天,足為大好河山添色增彩。
榆社縣舊有端午節踏柳之俗,文峰塔建成之後,民間相傳游塔可治百病,於是榆社縣 踏柳被游塔替代。此俗相沿數百年而不變,故每逢端午節遊人雲集如織。
高蹺在考古發現中最早出土於榆社縣,在晉中榆社縣出土的北魏石棺上也可看到高蹺、雜技的圖畫,雖然高蹺無文字記載,但最遲也應從北魏開始了。在山西表演高蹺的行列中,分成文高蹺和武高蹺兩種。文高蹺重於扭和踩,武高蹺以表演特技為主。
榆社縣高級中學
山西省榆社中學位於山西省榆社縣箕城鎮東大街20號,是一個全日制綜合性完全中學。全校現有教職工400餘人,有一支社會公認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專任教師全部具有任職資格,學歷合格率為100%,且專業年齡結構合理。醫務室有專職校醫2名,學校心理諮詢室有心理諮詢教師5名。有音樂、美術專用教學場地和實踐活動場所。學科教學器材達到基本標準,具備每個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的條件。配備有200米環形操場1個,體育教學器材達到基本標準,有籃球、足球、桌球、羽毛球等場地。
農業發展
今年以來,榆社縣緊緊圍繞年初既定的農業經濟發展目標,各級各部門齊心協力、真抓實幹、創新進取、負重拼搏,農村經濟得到全面發展。他們認真落實農業“24字”方針,著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特色產業,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935元,同比增榆社縣 長5.5%。啟動實施亞行貸款“水肥一體化”項目,新發展拱棚、大棚蔬菜31畝(個),露地蔬菜1100畝。圍繞“生態榆社”建設,全力推進造林綠化和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投資2086萬元,實施完成六大林業工程,造林綠化面積1.2萬畝。紮實開展“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年”活動,投資8626萬元,啟動實施了五大類十項重點水利工程,其中投資6100萬元的雙峰水庫建設工程進展順利。繼續加強勞務輸出,完成勞動力引導性和陽光工程培訓5700人,涉外勞務輸出120餘人。切實加大沼氣建設力度,累計完成沼氣池建設1100多個。制定實施《扶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實施意見》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貼息資金管理辦法》,降低農民辦社成本,解決農民辦社融資難題,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74個。
綠色經濟
今年該縣經濟發展將在求好求快效益的基礎上,重點突出一個“綠”字,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綠色產業”、“綠色產品”。一是農業方面,將把發展綠色生態農業作為今年農業發展的總體要求,鼓勵農民大量種植綠色蔬菜,繼續扶持和壯大一批類似綠健公司、北寨小麻油廠的綠色品牌公司。二是工業方面,將注重引導企業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加大治污力度,發展環境友好型企業。三是城市榆社縣
建設方面,在鞏固已有城市建設成果的基礎上,突出抓好太長、南太線通道綠化和縣城周邊綠化及雲竹、電廠周邊綠化,全力營造綠色宜人的人居環境。
鄉土特產
河峪小米 “河峪”牌小米主要生產於河峪鄉地處太行山典型的丘陵山區,晝夜溫差大,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周邊無任何工礦企業和污染源。“河峪”牌小米選用“晉谷21號”優質品種,在種植期間不施化肥,不噴農藥,主要依靠農家肥並以物理的輪作倒茬辦法來防治病蟲害。榆社縣榆社縣
河峪小米顆粒飽滿,色澤金黃,味道純正,營養豐富,有口感綿滑,米香濃郁等特點。主要成份:含有蛋白質15.1%,脂肪5.68%,賴氨酸0.8%,維生素礦物質等。本產品已通過國家農業部無公害產地認證和無公害農產品質量認證。小雜糧小雜糧主要產於榆社縣西、北部無污染,無公害,純綠色生態區。種植期間主要用有機肥、農家肥並以物理的換茬辦法來防治病蟲害。小雜糧有子衡人體的營養成份,是一種醫食同源的綠色食品資源,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鐵、鈣、多種胺基酸和礦物營養素,對動脈硬化、心臟病等具有較好的食療和滋補作用。豆類內含人體所需白蛋質和多種礦物質營養素,綠豆可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明目降壓,止瀉痢;紅小豆可通便、利尿、消腫,對腎臟和心臟病有一定的食療作用:黃豆蛋白質高達40%以上,且含豐富的鈣、磷、鐵等礦物質。目前,產品市場看好。河峪酥梨河峪酥梨主要產於河峪鄉前莊、岩良一帶,該地土壤優良,氣候溫差較大,適宜酥梨生長,且種植歷史悠久。現有1000多畝盛果樹。產品有潤肺清火、滋陰補氣之功效,主要銷往北京、太原及周邊各縣。北寨鄉小麻油北寨鄉氣候土壤獨特,種植小麻已有500多年歷史,且有傳統乾炒木壓工藝。北寨小麻油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多種功能性活性成份,胺基酸和多種維生素成份及鈣、鐵礦物質等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具有香味濃厚、營養美味、色澤清中透綠的特點。榆社縣常吃小麻油,可潤腸胃、清肺、去肝火、滋陰補虛。北寨小麻油被當地民眾稱為“長壽油”。
榆社笨雞蛋該產品精心選育地方優質笨雞進行,在山地或草坡上“遊牧式”放養或圍欄飼養。雞主要採食青草、松針、小昆蟲、微生物等有機物質,不飼餵任何有害人體健康的獸藥、激素和添加劑。該笨雞卵體鮮黃,口味醇香,鈣、鐵、磷含量高,膽固醇低,長期食用有健腦蓋智的功效,是集營養、美味、保健於一體的新一代綠色營養品。其中,綠殼笨雞蛋,經省食品研究所檢測,鈣、鐵、碘、硒、鋅等微量元素含量高,是普通雞蛋的3—5倍,富含腦磷脂,卵磷脂胎及多種維生素,且膽固醇含量低,被譽為“雞蛋中的人參”,更有國外友人稱之為“東方神蛋”。
榆社陳醋榆社陳醋,以無污染、無公害的優質高梁、麩皮、純大曲(大麥、豌豆)為原料,採用獨特傳統固態發酵釀造和先進技術精製而成。本品具有口感酸綿醇厚、協調柔和等特點,是精製而成的正宗特製陳醋。現有多味醋、五糧陳醋、餃子醋等類型。
白醬油榆社白醬油,生產工藝技術先進,為“原池淋油高鹽稀態回澆發酵生產工藝”,其特點延用了中國傳統的生產醬油方式,不僅提高了醬油的胺基酸含量,並賦予了醬油特有的香味,該產品具有色淺、味鮮、口感純正、風味獨特等特點,質量上乘,是調味之佳品。產品主要有:白醬油、黃豆醬油。
主力阿膠阿膠,即驢皮膠,因其為動物主皮製作而成,故中醫稱為“血肉有情之品”:阿膠的製作與食用,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典籍《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由於阿膠在食用和藥用方面的神奇功效,因而受到歷代帝王的青睞,將其列為貢品之一,有“貢阿膠”之稱,至今中醫處方尚可見到“貢膠”字樣。 阿膠由膠原及其部分水解產物組成,含氨16.43%,基本上是蛋白質,水解後產生多種胺基酸,其中有賴氨酸10%,精氨酸7%,組氨酸2%等。阿膠其性平,味甘,具有滋陰、潤燥、養血止血之功效,遠銷全國各地。
人用杏及核桃西馬鄉南、北山暈一帶,素有“瓜果之鄉”之稱。70年代蘋果產量高達60萬公斤,外商駐村收購。80年代後,隨著品種淘汰,該地種植人用杏500多畝,現已全部進入盛果期。仁用杏,杏肉可製作杏脯、杏乾,酸甜可口,健脾益肺,營養豐富。杏仁,營養價值特高,是健身、美容、平衡人體內分泌之補品,發展前景極為廣闊。郝北鎮韓村一帶的優質核桃種植達到1000多畝,有300畝已到盛果期,所產核桃皮薄肉厚,營養價質高,每公斤價值達到40餘元,該產品供不應求。然晶蜂蜜本品屬100%新鮮純正蜂蜜,保留了天然的色、香、味,是上好級品,營養豐富,無公害,純天然,老少皆宜。本品對治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天眼等疾病有極大療效,同時,還有調節內分泌、提高免疫功能、抗衰老等作用。產品主要有:蜂王槳,蜂膠,蜂花粉、蜂蜜(棗花蜜、洋槐蜜、玫瑰蜜、荊條蜜、百花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