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龍回鎮](/img/2/a22/nBnauM3X0czM0MzN1cDNykDOyITM1ITN0QjMwADMwAzMxAzL3QzL2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1934年10月25日,紅軍長征,某部路過信康邊境,紅23師在南康龍回圩駐紮兩三天,受到龍回蘇區人民的熱情接待。紅三、八軍團路過浮石、赤土時,民眾熱情為紅軍帶路……越過紅桃嶺,到達崇義揚眉寺。2006年9月,筆者依據史料所記載,前往龍回鎮尋訪70餘年前紅軍長征的足跡,欣喜地發現,長征播下的精神火種已在這片紅土地上生根發芽,並引領和激勵著龍回人民在改革開放中破障前行、勇拓新天。
龍回得名緣於其南部山脈至境內龍東便迴轉過來,似龍回頭,故名龍回。民間多認為這是吉祥之地,龍回頭也。同時,也有另一說,往前走兇險,故龍到此即必須回頭。兩種說法都說明龍回這地好!後一種說法有點類似於贛縣夏府的回龍閣的傳說——乾隆六下江南,其中一次受軍機大臣戴衢亨的影響,有意過十八灘往贛南或廣東一游,不想,十八灘過了一半,早已驚嚇得很,聽說前面是黃泉灘、巨人壩,更是膽怯,恰好贛江西側有回龍閣,所有來往船客均需進廟求平安,乾隆皇帝便借“回龍閣”之名,以天意警示,回頭北去了。
龍回地名中有幾個特別之處。贛前,除了贛縣、贛州之外,唯一一個村級名字中出現了“贛”字的地名,其實它的原名叫“觀前”,曾姓開基時,以後山形似觀音坐蓮,取名觀前,後曹家遷入,以“贛”代“觀”,遂有了贛前一名出現;龍回有幾個因為諧音將開基祖姓都改了的地名,一個是洋邊,本是楊姓開基,地名叫楊邊,後來楊姓遷走後,黃氏遷此,諧音改為洋邊(其實還是沒有改好,畢竟“洋邊”諧音“羊鞭”,仍舊不雅)。另一個是竹坑,原是朱姓開基,取名朱坑,朱姓走後,衷姓遷入,將“朱坑”諧音改為“竹坑”。第三個是廟堂上,先是蔡姓開基,得名蔡堂上,蔡姓遷走後,朱姓遷入,因“蔡”與“齋”近音而變。三個名字改得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全然失了本意。
由此,便讓人不能不產生一些聯想——是不是後來者有意淡化前面開基者的文化成分(若有意何不直接改衷坑),還是這些後來者真的沒有文化而無意諧音改名呢?不管前面還是後面一種情況,這種改名結果都是沒有文化的表現。若有文化,應該徹底改變原名,取一個更雅更能鼓舞人激勵人的好名字才是;若原地名已經根深蒂固,沒辦法改變了,那就尊重歷史,不要改名。即使諧音,也得往更美好的意思方面改才是。
歷史沿革
贛州市南康區轄鎮。市甜柚、板鴨主要生產基地。1958年設龍回公社,1984年改鄉,1996年設鎮。
![龍回新貌](/img/8/d92/n5GcuM3X2YzM3gzNzcjN2cjM0UTM5cTO1gDM1YTNwAzMxAzL3YzLy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下轄村
原龍回鎮:10個村:龍回村、窯下村、半嶺村、龍東村、倉下村、坪沙村、岐嶺村、新圩村、紅光村、西角村,1個居委會:萬龍居委會;原三益鄉:三益村、石潭村、茶葉坳村、碧田村、李村、九江村。
發展簡介
![龍回鎮](/img/d/438/nBnauM3X4UDN3YjM3MzNxUTOyITM1ITN0QjMwADMwAzMxAzLzczL0c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在新農村建設中,龍回鎮黨委、政府引導農民突出發展甜柚產業。在當年紅軍長征所經過的倉下、歧嶺等村,實現了戶平5至10畝果園,果業年純收入戶平超過3萬元。他們還在果園裡建沼氣池、養豬、養雞、養魚,由此所形成的“豬—沼—果”、“豬—沼—魚”等生態開發模式在全省推廣。如今,一首新民謠傳唱開來:“四扇三間房,杉樹作圍牆,庭院果飄香,用上沼氣池,衛生又健康”。
經濟板塊
90高齡的黃井珠老太太回憶了紅軍駐紮墟場的面貌:“巷子很窄,賣的東西就堆在過道上;房子也都是土牆屋,還有很多用杉樹皮釘起來的棚子,老表家裡住不下,一些紅軍戰士就在巷子里打地鋪。”龍回墟,非昔日可比。1.5平方公里的面積,比原來擴大了近10倍。寬敞的街道兩旁,店鋪鱗次櫛比;家電、機車等大件生活用品貨物充盈。恰逢趕集,農民從四面八方湧來,整個集鎮熱鬧非凡。據介紹,2006至2010年圩鎮近期建設規劃將於年內完成並實施,屆時,配套完善、功能齊全、經濟活躍的龍回墟鎮將成為105國道旁的一顆明珠。
依託交通活躍經濟,這是歷屆龍回鎮黨、政班子在“發展經濟、富裕一方百姓”的新長征路上一以貫之的思路。多年來,他們出台一系列優惠政策,激活民間資金、實施招商引資,掀起了一個個創業的熱潮,使一個個“經濟板塊”在道路沿線崛起。
贛粵高速公路出口,二十多家家具廠、十多家餐飲店、汽配廠在這裡集聚,為300多名農村剩餘勞動力解決了就業。在105國道旁一個占地50畝的工業園區里,100多家家具廠正往裡遷,3家招商引資企業正落戶在此。據介紹,該園區完全建成後,可以解決2000多名農民務工,還能帶動發展一批產業。到目前為止,全鎮企業已達420戶,工業初具規模。
道路交通的建設進一步激活了農村的創業細胞。他們完成農村道路路面硬化總長達23公里,占南康市去年道路新增里程的九分之一。道路所達處,荒山變果園,偏途立工廠。今年以來,他們又力爭完成龍浮、三益村至九江村等30公里的村組公路硬化目標。
農業
龍回鎮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種植業主要以水稻、甜柚、臍橙、落葉果為主。1968年冬龍回梅源小型水庫,1969年冬龍回大坑小型水庫竣工,解決了全鎮1萬多畝農田灌溉,使龍回成為全市第一大糧產區。全鎮果業面積8000餘畝,掛果面積3500畝,龍回早熟柚以其優良品質名滿天下,榮獲農業博覽會金獎。養殖業以土雞、生豬養殖為主,年土雞出籠130萬羽,其中飼養土雞1萬羽以上的大戶30戶,龍回土雞遠銷省內外,成為農民增收的新的增長點,人均增收100元。龍回鎮成為全市的“土雞養殖鎮”。
特產
龍回板鴨、南康甜柚、臍橙等。
特色產業
![龍回鎮](/img/4/9b1/nBnauM3X4gzNwMTNxcDNykDOyITM1ITN0QjMwADMwAzMxAzL3QzLyM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龍回板鴨廠建於1978年,占地17041萬平米,建築面積3000平米。1986年首獲省鄉鎮企業系統板鴨優質評比第一名,1990年首獲省審定委員會頒發的“南安牌”板鴨優質產品獎,年產板鴨12萬隻,產值500萬元。
龍回是農業大鎮,龍回鎮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主導產業有甜柚、生豬、板鴨、腐竹、蜂蜜、甲魚、食用仙人掌和水產魚等九大支柱產業,其中“龍回早熟柚”1992年獲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龍回鎮果業面積9600餘畝,掛果面積3500畝,有“柚子之鄉”美譽。2005年龍回梅源水庫除險加固,2006年龍回坳背水庫除險加固,解決農田灌溉問題,使龍回成為全市的糧食主產區,糧食種植面積達到46858畝。“龍回板鴨”1990年獲省農業食品博覽會金獎,年產板鴨12萬隻,產值500萬元;2006年,新增龍頭企業2家,新增果業面積1112畝,新增二級種豬擴繁場2個,新增生豬出欄1.2萬頭,新增土雞15萬羽。
生態家園
![龍回鎮](/img/a/f58/nBnauM3X2IjN5gzN2cDNykDOyITM1ITN0QjMwADMwAzMxAzL3QzL3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龍回實行承包制,最大的由倉下村上坪沙衷健承包。據龍回鎮政府介紹,烏石下是繼信豐后土壤最適合栽種臍橙的地方,並且毗鄰贛粵高速與105國道,路網發達,由此可見,臍橙項目是政府提倡生態農業延伸的龍回新的經濟成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