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態特徵
黑眉錦蛇為大型無毒蛇,全長可達2米左右。頭和體背黃綠色或棕灰色;眼後有一條明顯的黑紋,也是該蛇命名的主要依據;體背的前、中段有黑色梯形或蝶狀斑紋,略似秤星,故又名秤星蛇;由體背中段往後斑紋漸趨隱失,但有4條清晰的黑色縱帶直達尾端,中央數行背鱗具弱棱。黑眉錦蛇的主要明顯特徵是眼後又2條明顯的黑色斑紋延伸至頸部,狀如黑眉,所以有“黑眉錦蛇”之稱。背面呈棕灰色或土黃色,體中段開始兩側有明顯的黑色縱帶直至末端為止,體後具有4條黑色紋延至尾梢。腹部灰白色,體長約1.7米以上,大者在2.3米左右。
生活習性
黑眉錦蛇善攀爬,生活在高山、平原、丘陵、草地、田園及村舍附近,也常在稻田、河邊及草叢中,有時活動與農舍附近。
此蛇喜食鼠類,常因追逐老鼠出現在農戶的居室內、屋檐及屋頂上,在南方素有“家蛇”之稱,被人們譽為“捕鼠大王”,年捕鼠量多達150-200隻。
此蛇雖是無毒蛇,但性情較為粗暴,當其受到驚擾時,即能豎起頭頸,離地20-30厘米,身體呈“S”狀,作隨時攻擊之勢。
此蛇卵生,每年5月左右交配,6-7月產卵,每次產卵6-12枚。孵化期約為35-50天,但卵的孵化受溫度影響很大,最長者可達2個月之久。
攝食行為黑眉錦蛇攝食多以遊蕩方式覓食,經常在小動物出沒的地方遊動,捕食率特別高。當外界氣溫升至24-31℃時,其捕食旺盛,活動較頻繁,也變得兇猛許多。若遇陌生人接近時便猛烈出擊;若投入小白鼠時,便見它迅速做出反應,頭轉向小白鼠的所在方向,同時體前部昂起做進攻撲咬架勢;隨後快速出擊,其速度之快有如離弦之箭,一般能準確撲住獵物;如小白鼠逃竄,蛇便再次伺機撲咬,直至捕住獵物。咬傷後便不再鬆口,並以身體進行纏繞、擠壓。有時可見小白鼠的眼、鼻、口角等部位流血,直至獵物窒息死亡後它才鬆口,然後找尋到獵物的頭部再行吞食。偶見飢餓者有時從鼠的後部開始吞食,其吞食速度視獵物的大小而定。大多情況下,吞食50克左右的小百鼠只需3-5分鐘;若吞食的獵物較大,需要的時間便會延長。吞食量大於250克時,便見其將喉伸出口角外,以保證正常呼吸,約需25-40分鐘才能將食物順利吞進腹內。
分布
黑眉錦蛇主要分布在朝鮮、越南、寮國、緬甸、印度和中國。經濟價值
黑眉錦蛇是製備藥蛇酒和五蛇膽的原料之一,皮張可供輕工業生產加工成多種優質的蛇產品。
現狀與保護
瀕危原因
作為食物被捕獵,棲息地破壞,因為貿易被捕獵。
物種保護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亞種
黑眉錦蛇已確立的亞種有8個。分布在中國的亞種有4個。
分別為:
黑眉錦蛇指名亞種 (Cope,1861)
黑眉錦蛇華南亞種 (Moquard,1905)
黑眉錦蛇雲南亞種 (Anderson,1879)
黑眉錦蛇台灣亞種 (Werner,1926)
分布在國外的亞種有4個。分別為:
黑眉錦蛇先島亞種 (Boettger,1895)
黑眉錦蛇印尼亞種 (Fischer,1885)
黑眉錦蛇馬來西亞洞穴亞種 (Butler,1899)
黑眉錦蛇越南亞種
其他未確立亞種的產地種有:泰國北部、緬甸等。
飼養技術
幼蛇飼養
幼蛇進箱後應安頓2~3天,讓它適應環境,其間提供乾淨的飲用水、隱蔽所,避免過度驚嚇也是極其重要。黑眉錦蛇幼蛇一次進食量約為其體重的10%~60%左右,最多者可接近自身體重。幼蛇可餵食乳鼠、壁虎。切記,不要把食物突然扔在它面前,這樣幼蛇會被突如其來的動作驚嚇,逃跑。應該把乳鼠放在隱蔽所附近,或者放在離蛇頭部位置有一定距離的地方,既嚇不到蛇,又能讓蛇感受到食物的存在。如果是壁虎,就直接放進箱,讓蛇自行取食。
幼蛇捕食方法完全遺傳成蛇的習性,甚至比成蛇更強。如獵取的部位不對時,能自行在口中調整,無需鬆口重咬,一般先從頭部開始吞食。幼蛇同成蛇的排泄時間基本上是一致的,大多在進食後的2~4天排出糞便。糞便中均有白色的尿酸,並混有殘渣,如鼠毛等。由於幼蛇進食的食物種類較成蛇單一,故排出的糞便就更加簡單。但比成蛇吃食勤、排泄次數多。
幼蛇很敏感,成長的第一年,如果能正常進食,除了打掃衛生外,儘量避免玩弄,故意挑釁等干擾行為。當在無重大惡劣氣候、且食物供應充足的情況下,幼蛇在合適的溫、濕度環境裡均能安全越冬;如出蟄後食物豐富、滿足供給,幼蛇極易成活,並且成活率很高。第二年很多個體可以接受肢解的禽鳥和死鼠(預先殺死)。
在幼蛇的飼養場地,每天應定時進去清揀未食的死動物、幼蛇蛻皮及死的幼蛇。水池(盆)內的水應保持清潔、定期更換,若能採用緩緩流動的長流水更好。水池(盆)中水面的高度應與地面高度不能相差太大,否則幼蛇入水後難以爬上去,會因體力耗盡而死於水中。要經常打掃衛生,及時清除糞便,因幼蛇糞便中含有大量的尿酸(尿酸過多對蛇體有害)。如果蛇窩和蛇房(場)中被超量的尿酸氣味所瀰漫,尤其是在盛夏的陰雨天氣,在通風不暢的環境裡,幼蛇會因患上肺炎或重度呼吸道感染,由此引發幼蛇大批死亡。
疾病治療
野生黑眉錦蛇比較常見的就是口腔炎,對於有口腔炎的個體,要用慶大黴素,稀釋一下,放到鈍口注射器里給蛇沖洗口腔,然後把蛇頭按到溶液里,給蛇灌服3分鐘左右,1天2~3次,就好了。
冬眠狀況
冬眠是陸生蛇類對冬季低溫條件的一種本能適應性,也是一種長期的被迫生理狀態,黑眉錦蛇也不例外。人工飼養條件下,每年的10月中旬也就是氣溫降至20℃以下即不再進食,於10月中、下旬入蟄冬眠,翌年5月上旬或中旬出蟄活動,冬眠期長達7個月之久。入蟄前未能吃飽的,死亡的可能性很大,有時多達30%~50%,甚至更多。其冬眠的適宜溫度為3~5℃,濕度為65%~75。此蛇亦有冬眠失重現象。
飲水情況
黑眉錦蛇的耐飢能力很強。人們曾觀察過一條體重在575克的中等蛇,出蟄後進食了4隻小白鼠,總重量為150克左右,以後一直未投食,將此蛇放置在倉房的一角,直至翌年出蟄後再次進食,經正常的飼養後發現一切正常。取得這樣的數據純屬破壞性的試驗所得,建議養蛇場(戶)不要效仿,以免造成不正常的經濟損失。
黑眉錦蛇的水分保持力很強,屬耐乾旱性蛇類。但蛇對乾渴的耐受力遠不如對飢餓的耐受力。雖然蛇體水分的來源除食物中帶有一部分外,也需要經常飲水,特別是炎熱的盛夏季節更應該及時補充水分。此蛇飲水有自選能力,喜歡清潔乾淨的水,對髒水不感興趣。養殖中發現,該蛇一般在進食後的5~15分鐘內飲水。飲水時,唇部先試探性地接觸水面,然後就反覆鼓動兩頰,一口一口的喝,似魚在呼吸,每次飲水時間約為1~2分鐘。大部分是一次性吸足,很少有間斷性吸飲的。
蛻皮跡象
黑眉錦蛇同其他蛇類一樣,蛻皮前亦不甚活躍。一般在蛻皮前的6~10天,眼睛灰蘭呈暫時失明狀。此時投食其撲咬率很低,可一旦捕住獵物便不再鬆口,直至吞進腹內。此蛇蛻皮的另一特徵是,別的蛇類蛻皮後視力方才徹底恢復,而黑眉錦蛇則在臨蛻皮前的2~3天便重新復明。此蛇蛻與蛇體完全一樣,鱗片清楚、斑紋可見,甚至連眼上的角膜也一模一樣。蛻皮後的蛇體,體色新鮮醒目,斑紋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