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矛頭蝮屬下種類繁多,體型大小不一。小者不會超過50至70公分長,大者則可達200公分以上的長度。大部分矛頭蝮都有明顯的眼角窩,而且鼻端都向上翹起。矛頭蝮的額冠鱗片排列形式十分多變,眶上鱗約有3至14片,上唇鱗約有7至9片,下唇鱗則有9至11片。身體上有21至29片背鱗,腹鱗約有139至240片,排列成對的尾下鱗則有30至86片。
生活習性
矛頭蝮多於夜間活動,不過也有一些分布於較高海拔的矛頭蝮會於日間活動,在陰天或雨天的時候也有機會在日間出沒。矛頭蝮是陸行性蛇類,然而它們亦兼具攀爬能力,尤其是海島矛頭蝮(B. insularis)更屬於樹棲型的蛇類。
分布範圍
矛頭蝮主要分布於中美洲及南美洲地區
物種毒性
矛頭蝮在美洲導致許多宗人類遭其咬傷致死的事件,其為禍情況比其它毒蛇更嚴重。目前共有32個物種已被確認。相對其它各種毒蛇,矛頭蝮屬下的蛇是美洲地區大部分 人類遭蛇咬傷導致死亡事件的元兇,當中最兇悍的是三色矛頭蝮(B. asper)、矛頭蝮(B. atrox)及巴西矛頭蝮(B. jararaca)。如果被矛頭蝮所咬而未能即時接受適當治療的話,其毒素的致命率高達7%;如果有接受治療的話,致命風險則可減低0.3至0.5%。矛頭蝮毒素有可能導致的症狀包括:傷口即時劇痛、暈眩、噁心、嘔吐、冒汗、頭痛、傷口周邊廣泛範圍腫脹、嚴重出血、發皰、肌肉組織壞死、頭部孔竅滲血、出現瘀血、斑瘡、血壓急降、心跳加快、因血纖維蛋白原或血小板過低引致凝血異常、咯血、黑糞症、流鼻血、血尿、顱內出血、因低血壓引致的並發性腎衰竭,與及大腦皮質壞死等。另外,被咬傷口附近的皮膚會出現褪色現象,身體及手腳亦可能會出現各種紅疹。普遍而言,中毒者多數因血壓急降引致血流量減少、腎功能衰竭及顱內出血等症狀導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