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海海峽問題(questionofstraitsofBlackSea)黑海海峽是黑海通向地中海的唯一海上通道,(當然現在有多瑙河、歐洲大運河與大西洋相通),對於俄國等黑海沿岸國家來說,黑海海峽不僅是其南方出海口而且也是起生命線。黑海海峽不僅其著溝通南北的作用,而且也起著聯繫東西方的橋樑和橋頭堡的作用,是歐洲走向亞洲、通向中東的陸上交通樞紐。
內容
黑海海峽是土耳其境內博斯普魯斯和達達尼爾兩海峽及它們之間的馬爾馬拉海的總稱。它是黑海和地中海之間唯一的交通水道和戰略要地。17世紀末以前,黑海是奧斯曼帝國的內海。1696年俄國沙皇彼得一世攫取亞速,使俄國成為黑海國家之一後,黑海海峽問題便具有國際性質,後又成為東方問題的一部分。
階段
黑海海峽問題的演變過程分4個階段。第1階段(1696~1840),沙俄在海峽占優勢。18世紀後期,沙俄發動對土戰爭,侵占黑海北岸大片領土;迫使土耳其於1774年7 月21日簽訂《楚庫克-凱那爾吉和約》,俄國商船獲得自由通行海峽的權利。根據1833年俄土《溫卡爾-伊斯凱萊西條約》,沙俄進一步獲得海峽只對沙俄一國軍艦開放的特權。1833~1840年間,海峽實際上處於沙俄控制之下。第2階段(1841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海峽平時對外國軍艦封鎖,戰時開放與否取決於土耳其。《溫卡爾-伊斯凱萊西條約》締結後,俄、英對海峽的爭奪加劇。1841年 7月13日,英、法、奧、普、俄、土 6國簽訂《倫敦海峽公約》。這是對海峽制度作國際規定的第一個多邊條約,實際上廢除了沙俄的特權。
沙俄在克里木戰爭中失敗。1856年的《《巴黎和約》(1856)》重申1841年《倫敦海峽公約》的原則。1871年《倫敦海峽公約》再次確定海峽對外國軍艦不開放的原則。1878年柏林會議(1878)確認《巴黎和約》和1871年《倫敦海峽公約》關於海峽制度的決定仍然有效。1913年德國插手海峽問題,進一步激化俄、德兩國的矛盾。1915年3月12日,沙俄同英國達成《君士坦丁堡和海峽問題秘密協定》,規定戰後俄國有權兼併海峽和君士坦丁堡。隨後法國參加了這一秘密協定。第三階段(1920~1935),平時和戰時任何國家軍艦均可自由通過海峽。十月革命後,蘇維埃俄國政府宣布廢除1915年《君士坦丁堡和海峽問題秘密協定》。1920年協約國一度占領君士坦丁堡,利用其在海峽的優勢對蘇俄進行武裝干涉。1923年 7月24日簽訂的《洛桑協定》(見洛桑會議)規定:平時和戰時一切軍艦可自由通過海峽,僅對軍艦的艘數和噸位作有限限制。蘇俄政府未批准這一協定。第四階段(1936年迄今),蘇聯等黑海國家軍艦平時有權自由通過海峽,非黑海國家軍艦通過則受一定限制。在土耳其政府建議下,1936年召開蒙特勒會議,討論修改《洛桑協定》。會上,土耳其代表力爭海峽對任何國家軍艦封閉。英國代表堅持要求將黑海視為國際公海,反對對非黑海國家軍艦通過海峽作任何限制。同年7月20日簽定《蒙特勒公約》,規定黑海國家平時有權自由通過海峽;非黑海國家派遣進入黑海的軍艦類型、噸位和在黑海停留時間則受到限制;交戰國軍艦不得通過海峽;如土耳其參戰或受到戰爭威脅時,有權允許或禁止任何軍艦通過海峽。1945年 8月,蘇聯政府要求土耳其政府同意在兩海峽建立軍事基地以及土、蘇共同組織海峽防禦。1950年土耳其政府宣布拒絕蘇、土共管海峽的要求。《蒙特勒公約》仍然是關於海峽制度的現行國際公約。
歷史影響
重要的戰略位置:黑海海峽是黑海通向地中海的唯一海上通道,(當然現在有多瑙河、歐洲大運河與大西洋相通),對於俄國等黑海沿岸國家來說,黑海海峽不僅是其南方出海口而且也是起生命線。黑海海峽不僅其著溝通南北的作用,而且也起著聯繫東西方的橋樑和橋頭堡的作用,是歐洲走向亞洲、通向中東的陸上交通樞紐。而且由於歷史的原因,黑海海峽又屬於一個落後的東方封建國家,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因而便是帝國主義列強垂涎欲滴的獵物;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完成,石油日益成為重要的戰略物質,使得對黑海海峽的爭奪更具有深刻的社會經濟背景;
一、俄土戰爭
從17世紀——19世紀,俄土戰爭有十幾次之多,通過這一系列戰爭,俄國奪取了黑海北岸的大片領土,打通了黑海;它的下一個侵略目標就是奪取黑海海峽,真正走向地中海,走向世界。然而,在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中俄國的這一個目標卻受到了極大的挫折。克里米亞戰爭結束後,重新確立了海峽對外國軍艦不開放的原則,沙俄對海峽的控制權被削弱。
二、帝國主義時代的海峽問題
帝國主義時代,俄國成為一個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國家,瘋狂對外侵略擴張是它的本質特徵,俄國以斯拉夫人的解放者和東正教的維護者自居,為了自己的地緣政治利益需要,力圖控制巴爾幹半島和黑海海峽,因而與奧匈國矛盾激化,形成帝國主義的三大矛盾之一,導致了帝國主義兩大軍事集團,引發了第一次世界打戰。
俄奧矛盾激化的背後,是德國在巴爾幹和中東的擴張,德國制定了雄心勃勃的“三B計畫”,準備修築一條柏林——博斯普魯斯——巴格達的歐亞大鐵路向南延伸至巴斯拉,以控制中東的石油資源和亞洲的殖民地。德國的參與使得圍繞黑海海峽的鬥爭更加激烈。
三、一戰中的土耳其和黑海海峽問題
一戰初期,土耳其宣布中立,但是後來事實的發展使土耳其越來越接近同盟國,最後加入到同盟國集團當中。1914年8月,兩艘德國軍艦為逃避英國艦隊的追擊,逃入了土耳其海峽,以此為契機德土關係漸趨密切;戰前德國在中東本身就擁有大量的投資;在當時的形勢下,德國許諾一億馬克的貸款來拉籠土耳其,土耳其最終被綁在了同盟國的戰船上。由於土耳其的參戰,有一戰的了外高加索戰場。
由於土耳其的參戰,英法俄為了協同作戰,更主要的是為了以此機會瓜分土耳其,秘密的簽訂了《關於君士坦丁堡和海峽問題的秘密協定》,根據這一協定,戰後俄國將得到海峽西岸的土地和君士坦丁堡,英法將瓜分土耳其的其他地區。
然而歷史卻常常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發展演變,戰爭後期發生了俄國十月革命,俄國建立了蘇維埃政府,首先退出了戰爭,放棄了帝國主義戰爭的一切權利和要求,有關黑海海峽的控制權以及瓜分土耳其的問題,自然而然地成為英法獨享的戰利品。
四、一戰以後的土耳其和黑海海峽問題
一戰以後,不幸的土耳其成為了戰敗國,在巴黎和會上成為任人宰割的東方戰敗國,土耳其被迫簽訂了《色佛爾條約》,根據這個條約,黑海海峽實現國際化處於英國的實際控制之下,土耳其的領土遭到了嚴重的瓜分,亞洲部分只剩下小亞細亞半島,歐洲部分只剩下伊斯坦堡及其周圍地區,中東和巴爾幹的大部分土地都被分割出去,成為一個亞洲國家。
嚴重的民族危機使土耳其人民覺醒,在凱末爾的領導下,取得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推翻了蘇丹的封統治,擺脫了民族危機,迫使協約國廢除了《色佛爾條約》,重新與土耳其簽訂《洛桑條約》,土耳其獲得了一定的獨立。
五、二戰中的土耳其和黑海海峽
1936年蒙特勒國際會議討論修改《洛桑條約》的附屬檔案《海峽制度公約》,土、蘇、希、保羅等黑海沿岸國家和英法日等國際大國出席會議,簽訂了新的《關於海峽制度的公約》,恢復了土耳其對海峽的主權和控制權,也擴大了黑海沿岸國家通過黑海海峽的航行權,對非黑海國家作了較大的限制。
二次大戰當中,土耳其迫於德國的威脅而允許德國艦隊是如黑海,對蒙特勒國際公約有所違背。為蘇聯戰後挑起蘇土爭端埋下了伏筆。
六、二戰以後的土耳其和黑海海峽
戰後,美蘇兩強對峙的局面已經事實上形成,,為了爭奪世界霸權,打通黑海的出海口,1946年,蘇聯提出修改《蒙特勒公約》的要求,並且要求蘇土共同保衛和管理黑海海峽,遭到土耳其的拒絕,蘇土關係緊張,土耳其實行全國動員。
為了遏制蘇聯,美國打著“反對集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和正義”的幌子,宣布支持土耳其反對蘇聯,——出台了著名的杜魯門主義。它標誌著東西方兩極格局的正式形成,冷戰的正式開始。受兩極格局的制約,蘇聯始終沒有打破關於黑海海峽的《蒙特勒公約》,其它國家更沒有對詞此提出異議,這一公約堅持到現在。
相關信息
1936年7月20日,《洛桑和約》各簽字國在瑞士蒙特勒城簽訂《關於海峽制度的公約》 。黑海海峽(即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和它們之間的馬爾馬拉海)長期是東方問題的一部分。1923年7月土耳其和英、法等協約國達成《洛桑和約》,規定了黑海兩海峽的非軍事化狀態。1935年10月,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威脅到土耳其的安全。土耳其展開積極的外交活動。1936年7月20日,蘇、英、法、土、保、羅、南、日、希、奧十國在瑞士蒙特勒簽訂了解決黑海問題的公約,該約規定:海峽通行與航運自由;各國商船在平時和戰時可以自由通過海峽,但戰時土耳其有權禁止與它作戰的國家的商船通過;在戰時,如土耳其中立,交戰國軍艦不得通過海峽;如土耳其參戰,或土耳其認為遭受戰爭威脅時,允許通過與否完全由土耳其政府決定。公約還對黑海國家與非黑海國家通過海峽的軍艦的噸位數作了明確規定。
公約把國際委員會對海峽的監督權移交土耳其政府,取消海峽地帶不設防的限制。這是土耳其外交鬥爭的重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