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條約的公開條款規定:俄、土兩國將永遠保持和平、友好與同盟,在有關雙方的和平與安全問題上,兩國將採取一致態度,並彼此給予充分的幫助和最有效的支持;確認1829年的《亞得里亞堡條約》和俄、土間的其他條約與協定;在土耳其需要的時候,俄國將派出必要數量的軍隊以供調度。條約有效期 8年。作為交換條件,條約的秘密條款規定,土耳其承擔根據俄國的要求封閉達達尼爾海峽的義務,即不得以任何藉口允許任何一艘外國軍艦出入該海峽。條約鞏固了俄國在巴爾幹和海峽地區已經取得的權益,特別是保證了俄國在黑海地區的安全,招致英、法兩國的反對和兩國艦隊在土耳其沿岸的軍事示威。背景
歐洲列強對東方問題的政策在整個19世紀東方問題的爭奪舞台上,主要的國家為俄、英、法、奧諸國和統一後的德國。沙皇俄國對東方問題的政策基調是:肢解奧斯曼帝國,蠶食鯨吞其領土,力求取得獨占優勢,控制黑海、君士坦丁堡和兩海峽,以便自由出入地中海。英國對東方問題的政策基調是:保持一個由它控制的表面獨立的奧斯曼帝國,以保障英國在東方特別在印度的權益,並藉此控制兩海峽,遏制俄國勢力伸向地中海與英國爭霸。隨著英國對東方侵略的加強,以及它在失去北美殖民地後,印度在大英帝國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俄國在近東的擴張又不已,英國為了維護其龐大殖民體系中的這條東西方重要通道,在近東與俄國展開了長期劇烈的鬥爭,成為19世紀東方問題角逐場上的兩個主要對手。法國是最早在近東取得通商權利的國家,在奧斯曼帝國及其屬國埃及擁有很大的經濟利益,因而同俄國的南進政策衝突也較早。自拿破崙帝國覆滅後,法國對東方問題的政策通常與英國相一致。奧國與奧斯曼帝國毗鄰,奧國對東方問題的政策最初與俄國尚比較一致,1726年曾與俄國結盟,聯合侵略奧斯曼帝國。但到19世紀,俄在近東步步擴張,嚴重威脅奧國的南翼,奧國在近東與俄國的關係逐漸走向對立。19世紀晚期,隨著奧國擴張重點日益轉向巴爾幹,奧俄的矛盾和衝突激化起來。至於德國,統一前很少過問近東事務,到1878年柏林會議時,德國才在東方問題的舞台上嶄露頭角,1890年威廉二世親政後,德國聯合奧國加緊推行其東進政策,與英、俄、法在近東展開激烈爭奪。列強之間的爭奪1821年希臘獨立戰爭爆發後,列強圍繞著東方問題的爭奪愈演愈烈。1833年俄國乘奧斯曼帝國與其屬國埃及戰爭之機,迫使奧斯曼帝國與俄國訂立《溫卡爾-伊斯凱萊西條約》,後俄國放棄了這一條約,但隨著列強在近東爭奪的加劇,終於導致1853~1856年英、法、薩丁王國聯合對俄的克里木戰爭。俄國戰敗,簽訂了《巴黎和約》。和約規定黑海中立化,大大削弱了俄國的歐洲大陸霸主地位。普法戰爭開始後,俄國乘英、法無力東顧,單方廢除《巴黎和約》中黑海中立化條款;1877年俄國又發動對奧斯曼戰爭,迫其簽訂《聖斯特凡諾條約》,企圖獨占奧斯曼帝國,引起列強反對。1878年舉行柏林會議,訂立《柏林條約》,迫使俄國讓出根據《聖斯特凡諾條約》所取得的許多領土和權益。
意義
《溫卡爾-伊斯凱萊西條約》它是具有現代意義的第一個國際關係條約。對近代國際法的產生與發展起了重大作用(意義):第一,開創了以國際會議解決國際爭端的先例;
第二,劃定了歐洲大陸各國的國界,承認了國家的獨立和主權,並鳴國家主權、國家領土、國家獨立等原則已經確立為國際關係中應遵守的準則;
第三,首次創立並確認了條約必須遵守和對違約的一方可施加集體制裁的原則;
第四,承認新教和舊教享有同等的權力,打破了羅馬教皇神權統治下的世界主權論。
第五,在歐洲開始確立常駐外交代表機構的制度,各國普遍建立了外交使節,進行外事活動。
《溫卡爾-伊斯凱萊西條約》不但結束了30年戰爭,而且在歐洲大陸形成了一個力量相對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但它在調和原有矛盾的同時,又造成了新的矛盾,從而擺脫不了最終瓦解的命運;而該體系所確立的原則、法則和制度卻有久遠的意義。
結果
列強之間的爭奪1821年希臘獨立戰爭爆發後,列強圍繞著東方問題的爭奪愈演愈烈。1833年俄國乘奧斯曼帝國與其屬國埃及戰爭之機,迫使奧斯曼帝國與俄國訂立《溫卡爾-伊斯凱萊西條約》,後俄國放棄了這一條約,但隨著列強在近東爭奪的加劇,終於導致1853~1856年英、法、薩丁王國聯合對俄的克里木戰爭。俄國戰敗,簽訂了《巴黎和約》。和約規定黑海中立化,大大削弱了俄國的歐洲大陸霸主地位。普法戰爭開始後,俄國乘英、法無力東顧,單方廢除《巴黎和約》中黑海中立化條款;1877年俄國又發動對奧斯曼戰爭,迫其簽訂《聖斯特凡諾條約》,企圖獨占奧斯曼帝國,引起列強反對。1878年舉行柏林會議,訂立《柏林條約》,迫使俄國讓出根據《聖斯特凡諾條約》所取得的許多領土和權益。19世紀90年代,德國聯合奧國向近東和巴爾幹猛烈擴張,俄國也在巴爾幹加強“泛斯拉夫主義”的煽動,德、奧與俄、英、法在該地區營壘分明,危機四伏。到20世紀初,兩大軍事集團已最後形成,巴爾幹半島上戰雲密布,硝煙滿天,波士尼亞危機剛過,兩次巴爾幹戰爭接踵而來,終於在巴爾幹半島上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