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會議(1878)

柏林會議(1878)

柏林會議 Berlin Conference (德語:BerlinerKongress )是指1878年在德國柏林舉行的會議。與會國包括歐洲強國與奧斯曼帝國。

柏林會議(1878)

正文

1878年歐洲大國為修改俄國土耳其簽訂的《聖斯特凡諾條約》在柏林召開的一次國際會議。1878年的《聖斯特凡諾條約》,引起英、奧的強烈不滿。英、奧反對俄國在巴爾幹擴大勢力,反對在巴爾幹半島建立大斯拉夫國家保加利亞。奧匈帝國外交大臣G.安德拉希提議召開國際會議,重新審議和修改該條約。英國欣然贊同,並以武力脅迫俄國讓步。俄國因剛結束戰爭,內外交困,無力再戰,被迫同意參加會議。
會前外交活動 1878年 3月底,俄國派Н.П.伊格納季耶夫去維也納談判。安德拉希要求分割大保加利亞,既要吞併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又要在巴爾幹西部占有優勢,兩國未取得一致意見。繼之,俄國駐倫敦大使П.А.舒瓦洛夫同英國新任外交大臣R.A.T.索爾茲伯里談判,1878年5月30日簽訂英俄密約,俄國允諾縮小保加利亞領土,英國則反對俄國取得比薩拉比亞南部以及巴統、阿達罕、卡爾斯。英俄妥協後,1878年6月4日英國又與土耳其簽訂防禦同盟條約(又稱《賽普勒斯條約》),英國願保護土耳其的亞洲領土,土耳其則同意將賽普勒斯島交給英國占領和管理。6月6日又簽訂了《英奧協定》,兩國約定不準擴充保加利亞領土至巴爾幹山脈以南,而英國則支持奧匈取得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這些協定為柏林會議鋪平了道路。
會議召開 1878年 6月13日柏林會議開幕。參加國有德、俄、英、奧匈、法、意、土耳其。出席會議的代表有:俄國首相兼外交大臣A.M.戈爾恰科夫和副代表舒瓦洛夫、德國宰相O.von俾斯麥、奧匈外交大臣安德拉希、英國首相B.迪斯累里和副代表索爾茲伯里。羅馬尼亞、塞爾維亞、門的內哥羅、希臘、伊朗被邀參加會議,但沒有表決權。德國為東道國,俾斯麥任會議主席。會上爭論最多的是對保加利亞的處置問題及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歸屬問題以及俄國在南高加索獲得領土問題。俄國因被戰爭削弱,會上又陷於孤立,被迫作出重大讓步。7月18日與會各國簽訂了全文共64條的《柏林條約》,以代替《聖斯特凡諾條約》。
條約內容 主要是:①保加利亞劃為 3部分:馬其頓地區仍屬土耳其管轄;巴爾幹山脈以南建立一個土耳其的自治省,稱為東魯美利亞,該省總督應為基督教徒;保加利亞公國的領土只限於巴爾幹山脈以北地區,有權選舉自己的王公,但需經蘇丹認可和列強同意,並由俄國占領9個月,仍向土耳其納貢;②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仍屬土耳其,但奧匈帝國有駐軍權和行政管理權;③承認塞爾維亞、門的內哥羅、羅馬尼亞獨立,但須分擔土耳其的債務;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南部割讓給俄國,以收回北多布魯查作為“補償”;④俄國兼併巴統阿達罕卡爾斯;巴統宣布為自由港,作為商業港口;⑤關於海峽問題,重申1856年和1871年各條約規定的原則。
柏林會議的結果,使巴爾幹問題更為複雜化,為歐洲各大國日後的新衝突埋下了禍根。

配圖

柏林會議(1878)柏林會議(1878)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