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黃麴黴毒素M1(AflatoxinM1,縮寫AFM1)屬於黃麴黴毒素一類結構相似的化合物中的一種,該類毒素是由常見的黃麴黴菌(AsperillusFlavus)和寄生麴黴菌(AsperillusParasiticus)產生的代謝產物,在濕熱地區食品和飼料中出現黃麴黴毒素的機率最高。
AFM1是黃麴黴毒素B1的代謝物,其基本結構為一個二呋喃環的氧雜萘鄰酮。溶於多種有機溶劑,如氯仿、乙腈、甲醇和水,但不溶於正已烷、石油醚、乙醚等非極性溶劑中,物理化學性質相當穩定,不被巴氏消毒破壞。其中黃麴黴毒素B1是最主要的一種毒素,哺乳類動物攝入被黃麴黴毒素B1污染的飼料或食品後,在體內的肝微粒體單氧化酶系催化下,通過細胞色素P-448調節作用,AFB1末端呋喃環C-10被羥化而生成AFM1。AFM1也可由一些黃麴黴菌和寄生麴黴直接產生,但與其他毒素(如B1、B2、G1、G2)相比,比例相當低。
黃麴黴毒素是一種強烈的致癌物,而且是麴黴菌等菌類的高毒代物。大多數政府機構都對人體和動物可攝入的黃麴黴毒素量有嚴格的法規限制。很多國家已經對牛奶和乳製品中的黃麴黴毒素M1含量有了明確的限量標準。 黃麴黴毒素1993年被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癌症研究機構劃定為1類致癌物。
化學結構
分子式為C17H12O7,MW:328,熔點299℃,形狀為長方形片狀,無色結晶。在365nm的紫外光下產生藍紫色螢光。
主要存在
穀物類:例如霉變的大米、麵粉、瓜乾、玉米等霉變穀類中。一般多存在於含有油脂的乾果中,如花生、果仁等。還有霉變飼料中。
危害
AFM1毒性主要表現在致癌性和致突變性,對人及動物肝臟組織有破壞作用,嚴重時,可導致肝癌甚至死亡。生理學致癌機制的研究表明:AFM1的遠端呋喃環環氧結構與體內DNA嘌呤殘基共價結合,從而造成DNA的某些損傷,引起DNA結構和功能的改變,產生癌變,與黃麴黴毒素B1的致癌性基本相似,但毒性低於黃麴黴毒素B1,然而與氰化鉀和砒霜相比,仍屬特別劇毒物質,為強致癌劑。
流行病學研究結果表明:肝癌高發區的發病率與AFB1的攝入以及轉化為尿中的AFM1的轉化率有密切關係,但隨著飲食結構的調整,人體直接攝入AFB1的機會越來越少,而動物乳中AFM1的存在對人類的危害變得至關重要。
由於黃麴黴毒素M1相當穩定,巴氏滅菌法也無法將其殺滅,所以檢測黃麴黴毒素M1不僅要在飼料原料中檢測,而且在最終產品中也需要進行鑑定。
乳業專家王丁棉 表示,牛奶中的黃麴黴毒素來源於奶牛的飼料中,即使超量一點點,隨著人在食物中的攝入,慢慢在人體積累也會致癌。
限制標準
在歐盟,牛奶和奶粉中的黃麴黴毒素M1含量被限制在0.05mg/L或50ppt。在中國,黃麴黴毒素M1國家規定的最高值為0.5μg/kg。
國家地區 | 牛奶中黃麴黴毒素M1含量規範 |
歐盟(比利時、瑞士、瑞典) | 低於0.05毫克/噸 |
亞洲、美洲(中國、日本、巴西、墨西哥、美國) | 低於0.5毫克/噸 |
測定
自1963年Allcroft發現牛奶中含有AFM1以來,對AFM1的檢測方法各國科學家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現分類介紹如下:
薄層色譜法(TLC)
原理:樣品經提取、濃縮、薄層分離後,AFM1在波長365nm的紫外光下產生藍紫色螢光,根據其在薄層板上顯示螢光的最低檢出量與標準溶液的螢光強度相比較來測定含量。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
AOACInternational1986年首次通過了乳液中的AFM1及AFM2採用高效液相色譜法作為公認定檢測方法。
原理:用C18柱抽提純化樣品中的AFM1,乙醚對C18柱洗滌,再用CH2Cl2-乙醇洗脫AFM1,然後加入三氟乙酸(TFA)對AFM1進行衍生化處理,利用液相色譜螢光檢測器檢測,並與標準AFM1-TFA的衍生物比較,進行定性、定量分析。
免疫親和柱法
原理:試樣經過離心、脫脂、過濾後,濾液經過鍵合有AFM1特異性單克隆抗體的免疫親和柱淨化,AFM1被柱吸附,先用某一溶劑洗滌雜質,再用洗脫液將AFM1洗下,得到較純的AFM1洗脫液,最後結合螢光光度計或高效液相色譜儀進行AFM1含量的測定。
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
原理:該方法結合了抗原抗體的特異性免疫反應和酶的高效催化顯色反應。首先將抗AFM1抗體包被於固相的聚乙烯微孔上,加入作為抗原的AFM1標準品或含AFM1的樣品,同時加入AFM1酶結合物,與抗體進行免疫競爭反應,然後加入酶基質:顯色劑進行顯色,通過標準品孔、樣品孔的顏色深淺來確定樣品中AFM1的含量。
HelicaAflatoxinM1assaykit檢測試劑盒則能夠提供快速而準確的分析。測定的基礎是抗原抗體反應。微孔板包被有針對黃麴黴毒素M1的特異性單克隆抗體。加入黃麴黴毒素標準或樣品溶液、黃麴黴毒素酶標記物,游離黃麴黴毒素與黃麴黴毒素酶標記物競爭黃麴黴毒素抗體(競爭性酶聯免疫分析法)。沒有連線的酶標記物在洗滌步驟中被除去。將基質/發色劑加入到孔中並且孵育。結合的酶標記物將基質/發色劑轉化為藍色的產物。加入反應停止液後使顏色由藍轉變為黃色。在450nm處測量,吸收光強度與樣品中的濃度成反比。
食品安全事件
2011年12月24日,中國國家質檢總局公布了對200種液體乳產品質量的抽查結果。抽查發現蒙牛、長富純牛奶兩種產品黃麴黴毒素M1項目不符合標準的規定。 其中,蒙牛乳業(眉山)有限公司生產的一批次產品被檢出黃麴黴毒素M1超標140%。對此,2011年12月25日蒙牛在其官網承認這一檢測結果並“向全國消費者鄭重致歉”。
2012年7月,廣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布了第二季度第二次乳製品及含乳食品的抽檢結果。5批次南山倍慧嬰幼兒奶粉被檢出黃麴黴毒素M1含量不合格。湖南出產的奶粉在廣州被通報後,湖南省長沙市立即在南山奶粉生產現場開展徹查。抽檢中發現,南山奶粉被抽檢的5個批次倍慧嬰幼兒奶粉,全部含有強致癌性物質黃麴黴毒素M1。長沙市食安委表示,對南山奶粉質量調查將會認真徹底,查明情況後會依法採取措施加以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