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1
【處方】黃連(去須)1兩,犀角(鎊)3分,白蘘荷根3分,黃芩(去黑心)3分,茜根3分,敗豉皮(炙焦)半兩,藍青半兩,甘草(炙,銼)半兩,白頭翁(去蘆頭)半兩。【製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蠱毒痢,下血體羸。
【用法用量】100-200日兒每服半錢匕,水半盞,煎至3分,去滓,分2次溫服,
【摘錄】《聖濟總錄》卷一七八
方劑2
【處方】黃連(去須,炒)1兩,訶藜勒(煨,去核)1兩,地榆1兩,芍藥(炒)1兩,甘草(炙)2分,木香3分,當歸(切,焙)3分。【製法】上銼細。
【功能主治】脾寒洞泄。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日3次。
【摘錄】《聖濟總錄》卷七十四
方劑3
【處方】人參2錢,黃連1錢半,甘草(炙)5分,青竹葉10片,生薑1片。【製法】上銼。
【功能主治】小兒心經有熱夜啼。
【用法用量】水煎,取汁灌口中。
【摘錄】方出《丹溪心法》卷五,名見《東醫寶鑑》卷十一
方劑4
【處方】黃連(去須)1兩半,白蘘荷根1兩,犀角(鎊屑)1兩,黃芩(去黑心)1兩,白頭翁(去蘆頭)3分,茜根(銼)1兩,藍青(乾者)3分,甘草(炙)半兩。【製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熱毒痢下血。
【用法用量】1-2歲兒每服半錢匕,水7分,煎至4分,去滓,分溫2服,空心、午後各1服。
【摘錄】《聖濟總錄》卷一七八
方劑5
【處方】黃連(去須,炒)1兩,人參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當歸(炙,銼)半兩,桂(去粗皮)半兩,高良姜半兩。【製法】上銼細,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腹脹,冷氣結塊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以水7分,煎取4分,去滓溫服。
【摘錄】《聖濟總錄》卷一七五
方劑6
【處方】黃連(去須)半兩,冬瓜瓤1分。【製法】上銼細。
【功能主治】小兒多渴。
【用法用量】以水1盞半,同煎至8分,去滓,分溫3服。
【摘錄】《聖濟總錄》卷一六八
方劑7
【處方】黃連(去須)1兩,乾薑(炮)1分,甘草(炙)半兩。【製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腸風瀉血如痢,腹中(疒丂)痛,面色萎黃。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以水1盞,加生薑2片、大棗1枚(擘),同煎至5分,去滓溫服。
【摘錄】《聖濟總錄》卷一四三
方劑8
【處方】黃連(去須)4兩,阿膠(炙燥)4兩,當歸(切,焙)4兩,赤石脂4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龍骨2兩,白朮2兩。【製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髒毒下血,臟腑(疒丂)痛,日夜五七十行,及血痢甚者。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2盞,煎至1盞,去滓,空心食前溫服。
【摘錄】《聖濟總錄》卷七十六
方劑9
【別名】黃連散【處方】胡黃連、烏梅肉、灶下土各等分。
【製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血痢。
【用法用量】黃連散(《普濟方》卷二一二)。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六
方劑10
【處方】大黃5錢,黃連4錢,芒消5錢,梔子3錢。【功能主治】疸症,大小便秘澀壅熱。
【用法用量】加燈心30莖,不拘時服。
【摘錄】《玉案》卷三
方劑11
【處方】黃連1兩,甘草(炙)1兩,萎蕤2兩。【製法】上切。
【功能主治】熱上肝膈,腰腎冷極而腰痛如折,兩目欲脫。
【用法用量】以水3升,煮取1升,去滓,納朴消1兩,頓服。得微利止。
【摘錄】《外台》卷三十七引《小品方》
方劑12
【處方】黃連(去須)1兩,淡竹葉50片,蘆根1兩半,羚羊角(鎊)1兩半,木通1兩半,鏇覆花1兩半,桑根白皮1兩半。【製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眼生赤脈,痛澀推眵。
【用法用量】以水6盞,煎至3盞,下芒消1兩,煎至2盞後,良久分溫3服。
【摘錄】《聖濟總錄》卷一○五
方劑13
【別名】黃連散【處方】黃連(去須)1兩,豉200粒。
【製法】上將黃連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心肺熱吐血。
【用法用量】黃連散(《普衛生總微》卷十五)。
【摘錄】《聖濟總錄》卷一七九
中藥方劑之黃連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