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聖惠》卷八十六。組成
胡黃連1兩,天靈蓋(塗醋,炙令微黃)1兩,赤茯苓1兩,川升麻1兩,川大黃(銼碎,微炒)1兩,地骨皮1兩,知母1兩,犀角屑1兩,人參(去蘆頭)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鱉甲3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黃芩3分,前胡(去蘆頭)3分,桔梗(去蘆頭)3分,赤芍藥3分,當歸(銼,微炒)3分,木通(銼)3分,防風(去蘆頭)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柴胡2兩(去苗)。用法
上藥前二味為細末,入硃砂末,共填入豬膽內,用淡漿水煮,以杖於挑子上,用線釣之,勿著底,候一炊久取出,研入蘆薈、麝香各0.3克,飯和丸,如麻子大。每服5~7丸,食後米飲下。
用法用量
若小兒心臟疳,煎蕪荑、甘草湯下3丸;食疳瀉血,或赤白者,以新汲水下3丸;吐逆不止及水瀉,生薑湯下3丸;眼疳,羊子肝血和酒,看多少,微煎過,下3丸。
主治
虛勞骨熱,四肢羸瘦少力,不思飲食。
相關詞條
藥物組成:胡黃連1兩,黃連1兩,苦楝子1兩,白蕪荑(去扇)半兩(秋初3分),蘆薈(另研)1分,乾蟾頭(燒,存性,另研)1分,麝香1錢(另研),青黛1兩半(另研)。處方來源:《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方劑主治:一切驚疳,腹脹蟲動,好吃泥土生米,不思飲食,多睡吼啀,臟腑或秘或瀉,肌膚黃瘦,毛焦發黃,飲水,五心煩熱。
方劑功效:殺蟲,消脹進食。
製備方法:上先將前4味為細末,豬膽汁和為劑,每1胡桃大,入巴豆仁1枚置其中,用油單1重裹之,蒸熟,去巴豆,用米1升許,蒸米熟為度,入後4味為丸;如難丸,少入麵糊為丸,如麻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10丸、15丸,食後、臨臥清米飲送下,1日2-3次。
小胡黃連丸:
藥物組成:胡黃連5錢,黃連5錢,辰砂1分(另研),蘆薈1分,麝香1分。
處方來源:《袖珍小兒》卷五。
方劑主治:疳有熱證者。
製備方法:上為末,入辰砂末,即填入豬膽內,用淡漿煮,候一炊久取出,研入蘆薈、麝香末,揉飯為丸,如麻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5-7丸。
參考文獻
http://www.tcmlib.com/?s=%E8%83%A1%E9%BB%83%E9%80%A3%E4%B8%B8&t=al&SearchPattern=0
中藥方劑之黃連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