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裙竹蓀

黃裙竹蓀

黃裙竹蓀(Dictyophora multicolor Berk.etBr.)又名雜色竹蓀。食用菌,有微毒,去除菌蓋、菌托可食用。子實體中等至較大,高8-18cm。菌蓋鐘形,具格線,其上有暗青褐色或青褐色粘性孢體,頂平,有一孔口。菌幕檸檬黃色至桔黃色,似裙子,具菌托,苞狀,從菌該邊沿下垂長6.5-11cm,下緣直徑8-13cm,網眼多角形,眼孔直徑約2-5mm,菌柄白色或淺黃色,海綿狀,中空,長7-15cm,粗1.6-3cm。夏季在竹林、闊葉林地上散生。此種多有毒,不宜採食,可供藥用。將子實體浸泡於濃度為70%的酒精中,作為外塗藥用,可治療腳癬。此菌主要醫治腳氣病,將其浸入70%酒精中,外塗。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黃裙竹蓀黃裙竹蓀
子實體散生或群生。菌蕾近球形,3~4cm 4~5cm,暗棕色,基部有粗的根狀菌索。菌蓋鐘形,高3~4cm,基部直徑3~4cm,頂端圓盤狀,有一穿孔,四周有顯著的格線,橘黃色,表面覆蓋有橄欖色、粘液狀、惡臭的孢體。菌裙網狀,檸檬黃色至橘黃色,從菌蓋下垂,長達4.5~7.5cm,網眼多角形,孔徑2~11mm,邊緣的網眼較小。菌托暗棕色,內含白色膠質。菌柱圓柱形,高10~12cm,基部直徑3~4cm,向上漸細,黃色,海綿質,中空。孢子橢圓形,3.5~4.5 m 1.5~2 m,孢子壁透明,光滑。

生活習性

夏秋生於竹林、竹闊混交林、砍伐跡地。

地理分布

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湖南、廣東、貴州、雲南等地。

經濟價值

藥用。浸入70%酒精中,外塗,治腳氣病。有微毒,一般不食用,但有的地區去掉菌蓋、菌托,也曾食用。

菌物界(二)

“菌物界”這個名詞是我國學者裘維蕃等於1990年提出的,並已得學術界的一定支持,這是指與動物界,植物界相併列的一大群無葉綠素,依靠細胞表面吸收有機養料,細胞壁一般還有幾丁質的真核微生物。一般包括真菌,粘菌和假菌(卵菌等)3類。

野外旅行,小心毒蘑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