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子實體中等至較大。菌蓋直徑3-15cm,初期扁半球形,後漸平展中央下凹淺漏斗狀,淺黃色,土黃色或污黃褐至草黃色,表面粘至粘滑,邊緣有明顯的由顆粒或疣組成的條棱。菌肉污白色。菌褶直生至近離生,稍密或稍稀,污白色,往往有污褐色或淺赭色斑點。菌柄長3-14cm,粗1-1.5(2.5)cm,近圓柱形,中空,表面污白至淺黃色或淺土黃色。孢子近球形,具刺棱,近無色,8.5-13.5μm×7.5-10μm。褶側囊體圓錐狀,44-89μm×7.5-10.5μm。生態習性
夏秋季在闊葉林地上群生或單生。分布地區
河南、遼寧、貴州、江西、西藏、四川、湖北等。經濟用途
味辛辣,具噁心臭氣味,被認為有毒,經煮沸浸泡後可食用。此菌含抗癌物質。對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為90%,對艾氏癌的抑制率為80%。屬樹木的外生菌根菌。菌物界(二)
“菌物界”這個名詞是我國學者裘維蕃等於1990年提出的,並已得學術界的一定支持,這是指與動物界,植物界相併列的一大群無葉綠素,依靠細胞表面吸收有機養料,細胞壁一般還有幾丁質的真核微生物。一般包括真菌,粘菌和假菌(卵菌等)3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