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子實體群生。幼時白色,長卵形,2~3cm 1.5~2cm。菌托白色,帶粉紅色。菌蓋長吊鐘狀,表面有細皺,有疣狀隆起,深紅色,造孢組織粘液化,紅褐色至黑暗色,著生於菌蓋上,惡臭。菌柄上部淡紅至淡橙黃色,下部白色,伸入菌托之中,長10~15(20)cm,圓筒形,中空,海綿狀,上部由1層、下部由2層組成。孢子無色,長橢圓形,4~5 m 2 m。
生活習性
【生境分布】夏、秋季單生或群生於竹林、針闊葉林中地上、田野及草叢中。分布於華北及遼寧、陝西、甘肅、江蘇、浙江、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省區。

自梅雨期至秋生於路旁、林地、竹叢、籬下等陰濕地上。
【繁殖】主要靠彈射孢子繁殖。
【食物】動植物腐殖質,例如腐爛的樹根。
相關記載
《*辭典》:鬼筆
【出處】《本草拾遺》
【拼音名】GuǐBǐ
【別名】朝生暮落花、狗溺台(《本草拾遺》)。
【來源】為鬼筆科植物細皺鬼筆的子實體。

【生境分布】生於竹林等陰濕地處。
【功能主治】①《本草拾遺》:"主惡瘡、疽、匿、疥、癰、蟻瘺等,並日乾,末,和油塗之。"
②《綱目》:"研末,敷下疳瘡。"
【摘錄】《*辭典》
頁首
《中華本草》:鬼筆
【出處】出自《本草觀目拾遺》:朝生暮落花,生糞穢處,頭如筆,紫色,朝生暮死。菌從地出者,皆主瘡疥,牛糞上黑菌尤佳。更有燒作灰地,經秋雨生菌重台,名仙人帽,大主血。《綱目》:鬼筆,此亦鬼蓋之類而無傘者,紅紫松虛,如花之狀,故得花名。
【拼音名】GuǐBǐ
【別名】朝生暮落花、狗溺台、蛇卵蛋、狗鞭參、蛇頭菌
【來源】藥材基源:為鬼筆科真菌紅鬼筆的子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hallusrubicundus(Bosc.)Fr.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洗淨,曬乾。
【原形態】子實體高6-20cm,幼期包於白色的肉質膜內。菌蓋鍾形,高1.5-3.3cm,寬1-1.5cm,頂端平截,中央有一穿孔,外表具網路和凹巢。表面覆蓋以青褐色、粘而有臭氣的孢體,菌柄圓柱狀,橘紅色,向下色漸淡,中空,海綿質。孢子橢圓形,透明,(4-4.5)μm×2μm。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北、西南及遼寧、陝西、江蘇、浙江、福建、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性味】苦;性寒;有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生肌。主惡瘡;痛疸;喉痹;刀傷;燙火傷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研末敷或香油調塗。
【注意】本品有毒,禁服
【各家論述】1.《本草拾遺》:主惡瘡、疽、NI、疥、癰、蟻瘺等,並日乾,末,和油塗之。
2.《綱目》:研末,敷下疳瘡。
【摘錄】《中華本草》
識別特徵
卵圓形,長徑約2厘米,白色柔軟,有彈力,內部發達時,則外皮破裂,抽出條柄,高10~15厘米。全體極軟,頭部的菌蓋呈鍾狀,朱紅色,有細微的皺紋,表面有粘液,發惡臭;柄的上部淡紅色,下半部白色。經濟價值
藥用
【採制】夏、秋季採收。采後用水洗去菌蓋表面粘臭的孢體,曬乾。
鬼筆,鬼筆科植物細皺鬼筆的子實體,是一種真菌,與竹蓀、靈芝一樣,擁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可以食用,在中醫中有治療惡瘡的功效。
【功用主治】①《本草拾遺》:主惡瘡、疽、匿、疥、癰、蟻瘺等,並日乾,末,和油塗之。
②《綱目》:研末,敷下疳瘡。
生物現狀

自然野生
主要用途和價值:
可入藥。
開發利用現狀:
民間用於治療疔瘡。
保護建議:
不詳
遺傳多樣性:
不詳
菌物界(二)
“菌物界”這個名詞是我國學者裘維蕃等於1990年提出的,並已得學術界的一定支持,這是指與動物界,植物界相併列的一大群無葉綠素,依靠細胞表面吸收有機養料,細胞壁一般還有幾丁質的真核微生物。一般包括真菌,粘菌和假菌(卵菌等)3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