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名稱
黃耆建中加當歸湯
方劑別名
黃耆建中湯、黃耆湯
藥物組成
黃耆1兩半(蜜炙),當歸(洗,去蘆,薄切,焙乾)1兩半,白芍藥3兩,桂枝1兩1分(去粗皮,不見火),甘草1兩(炙)。
處方來源
《本事》卷八。
方劑主治
傷寒。發熱,頭疼,煩渴,脈浮數而無力,尺以下遲而弱,未可表散發汗者。
臨床套用
傷寒:昔有鄉人丘生者,病傷寒,予為診視,發熱頭疼煩渴。脈雖浮數而無力,尺以下遲而弱。予曰,雖屬麻黃證,而尺遲弱,仲景雲,尺中遲者,榮氣不足,血氣微少,未可發汗,予於建中湯加當歸黃耆令飲,翌日脈尚爾,其家煎迫,日夜督發汗藥,言幾不遜矣。予忍之,但只用建中調榮而已,至五日尺部方應,遂投麻黃湯,啜第2服,發狂,須臾稍定,略睡已得汗矣,信知此事是難是難。
製備方法
上為粗末。
各家論述
《本事方釋義》:黃耆氣味甘平,入手足太陰;當歸氣味辛甘微溫,入手足少陰足厥陰;白芍藥氣味酸微寒,入足厥陰;桂枝氣味辛溫,入足太陽;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姜、棗之辛甘和榮衛。此建中湯也,以之治傷寒之頭疼煩渴,脈浮數而無力,尺以下遲而弱者,未可表散發汗故也。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加生薑3片,大棗1個,水1盞半,同煎至8分,去滓,取7分清汁,日3次,夜2次。尺脈尚遲,再作1劑。
附註
黃耆建中湯、黃耆湯(《普濟方》卷二三四)。
中藥方劑之黃耆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