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人參芍藥湯[中藥]

麻黃人參芍藥湯[中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麻黃人參芍藥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脾胃論》卷下。具有解表散寒,益氣養血之功效。主治氣血虧虛,外感風寒證。症見惡寒發熱,無汗,心煩,倦怠乏力,面色蒼白,或見吐血者。

基本信息

歌訣

麻黃人參芍藥湯,桂枝五味麥冬襄;歸芪甘草汗兼補,虛人外感服之康。

組成

人參、麥門冬各三分(4g),桂枝、當歸身各五分(4~5g),麻黃、炙甘草、白芍藥、黃芪各一錢(6~9g),五味子二個(2g)。

用法用量

上?咀,都作一服。以水三盞,煮麻黃一味,令沸,去沫,至二盞,入余藥同煎至一盞,去滓,臨臥熱服。

功用

解表散寒,益氣養血。

主治

氣血虧虛,外感風寒證。

方義

本方所治為素體氣血不足,又外感風寒之證,治宜解表散寒,益氣養血。方中麻黃、桂枝解表散邪;人參、黃芪益氣實衛,扶正固表;當歸、白芍補血斂陰,以滋汗源;麥冬、五昧子滋陰生津,收斂肺氣;炙甘草和中調藥。諸藥相合,風寒得散,氣血得補,邪正兼顧,共奏解表散寒,益氣養血之效。

運用

診斷要點為惡寒發熱,無汗,心煩,倦怠乏力,面色蒼白,或見吐血者。

臨床常用於氣血虧虛,外感風寒證。

使用注意

陽虛失血以及血證而無感受外邪時,不宜使用本方。

附註

本方為治療氣血虧虛,外感風寒證之常用方。臨床以惡寒發熱,無汗,心煩,倦怠乏力,面色蒼白為辨證要點。現代臨床常用於治療感冒、流行性感冒、寒冷性蕁麻疹等屬於氣血虧虛、外感風寒證者。

文獻摘要

方論選錄

1.《醫方集解》:“此足太陽手太陰藥也。桂枝補表虛,麻黃去外寒,黃芪實表益衛,甘草補脾,白芍安太陰,人參益元氣而實表,麥冬保肺氣,五味子安肺氣,當歸和血養血。蓋取仲景麻黃湯與補劑各半服之。但凡虛人當服仲景方者,當以此為劑也。”

2.《湯頭歌決》:“麻黃人參芍藥湯,(東垣。)桂枝五味麥冬襄。歸芪甘草汗兼補,虛人外感服之康。[麻黃、芍藥、黃芪、當歸、甘草(炙)各一錢,人參、麥冬各三分,桂枝五分.五味五粒。東垣治一人內蘊虛熱,外感大寒而吐血,法仲景麻黃湯,加補劑制此方,一服而愈。原解日:麻黃散外寒,桂枝補表虛,黃芪實表益衛,人參益氣固表,麥冬、五味保肺氣,甘草補脾.芍藥安太陰,當歸和血養血。]”

3.《醫林纂要探源》:“麻黃人參芍藥湯,治吐血外感寒邪,內虛蘊熱。按:此方乃東垣經驗得意之方。脾胃本虛,獨居曠室,夜臥熱炕,衣服單薄,內虛而臥夜炕,則內蘊虛熱矣;衣單而居曠室,則外受寒邪矣。⋯⋯要其治法,則亦與傷寒痛。?”

中藥方劑之麻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麻黃防風湯
麻根汁酒
麻豆煎
麻桂術甘湯
麻豆湯
麻根飲
麻杏陷胸湯
麻黃十神湯
麻黃連翹小豆湯合胡煎方
麻黃救急湯
麻藥散
麻子飲
麻石抒陽湯
麻子小豆湯
麻子仁酒
麻黃蛇床子粉
麻前飲
麻黃解表湯
麻仁龍膽丸
麻疹鴿蛋大米粥
麻仁膏
麻仁煎
麻甘豆腐湯
麻煎丸
麻仁大黃丸
麻仁圓
麻黃宣肺散
麻烏四物合劑
麻黃如聖飲
麻黃煎
麻黃加生地黃湯
麻黃五癇湯
麻黃飲子
麻黃二陳湯
麻黃止煩下氣湯
麻黃透肌湯
麻雞丸
麻黃桂枝各半湯
麻風藥酒
麻黃地骨皮湯
麻黃桂心湯
麻黃根粉
麻黃四物湯
麻附五皮飲
麻黃附子甘草湯
麻桂溫經湯
麻黃蟬蛻湯
麻黃醇酒湯
麻黃人參芍藥湯
麻黃柴胡升麻湯
麻黃杏仁飲
麻黃酒
麻黃赤芍湯
麻黃豆蔻丸
麻仁酒
麻桂飲
麻黃細辛附子湯
麻黃知母石膏湯
麻黃白虎湯
麻黃茵陳醇酒湯
麻黃茱萸湯
麻杏二三湯
麻風膏
麻黃羌活散
麻黃獨活湯
麻黃甘草湯
麻黃紫草湯
麻豆散
麻黃調心泄熱湯
麻菊二陳湯
麻黃粥
麻根湯
麻桂二陳湯
麻杏石膏湯
麻杏甘石湯
麻布飲
麻子潤腸湯
麻子仁丸
麻涼膏
麻仁潤腸湯
麻黃細辛丸
麻仁四物湯
麻丸子
麻黃六合湯
麻黃五味湯
麻黃二桂枝一小青龍一湯
麻黃一劑飲
麻風錠子
麻風丸
麻黃生薑湯
麻附細辛湯
麻豆膏
麻蟲膏
麻石加味湯
麻痘風搐方
麻油酒
麻黃溫痹湯
麻黃瀉白散
麻黃止汗通肉解風痹湯
麻黃桂枝升麻湯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杏仁湯
麻黃拭體湯
麻黃引氣湯
麻黃奪命湯
麻黃大黃散
麻黃復煎散
麻黃吳萸酒
麻黃十味丸
麻黃加葛根湯
麻黃加知母湯
麻黃鉤藤散
麻黃解毒湯
麻黃蠍梢散
麻黃蒸梨
麻黃羌活加半夏湯
麻仁潤腸丸
麻雀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