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麻黃、杏仁、桑白皮、甘草。
用量
麻黃1分,杏仁1分,桑白皮1分,甘草1分。
用法
以水1升,煮取4合,放溫分減服。
功用
疏風散寒,止咳平喘。
主治
煩喘。
加減化裁
咳嗽或喉痛,加射干1分;若脈數有熱,以竹瀝代水一半煎之。
同名方
出處
《聖濟總錄》卷二十二。
組成
麻黃、地骨皮、玄參、五味子、甘草、乾薑、附子、桔梗、杏仁、知母。
用量
麻黃(去節)3分,地骨皮半兩,玄參半兩,五味子3分,甘草(炙,銼)1分,乾薑(炮)1分,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桔梗(炒)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半兩,知母半兩。
用法
上銼,如麻豆大。
功用
疏風散寒,祛濕止痛。
主治
傷寒頭痛身熱,咽喉壅塞,語聲不出。
中藥方劑之麻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