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方劑
【方劑名稱】麻杏二三湯【方劑組成】炙麻黃(6-10g)、杏仁(10g)、化橘紅(12g)、半夏(10g)、茯苓(15g)、炒蘇子(10g)、萊菔子(10g)、白芥子(3-6g)、訶子(6g)、甘草(5g)、茶葉(6g)。
【適用病症】用於治療支氣管哮喘。症狀為呼吸急促,頻繁咳喘,吐白沫痰,口乾苦,納差,腹脹,舌質暗,苔白厚而乾,脈細滑數。
【用法用量】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病情較重者,每日1劑半,分3次服。
方論方解
方中白芥子、炒蘇子、萊菔子、訶子、茶葉降氣化痰。半夏、化橘紅健脾化痰、行氣祛濕。麻黃宣肺平喘,杏仁化痰止咳,與麻黃一宣一降,調理肺氣。全方合用共奏化痰逐飲、止咳平喘之功,適用於寒痰壅肺者。臨床醫案
三焦咳案經文: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
病例:何某,女,60歲,有慢性支氣管炎史6年。2月前感冒後引起咳嗽加重,吐黃痰,胸片示:慢支合併肺部感染,遂在某三甲醫院住院治療。經用抗生素、平喘藥、痰熱清等靜脈滴注20餘天,咳嗽減輕,黃痰消失,但納差,乏力,消瘦。複查胸部CT:慢性支氣管炎。遂出院就診於中醫,刻下症見:咳嗽,痰白,食後尤甚,上腹部脹滿,下午脹甚,納差,乏力。舌質淡暗,苔白膩,脈沉遲略滑。辨病為三焦咳,證屬脾胃氣虛,痰濕內阻。處方:陳皮10克,半夏15克,茯苓15克,白朮12克,黨參15克,木香10克,砂仁6克,枳殼10克,大腹皮12克,杏仁10克,款冬花15克,炙甘草10克。4劑,水煎服。
二診:咳痰減少,腹脹減輕,食慾稍增。見效,原方繼服7劑,水煎服。
三診:納大增,腹脹幾愈,仍咳,痰少,舌淡,苔薄白。續以焦樹德老中醫麻杏二三湯加減出入,共服10餘劑,咳止病癒。按:三焦咳臨床十分常見,其以“咳而腹滿,不欲食飲”為辨病要點。其病機是咳嗽日久,或過用寒涼,脾胃受傷,因而脾虛氣滯,不能運化水谷,濕濁內生。《素問·靈蘭秘典論》云:“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指出三焦有疏通水道,運行水液的作用,是人體水液升降出入及濁液排出的通道。水液在人體內的布散和向體外的排泄與肝、脾、腎等臟腑功能協調息息相關,然必須以三焦為通道才能實現。其治當化濕利濁。又如《聖濟總錄·三焦門》指出:“論曰三焦有水氣者,氣滯不通,決瀆之官內壅也……治宜導氣而行之,氣通則水自決矣。”其治又須配合理氣活血之品。
該案“腹滿,不欲食飲”之證愈後,咳嗽並未消失,又予麻杏二三湯加減治療後收功。麻杏二三湯為焦樹德老中醫創製,方中包含了二陳湯、三子養親湯和麻黃、杏仁,臨床用此方治療老年慢性支氣管炎之咳、痰、喘症狀,療效滿意。
中藥方劑之麻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